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權維權:一個將被嚴酷現實喚醒的領域

姜福禎

標籤: ,

【大紀元1月9日訊】大家知道目前就業門檻越來越高:酒量、身高、相貌、體形、性感、甚至姓氏屬相,雙乳是否對稱都成了必須具備的條件。

最近有關報導統計:85.5%的人認為存在就業歧視,其中認為嚴重和比較嚴重的占58%。據說,這項被多家媒體引用的調查資料受到廣泛關注。資料的背後,由來自北大、清華、中國社科院、政法大學等24名專家組成的「反就業歧視研究課題組」也浮出水面。這項研究的課題組還提出了以下三個問題:中國的就業歧視究竟如何?形形色色的就業歧視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深層原因?專門法能否真正保障就業平等?

什麼是就業歧視?

判定就業歧視的基本原則:關鍵是要看用工條件是否出於職業內在需要。如果就業和職業中規定的條件與工作的內在要求無關,就應視為歧視。所以不能僅看法律明確禁止的歧視,有些歧視雖法律中沒有明確禁止,但明顯是荒唐的也應該算是就業歧視。

就業歧視的一般解決途徑專家蔡定劍用三句話解釋就業歧視如何解決的問題。「第一句,同等情況應同等對待,不能差別對待;第二句,不同情況區別對待,比如對待女性,由於生理的不同,如果遇到孕期、哺乳,應該區別對待;第三句話,對少數弱者應該給予優惠,政府應該主動採取積極措施。這樣才能做到真正的機會平等。」

同時專家還提出諸如:不能用文憑取代職業技能。應該提高全社會的尊重人的平等權利,尊重弱者的人格尊嚴,尊重他人的基本人權的自覺性等問題。

可是,我從專家和記者的闡述中實在看不到他們列舉一條「深層原因」。還是我替他們說兩句實話吧。

長期以來國民很少為工作權打官司。除法規缺失外,我以為這裏邊既有單位歷史的慣性,也有人治傳統和「裙帶關係」的慣性。

改革開放之初,打破「破鐵飯」,搬掉「鐵交椅」還是一種美談。這種做法當時無疑有追求;「機會均等」「人盡其能」的積極取向。在經歷了企業全員合同化和崗位「優化組合」,尤其是下崗無商量之後的中國單位人,總有一種錯覺:身體是自己的,崗位是人家的。單位人之外的新一代眼睜睜見證了下崗的滾滾大潮把父輩們的飯碗湮沒,上和下,有和無的巨大反差,使他們對工作中的差別待遇和無端歧視很少有到位的意識,甚至連想都沒想。最近有人將這種逆來順受、不忿不爭的現象歸結為:「集體無意識」,應該是符合實際的。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勞動力過剩,許多崗位成了稀有資源的咄咄逼人地嚴酷現實。無須諱言,許多工作崗位實際上是通過關係花錢買來的。豈但花錢,動輒幾萬,十幾萬,入門費之高令人吃驚,在這種社會背景籠罩下,想想看,不用巨額投資就可以獲取的崗位,怎能不誘導用工單位的霸氣和挑剔愈演愈烈,以至於荒誕無比,終於讓一些當事人忍無可忍,開始從法律層面思考這個問題的突破。

對工作權的「集體無意識」,其實還源於國人對人治傳統不可抗拒性和裙帶關係「相對合理性」的集體有意識(認同),這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官本位條件下,黃種毀棄瓦缶雷鳴,官僚壟斷了所有有頭有臉社會崗位,自古以來中國人都重視攀龍附鳳,簇擁在裙帶關係和其他關係網結上自得其樂。中共建政後進一步強化了這種傳統,所謂「紅色接班人」「革命幹部、先烈的後代」幾乎無須競爭就佔有了最佳工作崗位,不僅如此他們的親朋好友,八稈子掛邊的圈子內都可能有甘霖惠及。這種狀況實際上目前改變不大,目前紅色「太子黨」依舊佔有最主要的政治經濟資源和輕鬆高薪的崗位。目前,公務員考試上崗雖然理論上體現了公平競爭,但在實際操作和具體安排中的貓膩多多,大小官僚的孩子們總有機會依仗父輩的權力和人脈,通過行業和職位互換彼此相互交流和安插自己的孩子和親朋好友。

專家們沒有說明,大概也不想說明上述原因。就業歧視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是就業歧視,工作權維權的問題主動走進專家們的視野,無論如何都是一件好事情,課題研究不能不面對深層次的矛盾和成因,伴隨著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無所事事,伴隨著越來越嚴峻的大學生失業群體高端就業希望的破滅,伴隨著公務員考試的拼命角逐,一個依法維護平等的工作權的民間維權高潮將會有一個波讕壯闊的呈現。

(2007年1月5日于咫尺居)

轉自《民主論壇》(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橫河:重建中華文化
聲明:撤銷非法判决 歸還高智晟自由
羅亞爾訪華 記者無疆界吁關注中國人權
陳光誠二審料將書面審理 律師稱證據多疑點應開庭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