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即將消失的地平線之四 紅毛港馬賽克產業

人氣: 4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王淑芬高雄四日電)面對紅毛港漁村的漁業式微,在地人發起保留地方文化特色的「紅毛港文化協會」於三年前籌組成立,在高雄師大教授李億勳的協助、傳授之下,馬賽克鑲嵌工作室創造了一年逾二千萬元的特色產業,漁婦楊美珠欣喜於找到一份有成就感又有創意的工作。

勞委會為輔導紅毛港居民轉業,補助成立紅毛港馬賽克鑲嵌工作室,漁婦轉業從事馬賽克鑲嵌創作,有牆面壁飾,唯妙唯肖,經濟產值一年超過兩千萬元。//中央社

「紅毛港馬賽克鑲嵌工作室」位在紅毛港海汕四路,是一間很不起眼的鐵皮屋,只有三十多坪大小,十名女匠認真的用鉗子剪破五彩的磁磚,為馬賽克壁飾拼圖趕工。

她們認真的神情與藝術工作者沒有兩樣,能參與這份工作,楊美珠表示很偶然;未料,做出興趣,參與創作,讓她的視野領域開闊許多,滿滿的成就感,越做越有興趣,即便以後遷出紅毛港,她還要返回工作室繼續這份快樂又多采的馬賽克鑲嵌工作。

馬賽克鑲嵌工作室由李億勳籌辦,當初是配合行政院勞委會就業服務方案,接受政府補助一半員工薪資,做為輔導轉業金;兩、三年下來,過去只接觸漁網、清潔漁船的漁婦被輔導轉業,學習手工藝。技藝從修補漁網的縫織針變為鉗子及膠水,楊美珠表示,接觸了鑲嵌技藝,她感受到創作的張力與色彩美學,生活過得更充實、富創意。

紅毛港馬賽克工作室的鑲嵌作品已做出好口碑,承攬不少公共藝術牆面創作工程,去年年產值逾二千萬元,作品已遍及全台,包括台北龍山寺的文化廣場、屏東中學民俗采風、旗津海岸公園地景工程、數十件社區遊廊意象表現、海軍陸戰隊龍騰虎躍意象等馬賽克鑲嵌工程,唯妙唯肖的創作成品,成了紅毛港的特殊文化產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