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芎林.文林古道

Tony 撰文、圖、攝影

人氣 34
標籤:

我從「文林閣」開始我今天的「文林古道」之行。文林古道就位於新竹芎林鄉文林閣後方的山窩地區,我想古道的命名應是出自於文林閣。文林閣是芎林著名的寺廟,也是當地早期最重要的私人學堂。

文林閣的歷史,可溯自清朝同治末期,當地的舉人鄧兆熊,設立私人學堂於現在的廟址;鄧兆熊並邀集賢士墨客,創立「文林社」,吟詩作對,以文會友。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鄧兆熊與地方人士齊力將學堂改為神廟,建立「文林閣」,亦稱為「文祠」,祀奉文昌君,積極培育地方人才,影響所及,芎林地區因而文風蔚盛。

如今的文林閣,外觀上,已看不出是一棟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建築,而是蛻變成為雕龍畫棟、金碧輝煌的新式廟宇。民國八十年代初期,由於文林閣舊廟結構逐漸腐朽,有崩塌之餘,於是舊廟被拆毀,改建為新廟。十幾年之後的今天,當時的決策者或許也會有幾分悔意吧!

走進文林閣,只剩前庭左邊的牆壁鑲嵌著三塊古碑,默默訴說著文林閣悠久的歷史。三塊舊碑,一建立於光緒二年,年代最為久遠,是文林閣初創建時所立;另一塊是當地修築「積德橋」時的捐修紀念碑,時為明治四十二年(1899年);第三塊則是昭和六年(1931年),文林閣初次整修時所立紀念碑。庭院右側牆壁立有新的大理石碑文,記載的文林閣沿革及重建經過。庭院兩側則各種一棵百年九芎樹。碑文記載,這兩棵九芎樹是廟方特地從外地移植而來,種植於庭院內,以供鄉民緬懷昔日的九芎歲月。

昔日的芎林鄉盛長九芎樹,鄉因樹而得名,最初鄉名為「九芎林」,後來簡化為「芎林」。芎林鄉歷經兩百年的開發,目前九芎樹反而變為稀有,不再隨處可見。九芎樹,樹皮光滑,不易攀爬,所以俗稱「猴不爬」,連善於攀樹的猴子視爬此樹為畏途。當年九芎林遍長九芎,倘若有野猴棲息於此地,應當經常發生幼猴跌滑受傷的意外事件。


文林古道

走出文林閣,便是文山路的街道,向右轉,一旁是芎林國小。這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學校,著名的台灣音樂家鄧雨賢曾在此任教。經過芎林國小,學校旁邊的巷子,文山路322巷口,就是文林古道的入口了。馬路上有清楚的指標,寫著「文林自然生態古道」。

沿著巷子的柏油路進入,大約前行200公尺,來到了登山口。登山口豎立著古道的標誌,並有古道歷史的簡介。這條古道原是早期山區居民進出的道路,而隨時代變遷,居民紛紛外遷,農作廢耕,古道便逐漸荒廢。後來,在文林社區發展協會努力下,爭取文建會經費補助,並號召社區志工協助,終使古道重見天日,而蛻變為一條休閒的踏青路線。古道全長約3公里,大約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走完。

踏入古道,先是一段寬闊的碎石土路,這是昔日運送農產的農路,上坡行,不久就抵達稜線,變為平緩的水泥小路。不久,抵達「糖塔山」。糖塔山,又名「紙寮窩山」,基石就座落於步道旁。這裡的地勢平坦,若不是一旁樹幹上有「糖塔山」的標誌牌,路過糖塔山,恐怕也會渾然不知。

過了糖塔山,便進入古道的菁華段。水泥小路到此為止,接著就是質樸的泥土路了。古道行走於樹林間,沿途不時可見雅緻的桂竹林。中途除了一小段陡落路段,有架繩提供山友上下拉扶,大致而言,古道的起伏小,路徑明,路況好,是一條頗適合踏青的古道路線。


文林古道,沿途多桂竹林

從登山口起算,約半個小時,抵達往新埔的山路叉路口,古道取左行,繞回芎林國小的方向。不久,古道便轉為下坡路,又有一小段陡下,須拉繩而下,之後,沿途出現大片的桂竹林。走在竹林中,頗為詩意畫意。

這大片的竹林,讓我聯想起此地的地名-「紙寮窩」。「窩」是客家人用來形容指山間的谷地。此地早年盛行製紙,建立紙寮,因而地名稱為「紙寮窩」。桂竹林是製紙的原料,所以此地滿山遍種竹林。如今雖然製紙業已式微,文林古道沿途卻隨處可見竹林,可以令人遙想當年的情景。

「文林社區發展協會」將這條古道命名為「文林生態古道」,並無不妥。當地有「文林閣」,里名為「文林里」,如此命名,自屬恰當。但若將這條古道命名為「紙寮窩古道」,或許更有深意,更能引發思古之幽情。我想曾經走過這條古道的山友,或許應能認同我的想法。

通過大片的竹林後,便來到一處叉路口,路口有路牌,寫著右叉路往「文林古道登山口6分鐘」,左叉路往「高梘頭山0.1分鐘」。0.1分鐘,不就6秒而已嗎?我取左行,實際測量一下時間。結果,我走了30秒才抵達高梘頭山基石。標示的時間與實際誤差高達5倍之多。呵呵,但只差24秒而已,應當不會引起任何山友的抱怨。


鄧雨賢紀念公園

較快的下山路線,應是折回叉路口,取右叉路下山,回到文林古道登山口。由高梘頭山繼續前行,可繞從另一邊下山,雖然路途較遠,不過下山時會經過「鄧雨賢紀念公園」,我想去那裡看看,於是繼續向前走。約七、八分鐘,出山路,接上水泥產業道路;取左行,約四、五分鐘,抵達山腳下的鄧雨賢紀念公園。

鄧雨賢紀念公園的原址為「陸軍八0七野戰醫院」,後來醫院遷撤,部隊撤走之後,原址荒蕪,野草叢生。地方政府於是爭取將原址闢建為「鄧雨賢音樂文化紀念園區」園內,以紀念曾在附近芎林國小任教,有「台灣歌謠之父」的音樂家鄧雨賢。

這座公園內如一般公園,園內有林木草地、涼亭步道;在公園的中間,有一紀念亭牆,前後牆壁有鄧雨賢生平簡介、任職於芎林公學校時的照片、著名的曲譜等圖文資料。只是如此而已,內涵似嫌不足。倘若能在紀念牆處安設音樂播放機及自動感應器,當遊客走近亭牆時,因自動感應而播放起音樂,讓遊客在《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的悠揚音樂聲中,讀覽鄧雨賢的資料,應會有更深的感動。

走出公園,沿著馬路走,約五分鐘,回到文林閣。繞了一圈文林古道,連休息時間,大約一個半小時而已。本想進芎林國小參觀,看有無昔日遺跡,但正值下課時間,校門口家長及學生人潮多;校門口,校警目光炯炯,而我這身登山客的裝扮,絕不像家長,只好作罷。


文林古道,紙寮窩古道

從芎林回台北後,再深入蒐尋紙寮窩的資料,更得知其詳細歷史。清乾隆年間,有先民劉傳老,由廣東饒平渡海來台,進入九芎林拓墾,見一山窩處,有繁茂桂竹,於是請墾此地,在此建立紙寮、紙湖,從事製紙,店號為「崇茂」,於是以「紙寮窩」成為當地地名。

自劉傳老建立造紙基業,延續了五、六代,約一百餘年,造紙成為紙寮窩當地居民賴以維生的主要產業。居民為感念劉傳老開基之功,於是在紙寮窩口建造一座「紙寮窩開台祖劉傳老造紙紀念亭」,命名為「傳老亭」,並在亭內放置傳統造紙器具,如如石輪、紙廉等,以緬懷昔日的造紙歲月。

此外,紙寮窩窩口的福德祠,有一大理石石碑,亦有劉傳老的事蹟碑文。而我今天走文林古道,卻未看見「傳老亭」或「窩口福德祠」,所以不清楚其正確的位置。或許我為了鄧雨賢,而錯過了劉傳老。事後回想來,也是一種遺憾。但旅行有遺憾,才會更想念吧!

我要在這裏感謝「文林社區發展協會」,因為你們的努力,才讓我們有機會認識這一條古道;同時,也寄語文林社區發展協會,可以在文林古道登山口豎立一塊導覽地圖,標示出古道沿途及附近重要的景點。身為遠從外地而來的旅人,我並不想錯過鄧雨賢、劉傳老、窩口福德祠這任何的其中之一。如果能夠,「文林自然生態古道」不妨可加註,亦稱其為「紙寮窩古道」,此當可告慰劉傳老在天之靈。

旅記日期:2006.11.24 (寫於2006.12.06)


文林閣古碑。


文林古道登山口。


過糖塔山,進入古道菁華段。


行旅圖

——本文轉載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http://www.tonyhuang.idv.tw/@(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金管會:新竹期貨終止營業及解散
力晶第三季 稅後虧損19億
甜柿紅了 好吃好玩報你知
檢調破獲安毒工廠 原料可製一千公斤安毒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