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官股行庫改造 土洋鬥法

人氣: 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27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麗珠/專題報導

官股銀行組織改造呈現土洋鬥法的現象!彰銀及一銀等第一波進行組織改造的銀行,分別找來ING集團及麥肯錫;華銀、土銀2家剛剛啟動組改的銀行,則以土法煉鋼方式,融合數十年經驗及國外作法,導入組織改造,以事業群、區域中心、前後台等共同改造架構,強調人和及本土文化觀念,土洋鬥法誰勝誰輸,有待時間驗證。

第一家投入組織改造的官股銀行彰銀,選擇與ING集團合作,將其組織架構以業務功能為導向,整合各項業務及作業流程, 加強風險控管;分行導向以行銷為主,耗時3年,耗資數億元,只期盼彰銀的組織及管理能夠符合國際最佳運作慣例。

由於彰銀組改過程中,經營層並未異動,執行力佳,因此時間一久,本來抱持看好戲的員工,只能選擇適應,組改期間平和,勞資相安無事,原本些許流失的業務,加緊腳步追回,去年的存放業務已逐漸回復到改革前的水準,甚至有所超越。

一銀在前董事長謝壽夫到任後,跟隨彰銀的腳步,憑著其在台新金的改革經驗,與外商麥肯錫合作,第一步將業務區分成6大事業群,設了一堆副總,溝通會開了數十場,始終無法擺平工會抗議聲浪,分行主管權限的大幅更動,組改的支持度更形低落,勞資硬碰硬的結果,引發主管機關及立委的關心,最後老董謝壽夫因為一句髒話去職;已經啟動的組改換了新人接掌,重新評估是自然的事,就這樣改來改去,一銀的組改何去何從,目前還懸在半空中。

相較於彰銀及一銀的作法,華銀及土銀就顯得和緩多了,採取土法煉鋼的方式規劃新的組織架構,一向注重人和的華銀資方,以及出身於一銀的土銀高層,看到了一銀的前車之鑑,都將數十年的作業方式當做資產,再考量業務推展及風控、資源整合等問題,以此出發進行改革,一步一步導入;但是,綜觀官股銀行組織改造的績效,短期內還難以論斷,土洋鬥法的結果也有待時間驗證。

彰銀組織微調 一銀整頓歸零

記者陳麗珠/專題報導

銀行組織改造的目的在於提高經營效率,不過,對第一波進行組織改造的官股銀行彰銀及一銀而言,即使歷經了陣痛期,組改的績效仍待驗證,資產報酬率(ROA )及淨值報酬率(ROE )均有待提升,其中,彰銀在台新金入主後,今年啟動組織的微調行動;一銀在新任董座張兆順接手後,現行的組織架構將歸零思考,績效不彰的事實,已證實全然接收外商建議所進行組改、放棄百年來所建立的機制,極具爭議性。

因應市場競爭及風險控管的需求,彰銀及一銀進行了百年來的組織整頓,砸了數億元,聘了外商顧問,希望藉此能走向國際化,事業群及前後台的經驗引進了彰銀及一銀,彰銀於91年開始進行為期3年的改革;一銀於93年開始啟動。

儘管彰銀改革過程,未如一銀般出現工會的反彈態度,行員及客戶的適應問題,讓彰銀組改於92年下半年正式運作後,對當年度雖未造成衝擊,93年度的存款業務卻明顯下降,存款月平均餘額由92年度的1.01兆元,滑落至93年的9558億元,少了500多億元,ROA、ROE也滑落許多。

一銀組改所引發的問題則是內耗,進而產生業務推動不力,雖說93年年中啟動組改,當年8月份放款餘額為6900億元,9月份就降為6800億元,一個月內少了百億元,全年存放款餘額全數大幅滑落,其中93年度存款月平均餘額較前一年度400多億元,放款月平均餘額則掉了百億元。至於ROA及ROE的大幅改善並非因組改效益,而是一銀前一年度虧損,比較基期較低使然。

雖然彰銀及一銀均歷經組改的陣痛期,行員、客戶逐漸適應,改革阻力減輕,業務也步入正軌,但是2家銀行近期也不約而同進行組改的調整動作,反映當初全盤接收外來的建議,放棄百年所累積的經驗,未必是好事;改革的心態是正確的,但急就章的改革、外來和尚會唸經的態度則值得深思!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