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菊:揭開畫皮 (一)

吳菊 彭功延 文子

人氣 6

【大紀元10月12日訊】
第一章 徹底戳穿馬克思主義的謊言

眾所周知,馬克思主義包括三個組成部份,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三者可謂三位一體。在我們看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才是馬克思主義全部學說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論證工具,而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政治結論。

第一節 政治經濟學批判

馬克思從不諱言他的政治經濟學是所謂「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這就決定了他的學說絕不可能屬於全人類,也不可能適用於任何一個現實的歷史時期,它必然具有不可避免的狹隘性和盲目性。他在這部份論述中,提出了剩餘價值學說,以「揭露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並據此斷言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必然勝利。

然而,謬論永遠經不起思辯和現實的檢驗。

一、「剩餘價值」學說的經濟學缺陷

剩餘價值學說是馬克思最引以為自豪的「兩大發現」之一,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基石,也是馬克思主義一切政治觀點的基礎。

馬克思認為,所謂剩餘價值就是由僱傭工人的剩餘勞動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以上的那部份價值。搾取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是資本家發財致富的秘密,是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歸宿,是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源泉。

為了揭露剩餘價值的「秘密」,馬克思搞了一大堆的概念,諸如具體勞動和抽像勞動,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簡單勞動和複雜勞動,使用價值和價值、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等等,不一而足。對剩餘價值最具有直接意義的概念便是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馬克思認為,所謂不變資本,即資本家用來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份資本。按照馬克思的觀點,「生產資料的價值是再現在產品的價值中」的,在生產過程中,它只是轉換了存在的物質形式,而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所以馬克思把它叫作不變資本。所謂可變資本,即資本家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份資本,它在生產過程中,改變了自己的價值,再生產了自己的等價物和一個超過這個等價物的餘額,這部份資本從不變量變為可變量,所以馬克思把它叫作可變資本。馬克思由此推斷,不變資本不過是生產剩餘價值的條件,只有可變資本才能帶來剩餘價值,只有僱傭工人的剩餘勞動才是剩餘價值的唯一源泉。或者乾脆說,剩餘價值本來應該歸工人所有,卻被資本家無端強佔了。

對於馬克思的無稽之談,也許早就有人不服氣了,也許早就有人爭辯道,所謂的剩餘價值應當是由不變資本或全部資本帶來的。但究竟是哪部份資本帶來了剩餘價值,似乎是一個永遠糾纏不清的問題。這正是馬克思自以為得計的地方,對此,在他的著作中多次有所流露。

毫無疑問,僅在這個層面上,的確說不清剩餘價值的來源問題,只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最後各取所需。但稍微前進一步,就會立即發現馬克思主義的破綻。因為馬克思壓根沒有考慮剩餘價值可能出現負值的情況以及對負的剩餘價值應作如何處理。

勿庸置疑,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企業虧損甚至倒閉的現象,與此緊密相關的剩餘價值,其出現負值的情況也應是經常的和不可避免的,而不會總是表現為 「剩餘的價值」或「擴大的價值」。也就是說,儘管按照馬克思的勞動理論,只有勞動才創造價值,但具體的勞動並不一定總是創造了足夠大的價值,甚至適得其反,勞動直接生產了一個負的價值。

我們不能借口在宏觀上剩餘價值經常表現為正值而迴避微觀上剩餘價值出現負值的情況。實際上,宏觀上所表現的剩餘價值為正值也不是必然的。馬克思諷刺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從來沒有對剩餘價值的來源作過認真的回答,而他本人卻從來沒有正視過剩餘價值為負值的情況。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致命弱點。

關於負的剩餘價值的處理,我們還得演繹馬克思的思路。按照他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理論,剩餘價值為正值時應當為工人所有,那麼,剩餘價值為負值時也應該由工人來負擔。因為馬克思曾力證資本家在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中沒發揮過任何作用,他既沒參加勞動,也沒參加管理,就連監視工人勞動一類的事情也由他的工頭和經理去承擔了,資本家是地地道道的寄生蟲。

「讓工人承擔虧損」的結論大概是馬克思所始料不及的,當然也是自稱為無產階級謀利益的「革命領袖」所不能給予首肯的。但這個問題誰也繞不開,而只要提出了這個問題,馬克思主義者頭上就立刻罩上了烏雲。

儘管馬克思沒有對剩餘價值為負值時由誰承擔作出回答,但不等於馬克思真的沒有發現剩餘價值為負的現象。更不等於他對這個問題的處理沒有明確的態度。事實上,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企業倒閉、資本家破產甚至跳樓自殺也像工人失業一樣司空見慣。他的合作夥伴恩格斯自己也曾數次破產。然而,馬克思並未根據他的理論得出資本家在企業倒閉時應當免責、資本額應當保全的結論,相反,他卻在資本家破產跳樓時在一旁手舞足蹈、幸災樂禍去了。他顯然認為企業虧損乃至破產的責任理所當然地應當由資本家承擔。這就是馬克思無賴氣十足的剩餘價值正負責任觀。

也可以這樣說,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可怕的東西並不是他顯在的「剩餘價值論」,而是他潛在的經濟後果「正負責任觀」。正是他患了庸俗的「紅眼病」,他才編造出所謂「經濟剝削」的謊言。

二、經濟模式論

1、經濟模式的概念

眾所周知,馬克思所謂剩餘價值的概念是與經濟學上利潤的的概念緊密聯繫的,但由於馬克思認定剩餘價值只是由產業工人創造的,因此,從剩餘價值到利潤,馬克思轉了好大一個圈,並且,正如他對剩餘價值的考察那樣,馬克思僅考慮了利潤和利潤平均化等問題,卻仍然沒有正視與利潤相對應的虧損的存在。

為更通俗地說明問題,我們拋棄馬克思剩餘價值的概念而從一般企業(而非單純的生產企業)的角度來考察利潤。如果用利潤代指經營後果的話,那麼我們根據利潤的正負將其區分為盈利和虧損兩種情況。

下面我們就引入經濟模式的概念,來說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理論的錯誤,並定義:所謂經濟模式就是在經濟過程中,扣除對經濟要素的合理補償後,經濟要素對經濟後果的分配體制。在這裡,經濟要素有兩種,即資本和勞動,其主體為資方和勞方;經濟後果也有兩種,即盈利和虧損。

我們無須把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而直接考察盈利或虧損究竟應該歸勞方還是應該歸資方。不難算出,根據這兩兩相對的四個因素,只能排列出四種不同的經濟模式。第一種是盈利和虧損都歸資方,我們稱之為自然經濟模式;第二種是盈利和虧損都歸勞方,我們稱之為影子經濟模式;第三種是盈利歸勞方,虧損歸資方,我們稱之為馬氏經濟模式;第四種是盈利歸資方,虧損歸勞方,我們稱之為無名經濟模式。

2、各種經濟模式的特點

之所以稱第三種經濟模式為馬氏經濟模式,是因為它是馬克思潛意識裡所認同的一種經濟模式,這在前面的論述中已經說明。但它的錯誤卻出人意料地直白淺顯。雖然它與無名經濟模式迥然不同,但它們的性質卻是相同的。這兩種經濟模式都是把經營風險和經營收益的歸屬割裂開來,因而違反了人的本性,這也決定了它們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同樣,建立在該兩種經濟模式基礎上的任何理論也必然是荒謬的,不僅沒有絲毫價值,而且只能成為人類社會的精神垃圾。

影子經濟模式雖然使收益和風險的歸屬得到統一,並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存在,但無法正常運行,只能成為一場惡作劇。該模式的特點是否定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將其置於似無還有似有還無的地位,於是一切弊端皆由此而生。第一,該模式不可能自發產生。因為在該模式下,投資就意味著所有權的完全喪失。投資者雖然不會為投資承擔任何風險,但也不能佔有投資收益。投資沒有利益驅動,也就從根本上失去了投資的動力。這種模式的建立,只能像馬克思所勾畫的那樣依賴於通過「革命」對現存資本實施的強制沒收。第二,它不鼓勵資本積累和再投資。該模式強調企業的收益全部歸工人所有,任何形式的截流都是對工人的「剝削」。而積累就意味著工人分配的減少,最可怕的是一旦積累轉化為投資,它所形成的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同樣必然地與它一切形式的所有人相分離。第三,企業的虧損必須由企業工人承擔,並必須以工人個人財產予以彌補,以保持企業資產額的完整,這是該模式下的企業不致日趨萎縮從而走向滅亡的根本保證。但該條絕難執行,因為由勞動者承擔風險,從根本上違背權利規則。第四,企業內部不存在資本保值增值的自發機制,而必須依賴於企業外部的約束力。但由誰來實施監督,他的監督是否可靠有效?這是不得而知的。因此,該模式處處瀰漫著一股死氣。

自然經濟模式是現實經濟社會中的通行模式,它以尊重所有權和平等自由的價值觀念為存在條件,並以此促進權利和自由的發展。它克服了其他模式的所有弱點,成為唯一完美可行的經濟模式。它不僅使收益和風險的歸屬得到統一,而且還昂揚著無限的政治經濟生機。第一,「誰投資誰受益」促進了投資和再投資;第二,「誰投資誰擔風險」明確了責任,優化了管理;第三,自由的僱傭和被僱傭,使機會成本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勞方和資方的利益,而不是如馬克思主義者所說的此消彼長,相互對立;第四,由資方承擔虧損,解決了影子經濟模式下負盈不負虧的問題。(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吳菊:揭開畫皮 (序言)
【網海拾貝】世界必須認清中共無意尊重任何法律
蘇昂:從北京人的三個經歷看中國經濟
來自中共軍中的投稿:民倫宣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