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湧 : 大學畢業生的70%就業流失率

傅國湧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3月6日訊】當大學畢業生遭遇前所未有的就業冬天時,就業流失率問題又凸現出來了。《組織人事報》刊載的消息說,北京的一項調查顯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流失率高達70%,其中有一半的大學生因為吃不了苦而被淘汰,換言之,就是達不到企業吃苦耐勞的要求而出局。這條消息傳遞出一些我們平常忽略的信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許多不能回避的問題:如果說大學生是祖國的花朵,那麼這些溫室裡的花朵能經得起社會風雨的考驗嗎?大學到底應該培養什麼樣的合格學生?大學生就業難、就業流失率高是不是正常的?大學生就業流失率的後面是否暗示著價值觀的嚴重失衡?我知道這些問題都不是短期內造成的,也決不是一夜之間可以找到解決的良方,但是探討本身無疑就是有益的。

大約一年前,我曾經撰文批評過大學生中的家長“陪讀”現象,認為這樣的呵護是不正常的,不利於學生身心的成長,這方面不光是學生和家長,那些學生所在的大學也同樣負有一分責任。大學生求學本來就是一種歷練、一種磨礪,既要在學校獲得知識、能力上的提高,同時也是人生訓練,不能再像孩提時代那樣事事依靠父母家人,學校也應該形成一種風氣,使每一個學子從中感受愉悅的獨立、健康、向上的風氣,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給學生自治、自立的空間,讓學生融入學校的團體生活之中,在公共生活中陶冶人格,塑造自己,為服務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否則,有些人邁出校門以後真的會無所適從,處處感到難以適應。

在分析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時,我們常聽說,現在大學畢業生不願意去落後的老少邊窮地區,不願意去廣闊的農村,總是想留在繁華的城市,留戀燈紅酒綠的十字街頭,對鄉村的艱難生活不屑一顧,所以才會造成就業擁擠。可是,很少有人繼續追問——當農民紛紛離開故土、前往城市謀生路的今天,落後地區也好、農村也好,還給大學生留下了多少可能的空間?當城市生活與鄉村生活之間的巨大鴻溝,各種有形的、無形的資源越來越往城市集中,鄉村早已變得空蕩蕩的,昔日的田園牧歌般的鄉村生活已不復存在,某種意義上,城市化的過程就是鄉村不斷衰落的過程。在這樣的背景下,指望大批大學生畢業後心系鄉村、往邊遠地區尋求出路又有多大的可能?習慣了城市生活的學生吃不起苦是個事實,然而即便他們去了,學非所用,還能有多少用武之地?施展自己的可能性?官方最新版本的“新農村”口號是否會改變這一現實,目前預測恐怕還早了些。同時,我們的大學教育到底又能給大學生提供什麼?這是個老掉牙的問題了,許許多多的前輩已提出過許許多多精辟的見解,“若是大學教育還有它的目的與意義的話,培養社會上健全與有用的分子,就是它的最高的目的與意義。”這是科學家、當過四川大學校長的任鴻雋先生說的話。“大學所施的教育,本來不是供給傳授現成的智識,而重在開辟基本的途徑,提示獲得智識的方法,並且培養學生研究批判和反省的精神,以期學者有自動求智和不斷研究的能力。”“一個大學最重要的使命就在於能使每個畢業生孕育著一種潛力,可令其於離開校門以後,在他的學問、技術、品行、事業各方面發揚光大,既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是科學家,當過浙江大學校長的竺可楨先生的話。那個時代,他們就十分清楚地意識到“一個人的人格不健全,就是有了學問,於社會也不見得有什麼益處。”培養健全的人應該是大學的首要使命,是比職業技能更重要、更具有根本性的。這樣的人離開大學之後,不管從事什麼職業,都不會愧對大學教育給他的訓練和啟發。我以為,大學生就業流失率如此之高,不能不在大學教育身上找找原因。簡言之,大學不能把自己降格為普通的職業養成所,以為給每個學生提供必要的專業知識就萬事不吉了,更不能把學生視為“搖錢樹”,隻知道收學費,隻知道提高學費,還應該把大學的榮譽當回事,大學也要有負責任的意識。

大學生至今還是被當作比較特殊的一個社會群落,受到特殊的關注,這本身就不太正常,大學生的就業應該和其他社會群體的就業狀況一樣看待,沒有什麼特殊性,既不是高人一等,也並不比人矮一截。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就是他們受的知識訓練多了一些,對社會負有更多的責任,應該更好地服務社會。90多年前,胡適在美國康奈爾大學畢業時,校長在致辭中深情地對他們說:“你們即將進入的人生定為一場激烈的競賽。但此競賽,金牌不止一枚,人人皆可得獎。社會向你們召喚,召喚諸位去服務人生。……假如奮鬥只是為了出人頭地,那麼將來的成功無非只是當一名金融巨頭,或是官場顯要,或是貪吃的老饕,抑或是一好色之徒而已。”不幸的是,“出人頭地”已成為今日大學生信奉的不二法則,服務社會、完善人生,這些原本並不空洞的目標正變得越來越虛無飄渺,在活生生的現實面前,在金錢和一切世俗力量面前不堪一擊,大學的圍牆再也擋不住這樣那樣、形形色色的誘惑,價值觀的微妙變化,恐怕是大學生缺乏耐心、吃不起苦的深層因素,長遠來看,這要比70%的就業流失率來得更可怕。 @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傅國湧:泡沫“紅學”與民族病態
傅國湧:從博士生論文質量的下降說起
傅國湧  : “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傅國湧:無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