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不是你所想像的

人氣 2

【大紀元1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大衛台北報導)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思沙龍系列二,繼首、二場關注全球人權現況、中亞新國際局勢後,1月20日下午將視野聚焦當代香港,透過深具批判思索的紀錄片引介香港近代史,同時邀請香港大學新聞傳媒中心陳婉瑩主任暢談個人成長與當代香港,敘述從英國殖民價值到中國民族認同的掙扎與思索。

金華街月涵堂內擠進約5百名青年學子與民眾,跳脫台北紛擾的政治,在金華街靜巷中省思香港新生與中國崛起的背後思維。台大新聞所張錦華教授提問,回歸以後香港媒體「新聞箝制」的現象似乎更為顯著,令人憂心。陳婉瑩回答說,相對於這十年來亞洲媒體新聞自由的普遍倒退,香港媒體倒退的情況相對較輕,除了來自中共的壓力,香港媒體受市場因素的影響甚至更為嚴重。

前新聞局長、現任政大歷史系教授邵玉銘也在沙龍中分享,他在回歸前幾年就在一次研討會中提到,大陸會逐漸香港化,香港不會逐漸大陸化,現在看來也是如此。從歷史的角度看,如果沒有香港,可能沒有康梁的戊戌變法;如果沒有香港,國父孫中山的革命力道,就無法那麼強,因此香港的角色是極其關鍵的。他認為台灣與香港是兩把對著中共的利劍。龍應台則回應,為了讓北京安心點,她會說:「台灣與香港是照亮中國的兩盞燈塔」。

前中華民國駐教廷大使戴瑞明也在沙龍中發言,他說1990-1993他是台灣駐英國代表,1992年柴契爾夫人來台訪問就是他安排的。柴契爾夫人曾對他說,原本她並不準備歸還香港給中共,因為香港是永久割讓,沒有歸還問題,新界才有租期99年,要還就還九龍。戴瑞明並且很推崇英國有非常獨立的律師與會計師公會,像王又曾力霸掏空案這樣的事情就不可能在英國發生。他也呼籲曾廕權不應只是作個Bureaucrat(官僚),而應該做一個political leader(政治領袖)。呼籲李嘉誠、邵逸夫先生仿照諾貝爾獎的方式,捐獻一個兩岸三地的和平獎。

位於尖沙咀理工大學旁的歷史博物館,有一個很有規模與深度的《香港故事》常設展,展現出香港人對本土歷史的重視。(李大衛攝自香港史博館)

陳婉瑩與台灣的因緣

在台灣也許很多人對來自香港的陳婉瑩很陌生,但她的外祖父是國民黨的律師,她父親的骨灰仍放置在台北的善導寺。1996年,一篇刊登於《亞洲周刊》的調查報導《台灣捲入美大選政治獻金疑案》,也把陳婉瑩拖入一起備受國際輿論關注的訴訟案。這篇報導稱,《亞洲周刊》披露掌握了台灣國民黨,涉嫌向美國總統柯林頓提供政治獻金的線索,立即在全球引起轟動,台灣當局陷入十分難堪的境地。當時權傾一時的國民黨大掌櫃劉泰英向法院提出訴訟,稱《亞洲周刊》報導不實,控告謝忠良、陳婉瑩等4人誹謗。

1997年4月15日,台北地方法院第三次庭審,陳婉瑩自紐約赴台出庭應訊,這也是她第一次來到台灣。1週後,判決下達,劉泰英敗訴。《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聞訊後表示,這一判決不僅是《亞洲周刊》的勝利,也是新聞自由的勝利。

共產黨赤化中國後,上海紡織企業紛紛移駐香港,來不及搬遷的,所有設備房產全部遭中共沒收,一夕之間化為烏有。(李大衛攝自香港史博館)

與香港一起成長的歷程

陳婉瑩出生於50年代貧窮的香港,那是一個在涼茶鋪看黑白電視、在街頭大排檔吃兩毛錢午飯的年代。那時她甚至求老師不要趕她出校,因為家裡拿不出24元的每月學費。在60年代中,她是一位自辦文社、讀書會、讀李敖、余光中、殷海光、羅素、沙特、卡謬的反叛殖民教育的中學生。

那時考大學很難,1967年陳婉瑩進香港大學。那是一個傳統左派在港督半山的官邸外邊揮舞「紅寶書」,高呼「毛主席萬歲」的年代。大學生爭取中文成為官方語言,因為連大學和學生會的官方語言都是英語;並且爭取參與大學校政管理,甚至尋找「革命」的理由把英國港督府趕走。不論如何,67年的示威對那時的年輕人甚至政府,都是很大的衝擊。那是一個反共而又恐共的年代。

陳婉瑩回憶那個年代的香港人:「你在香港,你又討厭香港,但你又是香港人;你很愛國,又不知愛什麼國,因為不知道國在那裡!」1972去美國讀書前,終於第一趟去了大陸,到中山探望從沒見面的舅舅。那時對大陸的印象是:坐長途公共汽車,中途轉車得6、7趟,買東西使用糧票,百貨公司裡黑乎乎的,架上則是疏疏落落的貨品。

1938年香港舉辦第一屆工業製品展覽會,有40間企業參展,陳列產品達200多種。這項展覽至1974年共舉辦31屆,成為香港每年的一大盛會。以1968-69在紅墈舉辦的工展為例,入場人數達200萬,創下空前紀錄。(李大衛攝自香港史博館)

九七之後香港所面對的現實

1972-1998年,陳婉瑩人在美國,香港對她而言是遙遠的碎片。97年香港回歸,98年她回香港,在港大創辦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在美國25年後回到香港,很多事情發生變化,很多還是老樣子,香港和港人仍然在急速變化的中國和世界中尋找身分認同,他們仍然需要解決「是中國人?還是香港人?」的身分衝突問題。

香港高度依賴中國,但又拒絕中國;『大陸人』,在香港仍然是一個歧視性的名詞。

但是香港對大陸的依賴而無法脫離,是出自一個無可改變的生存依賴事實:香港人的飲用水都來自廣東的東江。再者,香港企業單位在廣東雇用了1千萬人,是香港就業總人數的3倍。香港需要大陸購買她的產品,香港的出口,43%去大陸,中國是香港最大的出口市場,把第二位的美國(19%)、第三位的歐盟(13%)和第四位的日本(5%)遠遠拋在後頭。

陳婉瑩目前為止的結論是:香港人是中國人,是中國的香港人。中國是香港的母親、香港的宿命,香港的過去和未來都和中國休戚與共。但是香港在法治、新聞自由、規章制度、專業規範等方面的優勢,賦予香港生存的價值,港人也沒必要妄自菲薄。香港可以在中國的改革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不要以為可以做大陸的「典範」。香港人不了解中國,要謙虛地承認香港與大陸間有巨大認知上的差距,在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創造第三條社會發展的道路。◇

香港歷史大事年表

214B.C 中國明文統治香港,始於秦朝設南海郡
1842 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正式將香港島割讓予英國。
1860 中英簽訂北京條約,把九龍半島割讓給英國。
1912 香港第一所大學:香港大學成立。
1941 在香港保衛戰下被日本佔領,開始香港日治時期。
1945 日本戰敗,香港回歸英國統治。
1955 香港政府於石峽尾設立首個居民徙置區。
1967 文革蔓延,引發六七暴動。香港無線電視啟播。
1971 實施六年免費教育。
1972 港元與英鎊脫勾,改與美元掛勾。
1973 恆生指數大幅暴瀉,最高跌幅達九成。
1974 成立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
1976 實施居者有其屋計劃。
1978 實施九年免費教育。
1979 香港地下鐡路通車。
1984 中英雙方簽訂《中英聯合聲明》,英國確定97以後香港主權移交中國。
1987 恆生指數狂瀉二千點,跌幅超過五成。
1989 北京發生64學運,港人大規模聲援。
1990 中共人大正式頒布香港基本法。
1996 董建華成為香港第一任行政長官。港人在奧運會獲得第一面金牌。
1997 香港的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組成。
1998 啟德機場關閉,由赤鱲角的香港國際機場取代。
亞洲金融風暴衝擊股匯,政府入市干預。
2002

董建華推行高官問責制。 

2003 SARS在香港爆發,近300人死亡。
基本法第23條草擬立法,引發七‧一遊行,超過50萬人上街,全球嘩然。
2004 中共人大常委會第二次釋法,否決07/08年香港普選。
西九龍文娛藝術區展開公眾諮詢。
2005 董建華未完成任期下辭職,曾蔭權獲選繼任成為香港第二位行政長官。

製表:李大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組圖3:陳日君對香港民主倒退感無奈
唐元雋:港人的抗爭精神是香港的希望
張滔:評今年「七一」大遊行
香港政府電台要求脫離政府公司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