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銀行規模大小與獲利能力無差異

人氣 19
標籤:

【大紀元11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惠君台北二十六日電)銀行規模大即是好?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沈中華分析研究全球前100大銀行、100小銀行及與台灣的銀行,結果顯示,大銀行與小銀行獲利能力沒有差異,但都優於台灣的銀行。沈中華說,從平均數來看某一種銀行利潤高於其他,但很難從銀行大小來看其表現好壞。

沈中華即將在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舉辦的「競爭政策與公平交易法學術研討會」發表有關「集中度與市場競爭-銀行業的理論與實證」,這是首篇以台灣為中心進行與全世界銀行進行比較的研究。

二次金改進行金融整併,但也引發是否銀行大即是好的爭議。沈中華從1998年到2004的前100大銀行、小銀行及國內銀行作一實證研究。

研究發現,在資本適足率方面,大銀行資本適足率最低,台灣的銀行次之,小銀行最高。研究推測,造成這個現象原因可能是大銀行不斷有機會茁壯,所以資產太大,導致資本適足率下降。另外,也可能是台灣法律規定,台灣銀行風險性資產較少或存款相對較少關係。

至於資產品質,大銀行的資產品質略優於小銀行及台灣的銀行;小銀行與台灣的銀行在這方面沒有差異。

管理能力方面,研究顯示,大銀行最好,台灣的銀行次之,小銀行最差。在成長率方面,大小銀行與台灣的銀行存款成長率與放款成長率間沒有差異。

外界關心的獲利能力,研究發現,小銀行和台灣的銀行依賴淨利息收入,大銀行的非利息收入比率較高。

不過,較令人意外的是,大銀行與小銀行獲利能力沒有差異,但都優於台灣的銀行。研究認為,這樣結果可能的原因是大銀行稅後淨利被本身龐大資產所稀釋。

沈中華也解釋,雖然平均數說某一種銀行利潤高於其他種銀行,像日本的銀行規模大但獲利能力不好;美國的銀行規模大但獲利好,所以,很難從銀行大小來看獲利表現的好壞。

至於台灣的銀行業獲利能力均不如大、小銀行,沈中華推測可能是樣本選取之故,台灣當時面臨金融風暴及台灣經濟不景氣原因,台灣體質較差的銀行未退出市場。

另外,台灣目前呈現銀行家數過多(overbanking)狀態,主管機關也多次強調台灣金融市場零碎化,因此,要進行整併。

根據沈中華研究發現,在1996、1997、1999、2000這4年銀行業是壟斷性競爭;1998年是完全競爭;2001和2002是存在獨占力或銀行間彼此為聯合勾結寡占。

沈中華說,所謂壟斷性競爭就是前幾家大銀行,彼此間仍存有競爭。

雖然台灣的金融業家數眾多,但研究發現近年來銀行市場存在獨占力或銀行間彼此為聯合勾結的寡占。

沈中華以信用卡循環利率為例,各家銀行「有默契」訂在18%到19%,雖然主管機關不能限制銀行訂定利率,但至少可請銀行說明為何訂定這樣的利率。

因此,沈中華指出,從這個例子來看,競爭與否與家數多寡是沒有關係的。

相關新聞
營運回春 新銀行紛傳獲利佳音
公平會下週二辦競爭政策與公平交易法研討會
緊張局勢加劇 歐中貿易戰是否已開打
歐洲央行首席經濟學家:預計6月首次降息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