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公開資訊建立公平油價機制 減少爭議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2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管中維台北二十七日電)國際油價大跌,中油二度調降國內油價,但消費者團體批評降得慢又少,雙方引爆油價論戰,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於國內油價調整機制向來不夠透明,主管機關有必要督促中油公司公開揭露油價及成本等資訊,並建立公正客觀的油價調整機制,才能減少爭議。

國際油價7月漲至每桶逾78美元的歷史新高,之後有如溜滑梯般快速走跌,近日更一度下探每桶60美元,各界強烈要求中油調降油價。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輿論壓力,中油在9月14日、26日分別調降油價,累計汽油每公升調降新台幣1.4元、柴油調降1.2元,但外界抨擊降幅不夠。

消基會認為,國際原油價格從今年最高價下跌以來,跌幅約20.4%,但中油汽油降幅僅4.9%,還有15.55%的降幅未十足反映,換言之,國內油價還有相當的降價空間,因而要求中油繼續降價。

但中油公司無法接受,堅稱購油價格是以買油裝船前30天的月平均價格計算,不能以國際油價跌幅要求國內油價同幅調降。

然而,外界要求繼續中油公司降價的呼聲未曾間斷,中油董事長潘文炎今天親上火線,提出數據反駁。潘文炎認為,先前國際油價高漲,中油油價調幅不足,1至8月累計大虧254億元,雖然經營環境艱困,最近仍二度調降油價,讓國內油價維持亞洲鄰近國家之中的最低價,中油已經盡到國營事業的責任,應該受到鼓勵而不是責難。

消基會、中油對油價問題存有歧見,基本上,消基會站在消費者立場為普羅大眾爭取權益,而中油則站在企業經營角度自認委屈,「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雙方各有立論與堅持,爭論的關鍵在於國內油價到底有沒有真實反映國際油價,甚至是中油的成本到底是多少,有無浪費而要全民買單的情形等等。

回顧近年油價調整過程,中油為了配合穩定經濟,在國際油價上漲時,並未足額反映而調漲國內油價,導致嚴重虧損,最近好不容易國際油價下跌,中油購油支出減少,但礙於大幅虧損,無法快速且足額調降,在油價調整的拉鋸戰中,消費者、中油都不是贏家。

經濟部日前提出浮動油價的機制,讓國內油價確實反映國際油價也許有助減少爭議,中油試辦浮動油價調整機制,試行期間到今年底,國內油價隨美國西德州中級原油(WTI)每週變動幅度計算調價金額,每週二下午5時公布新油價,並在公布次日零時起生效,希望藉此讓外界得以掌握油價資訊,但這些做為顯然不足以讓消費者全然信服。

基本上,清楚揭露油價資訊以及中油公司的成本,建立公平客觀的油價調整機制,甚至延攬客觀公正的學者專家訂定公正客觀的評估制度,讓國內油價回歸市場機制,真實反映國際油價成本以及中油公司的成本,該漲時調漲、該降時調降,才不會損傷政府與中油公司形象,同時兼顧民眾的權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