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文人

【風雲人物】汪洋淡泊的蘇轍

【大紀元9月18日訊】

蘇轍(1039~1112),享年74歲,字子由,號潁濱遺老,蘇軾之弟,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為人沉靜簡潔,鮮言寡欲,性孝友。“與兄進退出處,無不相同,患難之中,友愛彌篤,無少怨尤,近古罕見”(《宋史蘇轍傳》)。

蘇轍19歲與兄軾同登進士第,次年同試製策。蘇轍染疾,宰相韓琦惜其才,疏奏仁宗皇帝將制科考試推遲二十日,讓蘇轍也能趕上。轍不負厚望,對策極言得失,並敢於批評仁宗皇帝倦于政事,貪於女色,深受仁宗褒獎,直言而入四等。宋仁宗稱蘇軾兄弟二人具有宰相之才。

由於應制科考試時極言朝政得失,神宗時又與王安石政見不合,仕途坎坷,從二十三歲至四十八歲一直沉淪下僚。他初為商州、大名推官,後為翰林學士、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其中元豐二年(1079),其兄蘇軾以烏臺詩罪被捕入獄。他上書請求以自己的官職為兄贖罪,不准,牽連被貶為監筠州鹽酒稅。

宦海浮沉的蘇轍,於宋徽宗即位後為大中大夫致仕,在潁川定居,過著田園隱逸生活,築室曰“遺老齋”,自號“潁濱遺老”,以讀書著述、默坐參禪為事。不與人相見近十年。逝世後與其兄同葬一地,追復端明殿學士,並追諡為“文定公”。

蘇轍長於各體散文,《宋史蘇轍傳》稱其“為文汪洋淡泊,似其為人,不顧人知之,而秀傑之氣終不可掩,其高處殆與兄軾相迫”。 蘇轍在古文寫作上也有自己的主張。他重視廣闊的生活閱歷,因此讚揚司馬遷“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盪,頗有奇氣”。他的文章風格汪洋澹泊,也有秀傑深醇之氣。例如《黃州快哉亭記》,融寫景﹑敘事﹑抒情﹑議論於一爐,於汪洋澹泊之中貫注著不平之氣,鮮明地體現了作者散文的這種風格。林雲銘《古文樸義》更是高度評價:“文中有一種雄偉之氣,可以籠罩海內,與乃兄並峙千秋。”

蘇轍也喜歡作詩,詩才雖不及其兄,但詩作頗得當時著名詩人黃庭堅、秦觀及後世大詩人陸遊、楊慎的推崇。蘇轍於詩也自有主張。他的《詩病五事》以思想內容為衡量標準,對李白﹑白居易﹑韓愈﹑孟郊等都有譏評。大體而言,晚期的詩作藝術成就超過早期,如《南齋竹》:“幽居一室少塵緣,妻子相看意自閑。行到南窗修竹下,怳然如見舊溪山。”意境閑淡,情趣悠遠。

蘇轍學識淵博,著作頗豐,有《欒城集》、《欒城續 集》、《欒城後集》等,雖不如父兄,但能獨樹一幟,自成一家。成為明清以來文人學士學習的典範。@*(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