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又鬥爭其樂融融 G8會前美俄交鋒一波波

標籤:

【大紀元7月1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弘光莫斯科特稿)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前蘇聯領導人戈巴契夫警告說,美俄兩國關係有走向新一輪冷戰的跡象。伴隨著伊朗核危機的日漸升級,美國和俄羅斯政治歧見也愈來愈深,甚至到了要對決的程度。

而美國副總統錢尼也火上加油,於5月4日在訪問立陶宛時強烈譴責俄羅斯「在民主與人權方面的倒退」,並稱俄在用石油做武器,敲詐其它國家。將美俄關係推向新冰點。

俄國趁G8提高影響力

隨著「八大工業國集團」(G8)高峰會議7月15日到17日將在俄羅斯第二大城聖彼得堡舉行,俄美雙方的發展也受到各方注目。

今年俄羅斯將接替英國擔任G8輪值主席國,並在蒲亭的故鄉聖彼得堡主辦峰會。蒲亭對此次峰會極為重視,並認真準備。俄羅斯在1997年正式受邀加入包含美、法、德、英、日、義、加的G7。但俄羅斯受邀的理由主要是因其政治上的重要性,而非經濟力量。

儘管近年來經濟發展迅速,但俄羅斯至今沒有加入WTO,它的經濟規模居全球第16位,其國民生產總值僅占美國的二十分之一,這成為俄羅斯無法成為G8全權成員國的主要障礙。

2005年11月,G7各國一致認為俄羅斯無權在G7框架內討論世界經濟問題,因為其存在許多問題,如沒有加入WTO,且操控貨幣匯率等,所以俄羅斯有淪為八國集團中二等公民的趨勢。但今年由於俄羅斯是輪值國,趁著當主席的機會,從觀察員身分一躍成為正式成員,而且還堂而皇之地當上會議主席,頗有反客為主之勢。

最近高峰會議前夕,八國的能源、衛生、財政部長到莫斯科參加相關會議,都發生了只聽到俄羅斯部長聲音的狀況。對於這種情況,所有相關國家儘管有所不滿,也不願得罪掌握能源的俄羅斯,都把注意力投注在美國對俄羅斯的態度。錢尼的言論因而在西方社會引起極大迴響。

美不願見俄再度強起來

美俄關係在上世紀90年代初冷戰結束後經歷了短暫的蜜月期,到90年代下半期,雙方的戰略矛盾依然存在且難以根本調和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蒲亭執政後,由於其KGB安全單位背景,加之布希「西部牛仔」式的行事作風,兩國關係曾出現大幅下滑。

然而美國發生九一一事件後,在國際間進行聯合反恐的共同利益促使下,俄美關係逐漸回溫,布希與蒲亭也開始建立較好的私人關係。但隨著國際反恐任務因美國繞開聯合國對伊拉克動武而被扭曲,以及俄羅斯國力回升,雙方的戰略矛盾變得愈來愈難以掩飾,外交齟齬日益增多,美國對俄國批評的聲調日高,俄方反駁也更加坦率。

從近期的相互指責看,雙方的矛盾仍源於戰略分歧,即美國不願看到俄羅斯恢復國力、日益壯大,對美國的安全重新構成潛在威脅,所以開始利用一切藉口,繼續實施過去美國對蘇聯實施過的政策,盡一切可能遏止,以延緩其重新崛起的時間。而俄羅斯經過對美國由期望到失望的演變過程,如今已完全回歸現實外交的軌道,對美國的戰略打壓開始反擊。

在政治上,蒲亭上任後,為鞏固國家的統一和領土完整,先後宣布建立聯邦區,地方行政長官的直接選舉制度改為經總統提名,地方立法機構間接選舉產生,以加強對地方的垂直領導。美國視蒲亭此舉為加強中央集權,是開民主倒車;蒲亭打擊財閥、整頓新聞媒體,則被美視為壓制民主與新聞自由。

在經濟上,蒲亭主張強化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作用,剝奪部分財閥的違法財產,增強國有經濟成分及其在經濟中的主導角色。這些做法在美國看來,都是與其所倡導的自由市場經濟遊戲規背道而馳。

矛盾擴大 但不會為敵

在外交上,蒲亭堅持國家主權高於一切,強調俄羅斯必須奉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堅定捍衛國家利益。為此,俄在一些外交政策和行動上不再追求與美國步調一致。

如俄羅斯不顧美國對白俄羅斯魯卡申科政權的反感,支援魯氏第三次連任,並繼續與白俄羅斯搞「俄白聯盟」;用提高天然氣價格等方式懲罰疏俄親美的烏克蘭尤申科和喬治亞薩卡希維利政權;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哈瑪斯為合法政黨以及經由選舉上台執政的合法性,並邀其訪問莫斯科,反對美國孤立哈瑪斯的政策。顯然,俄羅斯重做世界強國的願望並未泯滅。

在安全上,俄國認可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反對美國對伊朗施壓;俄國也不顧美反對,向伊朗、敘利亞等國繼續出售防禦性導彈。這些政策分歧的背後,都隱藏著美俄相互不服、互不信任和相互爭鬥的本質矛盾。

冷靜分析美俄關係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就會發現,儘管美俄因戰略矛盾難以彌合而爭鬥不斷,未來雙方的矛盾還可能會擴大,但正如錢尼在維爾紐斯講話所強調的,「大家都不會相信俄羅斯會成為美國的敵人」。

或許正如一些美國官方人士所指出的,美俄可能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會維持「非敵非友」、既鬥爭又聯合的關係,即相互難以親近,但也不願真正走向全面對抗。俄羅斯國際政治觀察家安德列耶夫指出,既鬥爭又聯合是俄美兩國最健康的關係。

相關新聞
伊朗是否支持恐怖?美中有爭議
普羅迪力圖擺脫義大利親美形象
歐盟高峰會外 法輪功模擬中共暴行
中俄利用上合組織控制中亞能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