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银行规模大小与获利能力无差异

人气 19
标签:

【大纪元11月2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林惠君台北二十六日电)银行规模大即是好?政治大学金融系教授沈中华分析研究全球前100大银行、100小银行及与台湾的银行,结果显示,大银行与小银行获利能力没有差异,但都优于台湾的银行。沈中华说,从平均数来看某一种银行利润高于其他,但很难从银行大小来看其表现好坏。

沈中华即将在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员会举办的“竞争政策与公平交易法学术研讨会”发表有关“集中度与市场竞争-银行业的理论与实证”,这是首篇以台湾为中心进行与全世界银行进行比较的研究。

二次金改进行金融整并,但也引发是否银行大即是好的争议。沈中华从1998年到2004的前100大银行、小银行及国内银行作一实证研究。

研究发现,在资本适足率方面,大银行资本适足率最低,台湾的银行次之,小银行最高。研究推测,造成这个现象原因可能是大银行不断有机会茁壮,所以资产太大,导致资本适足率下降。另外,也可能是台湾法律规定,台湾银行风险性资产较少或存款相对较少关系。

至于资产品质,大银行的资产品质略优于小银行及台湾的银行;小银行与台湾的银行在这方面没有差异。

管理能力方面,研究显示,大银行最好,台湾的银行次之,小银行最差。在成长率方面,大小银行与台湾的银行存款成长率与放款成长率间没有差异。

外界关心的获利能力,研究发现,小银行和台湾的银行依赖净利息收入,大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比率较高。

不过,较令人意外的是,大银行与小银行获利能力没有差异,但都优于台湾的银行。研究认为,这样结果可能的原因是大银行税后净利被本身庞大资产所稀释。

沈中华也解释,虽然平均数说某一种银行利润高于其他种银行,像日本的银行规模大但获利能力不好;美国的银行规模大但获利好,所以,很难从银行大小来看获利表现的好坏。

至于台湾的银行业获利能力均不如大、小银行,沈中华推测可能是样本选取之故,台湾当时面临金融风暴及台湾经济不景气原因,台湾体质较差的银行未退出市场。

另外,台湾目前呈现银行家数过多(overbanking)状态,主管机关也多次强调台湾金融市场零碎化,因此,要进行整并。

根据沈中华研究发现,在1996、1997、1999、2000这4年银行业是垄断性竞争;1998年是完全竞争;2001和2002是存在独占力或银行间彼此为联合勾结寡占。

沈中华说,所谓垄断性竞争就是前几家大银行,彼此间仍存有竞争。

虽然台湾的金融业家数众多,但研究发现近年来银行市场存在独占力或银行间彼此为联合勾结的寡占。

沈中华以信用卡循环利率为例,各家银行“有默契”订在18%到19%,虽然主管机关不能限制银行订定利率,但至少可请银行说明为何订定这样的利率。

因此,沈中华指出,从这个例子来看,竞争与否与家数多寡是没有关系的。

相关新闻
营运回春 新银行纷传获利佳音
公平会下周二办竞争政策与公平交易法研讨会
中国通胀数据弱于预期 PPI连续20月紧缩
金价持续走强 黄金增产却日益艰难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