胡少江:中國的醫療制度改革爲什麽會失敗?

胡少江

人氣 11
標籤:

【大紀元1月14日訊】自去年世界衛生組織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批評中國醫療衛生制度改革不成功的研究結果公佈以來,中國民衆長年積累的對中國醫療衛生制度的不滿頓時成爲中外媒體的聚焦點。

與中國的經濟改革相比,中國的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面的改革嚴重滯後已經是中國官方都不得不承認的事實。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三周前發佈的社會藍皮書《2006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全國有百分之六十五點七人沒有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險。民間的結果則比官方研究報告披露的問題更爲嚴重。零點公司的一份抽樣調查顯示,中國百分之六十六的城市居民沒有任何醫療保險,在農村則更高達八十。由於缺乏保險,中國約有百分之四十八的居民有病不就醫,僅百分之三十的病人應住院而不住院。

研究中國醫療衛生制度改革失敗的原因,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政府部門的改革著眼點不正確。中國政府在進行醫療制度改革時候,其著眼點在於減輕財政負擔,而不是提高人民群衆的健康水平。作爲結果,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政府用於醫療衛生事業的開支在財政收入中的比例卻不斷下降,這與文明社會發展的總趨勢完全背道而馳。

不僅如此,中國各級政府的醫療部門在管理和監督方面缺位也是醫改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政府的醫療衛生部門理應是代表全體人民管理醫療系統的。它本來應該擔負著制訂政策、監督實施的重任。但是中國的醫療部門卻成了各級醫院的老闆。當醫院的利益與患者的利益發生矛盾的時候,政府部門總是站到醫院一邊。這使得醫院拒絕搶救無力繳費的患者、醫生和藥業公司相互勾結在患者身上巧取豪奪等醜聞在中國頻仍發生。去年,審計署審計長李金華發表的審計報告透露,在二零零三至二零零四年,僅是衛生部和北京市所屬十家醫院違規向患者多收費一千一百二十七萬元。對這些問題,衛生部和北京市的主管部門完全沒有盡到監管的責任。

二十多年來,中國醫療制度的改革是朝著市場化和産業化的方向進行的。甚至當中國醫療衛生制度的改革已經成爲衆矢之的的時候,還有不少人認爲,中國醫療政策的失敗正是由於市場化改革不徹底。這種看法其實是過於簡單化。

不錯,回顧中國的經濟改革,總體來說,凡是市場改革徹底的地方,經濟發展就迅速;凡是政府乾預過多、或者國有企業仍舊占壟斷地位的地方,經濟發展就受到阻礙,消費者的利益就遭到侵害。但是,醫療衛生事業與經濟發展有著不同的規律,單純的市場化和産業化無法保證醫療衛生制度改革的成功。

即使是最主張市場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經濟學家,也從來不否認市場機制有失靈的時候。在市場機制的失靈的時候,需要政府發揮作用。最爲典型的導致市場機制失靈的原因之一,就是資訊的不對稱。只要資訊不對稱,就不可能有一個公平的和有效率的市場機制發揮作用。

在醫療衛生事業方面,消費者和生産者之間的資訊不對稱現象尤爲嚴重。具有專業知識的醫務人員也對缺乏知識的病人之間完全不是對等的,在它們之間,根本不具有公平交易的市場。前不久,哈爾濱市的一位中學離休教師住院六十七天,被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收取各項費用五百五十萬元的新聞,便生動地向世人證實醫患之間的這種不對等性。醫療衛生事業的這種特性,需要政府的合理乾預。而中國政府卻恰恰在最需要他們干預的地方,完全放棄了責任。

中國醫療衛生制度改革的失敗還在於缺乏配套改革。醫療衛生制度的改革不僅僅是醫院制度改革。它包括財政撥款制度、社會保險制度、工資制度、甚至獨立的監管制度等多方面的改革。沒有這些配套的改革,醫院的管理只會越來越混亂,老百姓看病難的局面只會越來越嚴重。例如,如果沒有大面積覆蓋的醫療保障系統和貧困人口的社會民政救治系統,同時又要求各級醫療實行經濟核算和自負盈虧,就很難杜絕醫院對危重病人見死不救的不人道現象。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胡少江:中國對外經濟的不平衡源於國內經濟關係的不平衡(2)
胡少江:信用缺失是中國經濟的一個毒瘤
胡少江:中國必須跳出重商主義的陷阱
胡少江:胡耀邦和中國經濟改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