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國:「被和諧了」

《動向》10月號編輯手記

張偉國

人氣 10
標籤:

【大紀元10月23日訊】中共十七大無疑是一個搶眼的新聞焦點,但是中國大陸本身和海外的反映是截然不同的。

在海外幾乎只要與中國有點關係的各類媒體,都會有追蹤報導和分析評論,而且很有點”那壺不開提那壺”的勁頭,只要是讀者關心的話題,只要能觸中共神經的問題,都會被從各個角度品頭論足,暢所欲言,少有禁忌;有不少媒體 還派記者到北京直接參加採訪,是名副其實的”新聞熱點”。

但是在中國大陸,人們看到了一種極大的反差,那就是官方的炒作和民間的冷漠 。對中南海這類政治秀早已經司空見慣的老百姓對十七大普遍的不抱希望,甚至表現出一種少有的 “漠不關心”;官方媒體,再次重蹈”輿論一律”的覆轍 ,早在國慶前,互聯網就被加緊了控制,有些網站、博客被刪除甚至遭關閉,記者戴晴乾脆就把自己被刪除的博客文章稱作”被和諧了”。如今,”和諧”這個詞自從被胡錦濤劫持以後,它在中國大陸變居然就變了詞性,”被和諧了”已經成為當局提升控制力度的代名詞了。

許多活躍的自由撰稿人遭到嚴密監控,有的甚至失去人身自由;就是參加十七大的代表 們,也被規定了必須嚴格遵守所謂”十不准(不准打電話、不准擅自複印抄錄會議文件、不准把會議文件帶出會場、未經批准不准接受採訪、未經批准不准會見親友,等等) “的紀律。不僅這些黨代會代表被迫與外界”隔絕”(其實這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反而暴露了中共傳統政治機制慣性),就是整個中共決策層何嘗不是高高在上脫離人民群眾,甚至與民眾為敵,一些急迫的社會議題,甚至都進不了會議議程。老百姓心裏非常明白,中南海祭出所謂的”民生牌”,也只是為十七大的權力分贓粉飾門面而已。

本刊面對這一熱點新聞,在努力向讀者提供高品質服務的同時,也對這種冷熱反差保持高度的警覺。

本刊這期報導了中共黨內開明派元老”李銳諫言”和胡績偉的期待,需要說明的是,李銳給政治局常委的信國內刊物發表時作了部分刪節,本刊 全文刊出原稿,立此存照。李銳、胡績偉們一如既往的寄希望這個黨不要 再錯過政治改革的時機,那怕是退回到”新民主主義”階段……然而,這種苦口婆心的”忠言”在當權者眼裏只是一種”干擾”。 或許,李銳、胡績偉們心裏也完全明白:中共病入膏肓,積重難返 ,他們表達的希望既是他們的一種祈禱,也可以說 是他們的一個心結,一種向黨諫言的慣性 — 他們 把畢生奉獻給了中共宣稱的理想,但是一黨專制的殘酷現實不僅背離了中共自己的承諾,也讓這些老戰士良心不安。

本期推出特輯:”十七大沒希望”;焦點是分析”胡錦濤與上海幫互動”;並設有”胡錦濤點評”等欄目,全方位多 層次的評析時下中南海政情。本期刊發了朱健國對一些知識份子的採訪,著名報人左方 發表的一個見解是:鄧小平雖然有廢除”終身制”的貢獻,但還是留下一個”三次交接班”悲劇:中國現在的權力交接與古代不同,那時的皇位多是一次性交接,現在則要分二到三次交接:十年儲君之後,先當五年兒皇帝,再當五年真皇帝,再當五年老皇帝。中國的希望在十九大之後,十九大可能就是蔣經國、戈巴契夫出現的時候。

本期專題為”台海局勢”,還有”緬甸時局”等欄目、”美國需要強化對中國政治的認知”、”對共產主義烏托邦的一次審判”等文章,希望讀者能通過拓展國際視野,對中國問題有更深切的理解。

沙葉新文章”中國的藝術家怎麼會墮落如此!”和滕彪的文章”假戲真唱,退寸進尺,堅持底線--從反右看知識份子的話語策略與反抗”,如果能放在一起讀,可能會有新的啟發,或許”希望”還不至於完全破滅。

──轉自《動向》10月號(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張偉國:中國即將到來的「股民革命」
鄭筱萸被判死刑 張偉國:政治輿論秀
張偉國:「民主女神」代表人民覺醒的希望
開啟軍人干政方便之門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