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營銷系列】教學相長﹕美國學校裡師生的互動

謝田

【大紀元1月22日訊】在美國的校園裡﹐師生的互動是非常頻繁﹑也非常輕鬆﹑自在的。經常的﹐教授自己的學生﹑甚至不修自己課程的學生﹐都會時不時的闖入辦公室﹐隨便問一些問題。私立大學裡﹐學生們比公立大學裡更願意接觸老師﹔私立學校也往往有明確的規定﹐很多方面學生和教職員工享有同樣的權利。

每學期剛開學﹑上第一堂課時﹐在向學生們介紹完課程的要求和授課大綱之後﹐一般都給學生們講講自己個人的經歷﹐告訴他們自己是怎樣一步步走到這裡﹑成為他們的老師的﹐告訴他們在中國﹑美國求學﹑打臨時工﹑找正式工作﹑再入學﹑而後當老師的經歷。往往學生們呢﹐不管是美國學生還是外國學生﹐都對這些個人的故事頗感興趣﹐聽的津津有味。講完之後﹐師生間的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很多。

講完自己﹐我也會問問他們每個人﹐聽他們挨個介紹自己。一般我會問他們四個問題﹕現在在讀大三還是大四﹔是什麼專業的﹐因為商學院以外的學生﹐比如工程專業﹑藝術專業﹑甚至護理專業的學生﹐也會來選修我們系的課﹔還有﹐他們對這門課有什麼期待﹔最後﹐他們最近看過的﹑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當然了﹐我也告訴他們我最喜歡的電影是什麼。

往往的﹐談到各自所喜歡的電影﹐大家就都來了興趣﹐課堂也活躍起來了。我呢﹐因此也得以一窺他們的內心世界。

我告訴他們說﹐我比較喜歡湯姆‧漢克斯(Tom Hanks)和麥格‧阮恩(Meg Ryan)主演的兩部片子﹐一個是“當哈裡遇到莎麗”(When Harry met Sally)﹐一個是“西雅圖不眠夜”(Sleepless in Seattle)﹐因為我喜歡電影中人們真實的感情流露﹐不矯揉造作﹐它謳歌了平凡的人們誠實﹑善良的品德。

我還喜歡前後總共三集的電影“教父”(God Father)﹐因為它是一個通過家庭和社會的悲劇來宣揚反對暴力的電影﹐它告訴人們善惡有報﹑善惡必報﹑一報還一報的道理。主人公麥克爾‧科裡良在梵帝岡的懺悔﹐非常令人震撼﹐讓人們感到人類在迷茫之中﹐生生世世不知做了多少壞事﹔如果沒有神佛的慈悲﹐我們的下場﹐就象曾經不可一世的科裡良家族一樣﹐真的將是非常可悲的。

還有一部很喜歡的電影﹐是“阿瑪迪斯”(Amadeus)﹐一個講德國作曲家莫扎特生平故事的影片。影片裡﹐編劇匠心獨運﹐以一個妒嫉莫扎特的宮廷樂師的旁白﹐從側面反映了莫扎特驚人的才華。一個是天才音樂家﹐一個是暗中妒嫉他的優秀音樂家﹐他們之間的緣份﹐要演繹的人們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有誰能真正知道呢﹖從電影中我們還可以發現﹐這“西方式的嫉妒”還是與我們“東方式的妒嫉”大有不同的。宮廷作曲家薩利艾利其實是非常欣賞莫扎特的藝術才能的﹐他甚至在莫扎特貧困潦倒之時﹐以催命般的作曲“訂單”﹐支持了莫扎特人生最後的一段路。

給學生們講完我喜歡的電影﹐我也讓他們講講他們最喜歡的電影。一般來說﹐他們所喜歡的﹐以最新﹑比較流行的電影為多﹐也有很刻苦的學生很少看電影的。學生們所喜歡的﹐從主題﹑內容﹑到風格都相當不同﹐很少有太多的雷同﹐這反映了美國社會多元化的色彩。當然啦﹐學生們的喜好也是他們人格﹑個性的一個側面的反映﹐對教學也有所助益。

正如孔夫子所說﹐教學相長﹐的確如此。(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市場營銷系列】打工美國﹕三次被解僱的故事(三)
【市場營銷系列】凱瑟琳和葛洛麗婭的故事
【市場營銷系列】岫岩的大米和反向的衛星
自由文化運動“中國的苦難”演講會(1)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