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偉華:危機與治理(三)

對資訊化的展望和能源危機帶來的對工業化政策及標準化教育體制的反思

賀偉華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2月9日訊】造成巨大物質消費與浪費的工業化時代持續了二十五年之久,這個時代已行將結束。我們的大自然突然暴露出它的種種局限性,資源匱乏、石油危機擋住了我們工業社會無憂無慮向前發展的道路。是迷戀於已逝的物質文明,還是締造屬於人類的共同財富—知識文明;是把我們的文明建立在不可再生的物質上,還是重建一個以可再生資源為基礎的智慧文明;是沉迷於對工業化沉船的追憶,還是創造一個智慧人類知識經濟的未來。我們必須做出選擇,這是我們糾往過正的唯一機會,機遇已經喪失,後果已經嚴重,我們現在不過亡羊補牢,追趕時代的步伐。

四、工業化與資訊化的差別

我們不禁要問:工業化究竟是什麼?它就是大量消耗石油的經濟。可以設想一下,一旦進入工業社會,如果中國一天沒有石油,將會出現什麼景象?公路上不再有任何車輛,而且連公路本身也不存在了,因為沒有了瀝青和柏油。農田裏沒有了拖拉機,天空中沒有了飛機的痕跡。河川大海中沒有了遊船及軍艦,工業癱瘓了農業也倒退一個世紀,塑膠工業,人造纖維產品絕跡。從唱片到割絨地毯到電話收錄機,從牆壁貼面到上漆的金屬傢俱,從字紙簍到電風扇,無一不與石油有關。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國如果沒有了石油,整個社會都要癱瘓,工廠將倒閉,工人將下崗,一切的交通運輸將停頓,國家的軍隊將癱瘓。七十年代的美國前能源部長施萊辛格針對石油危機得出如下的結論:「在與目前完全不同的技術和能源基礎上更新我們的整個工業設備,這才是真正的唯一解決辦法。這意味著要在十年內徹底改造我們的工廠、樓房、住宅以及交通設備等,以擺脫對石油的依賴。」

七十年代末的美國政府面對連續三次的石油危機曾經驚呼:「美國及美國經濟處於危機之中」。而日本面對石油危機的絕境在六十年代末就開始了資訊化的探索。這就是為什麼它們比我們更不懼怕石油危機的原因。看到今天滿街的汽車、摩托和烏煙瘴氣的城市環境及嚴重污染的空氣,我們不禁又嚮往六七十年代的田園風光和清新的空氣,人們寧願要傳統的農業經濟也不對今天的混亂、擁擠、骯髒有些許的留連。而資訊社會與農業社會的結合應該是超越工業社會的石油危機及污染的一個更純淨的社會,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嗎?人們在風景如畫的村莊別墅中的電腦前構思設計自己的產品及技術,並同時在電腦上辦公學習交易,足不出戶的完成各種工作;公路上沒有川流不息嘈雜的拖拉機、汽車,四周沒有喧嘩的叫賣聲和此起彼伏的鬧市爭吵笑鬧聲;周圍的空氣清新宜人、人們的神情安詳平和沒有緊張、壓迫、不安感。這是一幅多麼富有詩意的人間仙境般的田園風光圖。而當我們離開家園被迫來到工業化的大城市之後,一切的對未來資訊化社會的嚮往都成了夢幻,這是多麼的悲哀。工業化,一個揮之不去的噩夢!

19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工業化要求資本主義社會為它的規模化、批量化、標準化生產提供大量的專業性人才,從工程師、技工及流水線上的工人,無一例外,人們不需要他們有多學科知識及在交叉學科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創造性能力。你只要在某一方面掌握了一種技能,能夠在非人性化的流水線上重複一項技能、重複一個動作就行了。工業化把人當成一個沒有思想及情感的機器、工具、螺絲釘。與之相適應的教育體制的高度專業化,人才的高度統一化、標準化。這種教育制度培養出了大量的專業性標準人才,然而他的技能只能適應于一個單一的崗位,看看我們中國今天的傳統工業,從重工業到輕工業,從礦產業、交通工業到建築業,這些工業企業投資大,能耗高,產品單一,同時轉產困難,批量生產的單一產品一旦市場滯銷,企業的危機就來臨了。因為它除了機器化的人之外,沒有了創造性的人,也沒有及時刹車轉產的物質條件,人才的社會適應力當然很差,沒有多學科的知識作基礎,不可能幹一行會一行,他的學識決定了他除了幹本行之外,難有其他的謀生之路。工業化制約了人的智力發展及社會的創新從而被包括馬克思在內的思想家們定性為非人道的經濟。

也許人們對工業化經濟與資訊化經濟的差別還沒有一個十分清楚的認識,在這裏有必要進一步在理論上闡述:所謂的工業化經濟就是一種建立在不可再生資源、能源基礎上的經濟,如石油、煤炭、天然氣及礦產資源等。它以我們有限的資源及能源為依託,如鋼鐵工業、建築業、石油化工業、汽車工業及汽車消費市場等等,當我們的現有資源消耗殆盡又沒有代用資源之時,也就是它們的末日,為此,我們必須對這些企業進行資訊化改造以實現節能降耗高效;而資訊社會知識經濟是以可再生能源為基礎的,如我們每一個人的創造性潛能,人之所以成其為人,就是因為他有超越於動物的創造性潛能,正因此人類才能創造出自己的語言、能夠認識自然把握自然規律從而創造出現代高度發達的科技、文化、藝術。而這種創造性潛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無論現在的資訊社會還是將來的生物社會,人類在自然資源枯竭之後,唯一可能為我們帶來希望的就是人的智力;還有我們每一個人以先進的資訊技術為依託創造出來的無形資產無形知識、如我們創造出來的藝術成果、科技成果、以新的可再生能源及可再生資源為基礎的工業。我們可以不利用石油副產品來生產我們的塑膠、酒精,我們還可以利用取之不盡的穀物資源及水能、風能建立我們的高科技工業,我麼們也可以利用取之不盡的沙粒製造我們自己的集成晶片、電腦。這些都是知識經濟時代要求我們開動自己的具有無限創造潛能的大腦來實現的新型工業及經濟。工業社會與資訊社會的差別在於工業社會需要一個發達的物流業為廉價的工業產品運輸提供保障,這就導致大量消耗汽油的汽車、大量消耗煤炭或電力的火車投入運營,與之相應的公路與鐵路都被迫大規模發展起來,資訊社會運輸的一塊晶片就是上千元,而工業社會運輸一箱飲料不過幾十元,誰的能源、資源浪費大一目了然,資訊經濟是不以強大的物流業、運輸業為基礎的。

資訊社會並不只是電腦,而是以電腦為基本終端單元的一個全球性網路及電腦機器人對傳統的改造能力,工業社會的產品大多數是有形的,而資訊社會的產品則更多的無形的;工業社會以石油為資源,而資訊社會以遍佈全世界的砂粒為晶片原料;工業社會強調的是體力形式的就業機會,而資訊社會強調的是全民智力方面的充分就業,也就是對每一個人實行再培訓,發揮每一個人的潛能造福社會。資訊化越徹底,提供的就業機會就越多。同時資訊社會資訊的暢通無阻及便捷的交流方式打破了傳統的交流學習方式,而為人類帶來了知識的空前高速增長—知識爆炸時代。知識更新日新月異,人們再也不可能用大腦來記住也不需要記住所有的知識。這就導致了資訊社會知識經濟所要求的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制度的改革:一必須是全民的再教育;二必須是學習方法及創造性能力的培養。

五、對與資訊化相適應的全民啟發式智力培養教育制度的渴望

面對期,他們確實為工業化經濟帶來了一片繁榮。但是卻在這種思路的慣性下把石油危機及資源枯竭還有微電腦的出現,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兩百多年的工業化之後,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就為進入資訊社會而拋棄了標準化精英教育制度而轉向資訊化科技創新全民普及教育制度。教育的主題從工業社會中老師如何讓學生死記硬背更多的知識掌握儘量多的專業知識轉變到老師如何啟發學生讓學生掌握自主學習方法及駕馭各學科知識的才能,並能融會貫通各學科知識來創造出新的成果。衡量教學質量好壞的標準已經不是學生考分的高低,而是看老師是否能夠更大程度的激發學生自主探索、思考與創造的潛能,讓學生在沒有心理壓力下儘量發展自己思想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培養他們獨立自主的創新意識及各種生存技能。

而恰恰在這時,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政府基於對資訊化的偏見及對既得利益的維護而無視理智人類的警告引進了人家廢棄的工業化,同時也引進了人家廢棄的與工業化經濟相適應的標準化高考教育制度,培養全國統一的標準人才成了那個時代教育的唯一目的,在淘汰了百分之九十九的學生之後,成就了少量的千人一面標準化人才,在工業化人才奇缺及經濟轉型的初中國工業帶入了高能耗、高污染、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低效世界工廠的陷阱之中。勞動密集型低技術含量、高能耗、高污染、大量消耗資源的外資企業卻氾濫成災,成了政府及其官員炫耀自己政績的資本,這種觀念及政策導致了中國不可避免的走向工業化;而工業化市場的人力資源需求又決定了標準化高考教育制度進一步發展。只是到了今天,能源耗盡、資源枯竭、環境嚴重污染之後,在開發人的潛能之外不再有其他選擇之後,在能源危機步步緊逼、就業市場日益萎縮之後,資訊化知識經濟才成了中國無法回避必須面對的現實。今天才出現了越來越的高科技資訊化企業、才出現了越來越繁榮的影視文化文明、才出現越來越多樣化的市場需求、才出現了與之相適應的多樣化創造性人才的需求。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之下,在追求獨特性、唯一性的公眾需求之下,才出現了企業產品的多樣化、多功能化。以銷定產的少量生產才取代大批量盲目生產而成為這一時代的標誌。甚至為了一個消費者的獨特需求我們都必須馬上創新出一個獨特產品。這就形成了資訊社會多元文明的特徵。只有企業擁有資訊化的高科技手段和創造性人才,才可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才可能迅速的轉產以滿足多元需求。而這就要求企業員工具有多學科知識及駕馭能力、具有不斷創新能力、具有隨時隨地適應社會需求的自學能力及高超的學習方法。請問今天的標準化精英教育制度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嗎?當然不能!沒有了人力資源,無論我們的國企、私企大都變得曇花一現,毫無市場競爭力,從而導致了絕大部分企業都無法在國際貿易中佔領高端市場。因此,資訊社會知識經濟所期待的教育制度改革迫在眉睫,它是攸關中華民族在工業化中迷失了二十多年之後能否把握時代潮流、能否真正崛起的關鍵性因素。

今天中國的問題不是市場沒有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而是我們的教育提供不了企業真正需要的創造型人才,沒有了真正的人才,市場上就不可能出現真正有競爭力的產品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資訊化企業,沒有了源頭活水,哪來的寬闊河川,當然不可能有就業機會。由於走資訊化發展道路,就連國人一貫輕視的印度也成了具有創造力的世界資訊大國,輸出到世界各地的人才及吸引到國內的高科技跨國公司為印度帶來了滾滾財源。而這個國家的基礎是如此的薄弱、政府也被認為是如此的無力。但是,我們可以預見,印度的未來經濟前景是我們難以望其項背的,雖然現在我們看上去比他們還高大,但是我們卻得了巨人症,它卻將成為運動健將。因為它的經濟基本上沒有世界工廠的中國必須在遭遇能源危機之後進行經濟轉型的劇痛,而我們卻已經厄夢來臨,這是多麼的悲哀!今天中國的知識界、學術界乃至政府決策層已經意識到事件的嚴重性,今天的教育系統已經在為面向到來的資訊社會而嘗試進行痛苦的改革,並提出了以全民普及化的創造性教育代替傳統精英教育。然而這一切還有一個前提:全民的思想革命、思想解放。

我們可以想一想,中國的學生是全世界最吃苦的學生,中國的學生是成績最優秀的學生,為什麼我們培養出來的高級人才中,就很難找到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為什麼我們中國就出不了一個比爾*蓋茨。而比爾*蓋茨發跡史最能說明知識經濟的力量,當今資訊社會無形資產的力量可以在瞬間成就一個人的輝煌。這是我們習慣傳統思維的人們不能形象的,尤其在中國,對知識產權的侵害比比皆是,官員習慣了權力就是金錢,他怎麼也想不通、怎麼也不能接受甚至不容忍知識就是財富。曾經有一個官僚這麼對我說:「人家搬運工人給我搬運水泥,我親眼看到他汗流浹背,很辛苦,所以不少他一分辛苦錢;而裝修工人給我裝修房子,沒有一個星期,就要幾千元,即使技術再好,我也不情願給他。」在這樣一個觀念下,又怎麼可能出一個比爾*蓋茨。又怎麼可能真正迎來真正的屬於中國的知識經濟時代?又怎麼可以妄下結論斷言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如此,中國在能源危機的重壓下,何日才能真正的迎來真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怕在工業化的泥濘中不能自拔!因此,資訊革命的一大前提首先是思想革命、思想解放。沒有自由的學習氛圍、沒有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保護知識產權的制度性保證,沒有人人平等的學習機會,就不可能真正成就中國強大的資訊化產業而進軍國際市場。

在資訊社會,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模子倒出來的人才,而是各具特色的個體。以銷定產、追求新奇特的資訊社會看重的是每一個人的個性、特性而不是人的共性,人只有與眾不同才可能奇特,人只有具有創造力才有價值,當我們每一個員工都能為企業出不同的點子、提建議、搞研發時,公司將具有無限的活力及前途。而我們的高教制度卻在傳統的灌輸式僵化教育慣性下,培養出沒有創新精神、沒有獨立意識的死讀書的所謂「全才」。他們也許什麼都懂,但是他們更可能什麼都循規蹈矩,而且他們可以提供的竟都是些淘汰的、落伍的、沒用的、完全一樣的知識。現在我們經常聽說某某企業年薪20萬招聘具有某些特殊技能的技工而找不到,為什麼,因為學校根本就無能提供這樣的人才。而成千上萬的學子不再是天之驕子,而淪為討生活的國家負擔。難道我們不為我們的教育系統痛心疾首嗎?學生的父母花費幾萬十幾萬的學費,換來的只是貶了值的文憑。這是社會資源、人力資源的多大浪費?天之驕子失落了、白天鵝淪為醜小鴨。而千千萬萬無緣於學校的普通人又不能負荷起這個失去動力的工業化市場而給它注入創造性生機與活力,請問,我們國家的前途在哪裡?沒有了棟樑,再豪華的大廈也將傾覆;沒有了中流砥柱構築大壩,一瀉千里的洪災將頃刻間淹沒我們曾經引以為豪的一切物質文明。只有科學、理性、遠見卓識的人才戰略才可能挽救我們這棟搖搖欲墜的工業大廈。而痛苦的人才轉型已經迫在眉睫。(全文完)

轉自《百家爭鳴》(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賀偉華:信仰者的苦難
賀偉華:為即將爆發的中國革命正名
響應高智晟律師的號召,倡議「中國民權運動絕食日」
現代文明思想庫:讀《現代民主政治〉心得之一(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