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元輝在非洲演說台灣公共廣電制度與發展

標籤: ,

【大紀元9月2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正慶約翰尼斯堡二十五日專電)台灣公共電視廣播集團總經理胡元輝,日前出席在莫三比克舉行的「二零零六年國際公共廣播電視年會」時指出,相對於鄰近工業化國家如日本、南韓和新加坡,台灣媒體生態呈現「市場失靈」的現象,擴大公共廣電服務以改變媒體生態,成為基本解決方案之一。

在大會上發表「台灣邁向永續發展的公共服務廣電制度」專題演講的胡元輝表示,台灣於一九八七年解除戒嚴之後,民主轉型與擴大公共廣電媒體成了台灣政治、經濟發展的主要運動之一,其中,公共化是台灣媒體改革運動的重要方向。

胡元輝深入淺出的說明台灣成功開展的媒體改造、面對挑戰的公共化使命後,引起亞洲廣電聯盟祕書長艾斯特利 (David Astely)、南部非洲廣電協會祕書長洛普斯 (Arlindo Loppes)等人的關注,會後表示願意前往台灣瞭解廣電公共化發展和經驗。

對於全球是否能夠形成一種理想的廣電公共化模式?胡元輝在莫三比克首都馬布多發表的演說指出,公共化的成功因素包括與國際廣電社群的發展理念一致、朝野政黨的支持、閱聽大眾對商業媒體運作的不滿,以及數位平台公共基礎建設的需求等。

胡元輝說,有線電視和無線電視嚴重失衡的台灣,公共電視 (PTS)三月底結合華視 (CTS)、明年再納入原住民、客家和宏觀電視,台灣在作法上是以公開遴選的方式選任華視總經理,立即處理不符公共廣電理念的節目,以及解決置入性行銷的問題。

此外,公視還整合華視新聞團隊成為公共電視廣播集團的新聞平台,以期樹立公共服務的標竿,同時強化公廣集團董事會的管理資源,建置管理團隊的整合機制等。

不過,由於台灣公廣集團的發展仍面臨著嚴重的財務挑戰,特別是華視的廣告營收下降、員工年資結算等,都需要政府的經費支持,但台灣目前對此還沒有一套清晰的政策。

展望台灣廣播電視從國營到公共化經營的發展歷程,胡元輝在演說中指出,台灣必須面對處理的問題包括,依照法定程序儘速買回華視的民股以完成公共化作業,短期內獲得資源以推出公共服務的好節目並取得社會大眾的認同。

胡元輝表示,長期而言,台灣需修正公共電視法以取得穩固的財務支持,進一步確立集團運作的法制架構,妥善執行「節目製播準則」並提升節目品質,如此公共電視廣播才能成為各媒體的標竿。

在回答現場各國出席代表的提問時,胡元輝說,「公共」的定義可以從許多層面探討,而公共廣播電視必須聽取閱聽大眾的聲音,讓民眾的聲音來決定政策,但這是精細規劃的程序而非民粹式的概念。

而對公共廣電制度如何確保獨立性的問題,胡元輝認為,如果公共廣電的預算主要來自於政府,領導階層的正直很重要,領導階層必須有能力及風骨向政府說「不」,新聞更不應得到政府或企業的贊助,決策階層必須明確反對任何置入性行銷的可能。

相關新聞
李家同:科技是脫韁之野馬?
李家同:要好的生活,就需要更多的電力
李家同:小小的台灣很多小工廠無力處理廢料
李家同:台灣需要的信仰——舉頭三尺有神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