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新鮮人理財 40歲財富翻一倍

人氣: 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陳麗珠/專題報導

今年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們,可能已經領到了進入職場後的第一份薪水,根據專家估算,一元要變兩元將需要36年的時間,這顯示理財規劃的重要性不言可喻,要如何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

銀行理財專員建議,首先應具備簡單的基本保障;其次要撥一部份薪資慢慢累積緊急備用金;然後才開始進入投資理財階段。至於投資理財新手,建議可利用低門檻、高流動性、參與市場較廣的組合式基金為首選。

起薪不高 更要理財

理財專員說,剛拿到第一份薪水的社會新鮮人,充分體悟「血汗錢」的真正意義,如果不好好思索如何將薪資所得變成「理財所得」,未來想買房子的困難度極高,尤其等老了、沒工作能力,要過日子恐怕都有困難。

理財專員指出,如果不考慮通貨膨脹率,依目前的存款利率水準,一元要變成二元,少說也要36年,以24歲開始工作為例,要到60歲財富才能翻一倍,但透過適當的理財規劃,可能在40歲之前財富就可以翻一倍。

理財專員表示,以目前的薪資水準,大學畢業生剛踏入職場每月可領到的薪水約2.5至3萬元不等,從事的工作以業務性質居多,簡單的基本保障是一定要的,例如醫療險、意外險等,再扣除生活開銷,沒有房租負擔的人,每個月剩下1至1.5萬元已經算很不錯。

理財商品 不要選貴

接下來,就要透過理財規劃讓辛苦錢快快變多,理財專員強調,年輕人理財要掌握一項重要原則,那就是不買「貴」的理財商品,也就是需要本金與報酬率相較,需要本金的部位較高,但報酬率卻相對偏低,例如:定存、儲蓄險等,這些商品的特色是風險非常低。

組合式基金最熱門

組合式基金是時下相當受到投資人青睞的理財商品,理財專員表示,組合式基金的特色是,由一組專業團隊幫投資人做選擇,在數十檔甚至上百檔全球表現較為出色的子基金,納入組合式基金投資組合內。其投資門檻低,與一般共同基金相似,並且隨時可贖回、流動性高,3,000元就可參與全球數十檔以上的基金;報酬率約6%左右,屬於穩健型的商品。

理財專員提醒,背負就學貸款的新鮮人,還是要先還貸款,若利率約3%,不用急著將閒錢都拿去還貸款,可將一部分清償貸款;一部分移做理財,報酬率如果達6%就划算了。

加強專業 踏上發達之路

記者陳麗珠/專題報導

想要快快累積一筆財富的社會新鮮人,千萬不要以為理財才是增加財富的唯一管道;外商銀行主管指出,全球仰賴理財提高財富最出色的人是巴菲特,但無論是微軟總裁比爾蓋茲、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等都是以專業取勝,創造的財富更驚人。因此社會新鮮人宜將重心放在本業上,降低自己的「可替代性」,並積極取得提升薪水的機會,也就是說,薪水成長加上理財雙管齊下,財富累積速度才會更快更穩。

外商銀主管指出,除了透過理財提升資產運用效率外,專業技能尤其是加速財富累積的方法,一輩子受用且不受市場波動衝擊。

外商銀主管認為,剛踏出社會的年輕人,省錢、理財規劃雖是重要課題,但部分年輕人卻忘記本業,沈溺於股票市場,本末倒置;所以社會新鮮人理財可考慮交給專業人士負責,保持關心即可。更多的精力應放在本身的專業,降低自己的「可替代性」,更能獲得薪酬提升,達到每年財富至少穩定增加5%至6%的目標,這才是打敗通膨的最佳法門。

省下小錢 累積財富之道

記者陳麗珠/專題報導

社會新鮮人累積財富之道,除了投資,更要謹記:「所有的大錢都是從小錢累積而來」,節省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開支,包括減少跨行提款、少喝高價咖啡、少吃高價商業午餐、少用手機聊天等,每個月最少可省下3,000元,最多甚至有6,000元,一年結算下來能多出3.6萬至7.2萬元資金,等於自己給自己一、兩個月的額外年終獎金。

理財專家指出,方便是現代人的最高生活指導原則,但其實伴隨「方便」而來的就是「成本」支出。例如兩三步一家的便利商店很方便,但仔細觀察比較,可發現商品價格與大超市、大賣場差很多,因此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想存錢就一定要建立「不方便」的節流概念。

理財專家提出省錢撇步,其實就是從日常生活的食、衣、行中開始建立健康價值觀。例如跨行提款每次六元,每月如果提個兩次,一年下來會花掉144元。或許並不會覺得這個費用很高,但如果以現在存款利率來計算,144元與一萬元的一個月定存利息收入差不多,何不多走幾步路就省下。

行理財專家強調,只要用心留意自己每日、每月的開銷,可省下不少錢,例如在不同購物地點,同樣商品的價格可能一差就是50%,試想,現在想找投資報酬率達50%的理財商品,實在不容易;平常省小錢,每個月往往會省下3,000至6,000元,一年就是3.6萬到7.2萬元,這不就等於給自己一、兩個月的額外年終獎金?甚至再透過投資,發揮更高的累積財富效益,也激發努力的信心。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