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研究歷史如手工挖礦 江樹生獲總統文化獎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17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李先鳳台北十七日電)負笈荷蘭至今三十二載,歷史學者江樹生與三百多年前荷蘭古文獻朝夕相處的生活裡,始終如一,獨立從事荷據時代台灣史的研究與推廣;他對台灣學術界發揮無遠弗屆的影響力,使他獲得本屆總統文化獎「百合獎」,江樹生特地自荷蘭回台,今晚將參加頒獎典禮接受表揚。

江樹生為台南玉井人,1935年生,1970年代開始進行台灣荷蘭時期研究,並修習古荷蘭文,1975年前往荷蘭萊頓大學研究,並進入荷蘭海牙國立檔案館,1978年更舉家遷居荷蘭,投入台灣荷蘭時代歷史的研究,堅持至今不輟。

本屆總統文化獎評審團認為,江樹生傾全力譯著台灣荷據史料,使台灣史學界脫離以往需藉助英文及日文文獻檔案研究台灣早期移民史的窘境,帶領台灣學界進行自主獨立研究古荷蘭檔案,以台灣人角度重建台灣早期史,其成就影響國內外研究、博物館展覽以及台灣史的影像重現甚大;他在台灣荷據史方面有不可抹滅的貢獻及崇高無可取代的地位。

1979年,江樹生赴笈荷蘭漢學院任教,他在一次翻閱檔案中,發現荷蘭人投降鄭成功的十八條「降約」原檔後面,竟還有鄭成功寫給荷蘭人的十六條「條約」,可見當時雙方簽的是「和約」而非降約。這一史學界的大發現,後來就以「鄭成功和荷蘭人在台灣的最後一戰及換文締和」一書公諸於世。這份史料的出土,釐清台灣早期歷史的真相,還為台灣史研究打了一劑強心針。

此外,地圖也是珍貴的史料,它能告訴我們文字史料無法說的故事。荷蘭人到台灣以後,為了經濟建設及政治設施,在台灣測繪很多地圖,台灣的輪廓,第一次被正確的描繪出來。於是,以地圖歷史學家格斯˙冉福立(Kees Zandvliet)的研究文章為主,加上江樹生的譯註,歷經七年增修完成了「十七世紀荷蘭人繪製的台灣老地圖」。

除了揭露鄭荷之戰的真相與重現台灣的形象,江樹生還自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檔案中,選介了由荷蘭土地測量師菲力普˙梅(Philippus Daniel Meij vanMeijensteen)所寫的「梅氏日記」,清晰的塑造了鄭成功的武藝、形象、長相及性格,而且也把鄭氏攻打台灣的艱辛,做了第一手的報導,成為台灣文史界耳熟能詳的珍貴歷史文獻。

江樹生三十多年來,一頭栽進荷蘭古文獻裡,在檔案館裡手抄資料,回家剪貼做卡片,至大學學習古荷蘭文。江樹生形容他的研究工作有如用手工挖礦,這些礦物裡含有各種元素,包括三百多年前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原始資料。當然,他心中更深切期盼這些原始礦物可以經由焠鍊,讓台灣歷史承先啟後並永續發展。

近年來,文史界有關荷據時期台灣史之論文、專書的出版,幾乎都不可避免的要引用江樹生的著作與譯註;只要講到荷據時期的台灣,幾乎都少不了江樹生。幫博物館從研究計畫的實行到展覽的諮詢,從發表學術論文到面對一般大眾的演講,江樹生一邊堅守學術的嚴謹,一邊為大眾引介生動的台灣故事,為帶動更多人來認識家鄉故土而盡心盡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