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黃一農金門開講尋找中國鐵達尼號蛛絲馬跡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8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倪國炎金門十八日電)中央研究院新科院士黃一農,今天回到出生地金門演講,他講題為「中國的鐵達尼號」,希望尋找到一百八十多年前沈船事件的蛛絲馬跡,並期許金門應重視文化和生態的觀光價值,要有自己的國際觀。

祖籍福建安溪、一九五六年出生於金門溪邊村的黃一農,現為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他是清華大學物理系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天文學博士,後轉行鑽研史學,以在天文歷史學的研究成就,今年七月間當選為中研院人文及社會科學組的院士,成為最年輕的院士。

黃一農是應銘傳大學應用中文研究所金門碩士班的邀請,下午在金門技術學院開講「中國的鐵達尼號」,他說,在西元一八八二年(清道光元年年底),一艘名為「德昇號」(Tek Sing 或 Tek Seng)的中國最大木製三桅帆船從福建廈門港出發,載運兩千人前往印尼巴達維亞城(現雅加達)討生活,結果在爪哇外海沈船,為中國版的鐵達尼號。

他指出,當時僅有兩百人獲救,前往救人的英國人,卻耽誤了原來準備販售鴉片的時間,因此導致傾家蕩產,然而五年前沈船被人打撈出三十五萬件的福建省德化鎮青花瓷器,這些瓷器被擺在國外某個火車站前,不到一個禮拜就賣光光了。

黃一農研判,一百八十四年前往印尼討生活的人,從廈門港出發,應該大多數是閩南人,可能也有金門人,因此,他這次與家人回到金門,除了四處走走,也很想尋找有關「中國鐵達尼號」的線索。

黃一農以沈船的德化瓷在外國熱賣的情形,告訴銘傳大學的金門研究生,文化和生態均是發展觀光的要件,重點是如何保育、促銷。

黃一農並以歷史例證,說明十七世紀金門人生活與福建人外出打拚經驗,也說明當時的台灣已具有國際貿易經驗,他進而強調,即使地小如金門,更應教育下一代,不要只是學習美國人或是日本人的國際觀,對事情的判斷要有自己的國際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