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菊:揭開畫皮 (六)

吳菊 彭功延 文子

【大紀元10月30日訊】
1、在社會領域最根本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係和物質與意識的關係一脈相承,其錯誤基本相似,但更有新的特點。前面,我們通過對人與世界關係的分析,徹底批判了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同樣,我們還要根據人與世界關係的原理,再次批透歷史唯物主義。如果說前面我們是從自然的角度分析人與世界的關係的話,下面我們將從社會的角度分析這一關係。

我們已經指出,人與世界的關係無外乎人認識世界和人改造世界兩個方面。在社會領域,這一關係將著重體現在協調人與人之間(主體世界)的關係,減少內耗,以提升人認識和改造客體世界的總體能力,共同增進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這也是人實行社會化的根本目的。

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意識的概念含混不清,他有意強調社會意識和意識兩個概念之間的差別,而實際上這種差別是不存在的。我們也已指出,把整個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去考察其意識是沒有意義的,實際上也是不可能的,有實際意義的做法只能是以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集團為單位去考察。事實上,馬克思一直也是這樣做的,這就從客觀上把歷史唯物主義部份的社會意識與其辯證唯物主義部份的意識概念統一在了一起。

在關於對意識以及對「意識是社會的產物」的理解中,我們一直堅持這樣的觀點:即社會是人的社會,而不是其他存在(物)的社會,人是社會的有機構成和主體。如果把意識看作是人的抽像,那麼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等同了意識與意識的關係,但這樣的抽像不過是庸人自擾而已。

由於在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中,根本沒有意識與意識關係的框架,因此他就不知道怎樣正確地考察歷史上社會中的意識問題,結果使得他對歷史的考察陷入了他錯誤的物質──意識關係的怪圈。他根本沒有想到在社會領域物質──意識關係模式根本沒有用武之地,他的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係論根本沒有現實基礎和理論依據。馬克思試圖以此解釋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他這種努力實在是徒勞無益的。

2、社會存在是人的附屬物

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部份,存在和物質幾乎是同一個概念,它對應於我們所謂的客體世界。在這裡,我們把存在分為兩類,一類是未被人開發利用過的,我們稱之為原始存在,一類是已被人開發利用過的,我們稱之為人化存在。原始存在一經被人開發利用即成為人化存在,人化存在是人認識和改造原始存在的結果,是人的物質附屬物。在人化存在中,最典型的是生產工具,它可被視為已人化為人身體的一部份,是人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延伸,是人們像支配自身一樣可自由支配的對象。在這個過程中,顯然不是工具支配人,甚至也談不上什麼工具對人的反作用,更談不上工具決定人、決定人的思想品德和行為方式等等。

一切社會存在都是人化存在,是人化存在隨同人進行社會化的結果,並在這個過程中給人化存在打上了「所有權」的烙印。「所有權」與「生命權」同質地歸屬於人,這也更加突現了社會存在的人化特性。

3、人在與世界的關係中處於主導地位

在社會歷史領域,我們仍把人與世界的關係問題作為基本問題,但在人與主體世界以及人與客體世界的關係比較中,前者必須處於主導地位。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人們必須牢牢把握人社會化的目的,發揮群策群力的優勢,增強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人們能否做到同心同德是個關鍵問題。但遺憾的是,做到這一點確實需要一個過程,它同樣需要認識、經驗和技術。在人類歷史上,人們為了自身利益,離心離德、欺詐蠻橫、征戰殺戮之事司空見慣,其間教訓令人痛心疾首。這種旨在向他人索取的行為雖然常使掠奪者獲益匪淺,但是以犧牲他人的利益為代價,並不能增加總的社會產出,而且在爭戰過程常常要人付出生命的代價,甚至犧牲幾代人文明的成果。由此也說明必須把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作是超越人與自然關係的首要問題,並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細緻的探討研究,制定出嚴謹慎密的方案和對策。

人與主體世界的關係處於主導地位,人與客體世界的關係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並且前者現實狀態的優劣直接決定後者的現實存在和發展狀態。這是我們應有的「思維」。

一切社會存在和社會關係,都是人的意志的結果和表現形式。儘管社會關係表現紛紜複雜,性質善惡有之,但善惡的標準始終如一,不以物質環境條件的差別為轉移。無論生產力水平如何,專制和剝削都不是進步;無論生產力水平如何,消滅差別、取消法律、實現完全大同也都是不可能實現的。衡量社會關係先進與否的標準在於人類認識的結果,制定標準的途徑在於人的認識機制內部,與社會存在沒有任何關係。

馬克思主義不懂得人與人的關係問題在哲學、在歷史中的地位,不知道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特點與方法,在歷史觀上仍機械地照搬他那本來就殘缺不全的物質 ──意識關係論,並把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歸結為純粹的物質利益矛盾,而且認為這一矛盾絕對受物質利益的左右,是不可調和的,解決矛盾的辦法就是消滅對方,進行暴力革命,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真是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六、生產力與生產關係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是馬克思最著名的觀點之一,他並根據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運動的理論,得出社會形態不斷更替變化、直至實現共產主義的結論。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是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從自然界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實際能力,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物質力量,是人類全部歷史的基礎,它包括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像三個要素。生產關係是指人們在物質生產過程中相互結成的社會關係,它也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生產資料的所有制關係;第二,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交換關係;第三,產品關係以及由它直接決定的消費關係。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是最基本的起決定作用的方面,是生產關係的基礎。它認為,根據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性質,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生產關係有兩種基本類型:一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係,如原始社會和共產主義的生產關係;二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係,如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係。在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係下,人們之間是相互合作的平等關係;在私有制為基礎的生產關係下,人們之間是統治被統治、剝削被剝削的不平等關係。

1、生產關係的實質

馬克思所說的生產關係,實際上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經濟模式。我們已經指出,唯一科學可行的經濟模式就是自然經濟模式,它與生產力水平沒有任何關係,具有超穩定性。對此,我們用不著作更多的分析。

剝削和壓迫與所有制類型沒有任何聯繫,或者說剝削和壓迫從來不是來自經濟領域,而是來自政治領域,而且這種剝削和壓迫在公有制制度下比在私有制制度下更甚。

私有制一直與人性相適應,但私有制本身既不是罪惡,也不是生產力迅速發展的靈丹妙藥。自然經濟模式下的生產關係發揮作用的必要條件是平等自由的交換關係,而平等自由的政治氣氛是超越生產關係本身發揮積極作用的重要因素。

2、錯誤的生產關係歷史觀

馬克思主義根據生產關係的類型把人類社會劃分為五種社會形態,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它認為社會形態的「進步」是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水平發生變化的結果。實際上,所謂生產關係的發展變化不過是馬克思主義者的自我感覺。

原始社會的人們,還沒有充分社會化,人們的活動一般局限在一個部族內部。一個部族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內部實行「共產主義」是可以想見的。但這種部族共產主義與家庭產生後的家庭共產主義在本質上是一樣的。若把它們稱為什麼共產主義「社會」,實在有點貽笑大方。從當時整個人類社會看,不僅不是什麼共產主義,而且部族之間為爭奪生存空間的戰鬥還異常激烈。對於處在初始文明階段的人們,想像得他們離作為動物的本性太遠是不客觀的。

奴隸社會不是人類社會典型的社會形態。實際上,在任何一個「平等自由」觀念沒有建立起來的社會階段,被剝奪了「平等自由」權利的人們都已淪為了奴隸,並且奴隸的處境一直沒有得到改善。魯迅先生曾是這樣評價國人的政治地位的:「自有歷史以來,中國人是一向被同族和異族屠戮,奴隸,敲掠,刑辱,壓迫下來的,非人類所能忍受的楚毒,也都身受過,每一考查,真教人覺得不像活在人間。」他又說:「但實際上,中國人向來就沒有爭到過『人』的價格,至多不過是奴隸,到現在還如此,然而下於奴隸的時候,卻是數見不鮮的。」

製造奴隸的根源既有內部壓迫也有外族侵略,還有因自己所犯的罪惡而受到的懲罰。奴隸的存在,無論如何不是社會進步的象徵。馬克思主義者們認為奴隸社會的出現是生產關係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相對於原始社會的一次社會進步。簡直是一派胡言。

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雖然生產的內容和方式發生了極大變化,但生產關係的本質並未發生任何變化。它們都是私有制,都有貧者和富者,也都有「無產者」給有產者打工的現象,都採用生產關係的自然經濟模式。從農業社會轉化到工業社會,這的確是人類社會的一大進步,但認為生產關係也同時前進了一步,這是沒有根據的,屬於只看到現象,沒抓住本質。馬克思曾對所謂無產階級的出現欣喜慾狂,認為一批有覺悟有前途的人獲得了自由,是歷史的必然和生產關係進步的表現。其實不然。歐洲出現大批無產者,是因為那時發生了罪惡的「羊吃人」事件,無產者不是因此獲得了自由,而是他們被強權剝奪了選擇農耕的自由。無產者的極端貧困是專橫的政治制度造成的,而不是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轉變的必然結果。實際上,工業作為一個極富有創造力的產業,它出現只會增加人們的擇業機會,提高人們的比較收益,從而進一步改善人們的生活,這正如我們今天大力發展各類產業的動機如出一轍,我們又怎能詛咒什麼資本的罪惡呢?

既然馬克思主義對歷史的考察都站不住腳,我們有什麼理由相信他們對未來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所發出的夢囈呢?前面我們已經指出,馬克思主義對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構畫根本行不通,因此,社會主義的實踐必將以失敗告終也就是人們意料中的事了。

七、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

馬克思主義認為,經濟基礎是同物質生產力相適應的一定社會歷史階段上佔統治地位的生產關係的總和,上層建築是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和與之相應的社會制度及設施。

我們認為,以自然經濟模式為內容的生產關係具有穩定性和回歸性,因此,恰切的經濟基礎模式也是單一的。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隨著人類的認識不斷發展的只有生產力和上層建築。生產力屬於人與客體世界關係的範疇,上層建築屬於人與主體世界關係的範疇。按照我們的觀點,人與主體世界關係狀態的優劣決定著人與客體世界的關係的優劣,因此,上層建築模式的優劣實際上決定著生產力發展狀態的優劣。

適合生產力迅速發展的上層建築不是一下子建立起來的,它需要人們反覆認識和反覆實踐,並不斷修正和完善。保證上層建築健康發展的唯一途徑就是實行民主政治。

由於人與世界的關係學說具有普遍意義,因此,先進的上層建築同先進的生產力一樣具有普遍性。那種上層建築「特色論」「國情論」都是站不住腳的,不過是騙人者無謂的托辭而已。

尊重權利、保護權利、實行自由平等是自然經濟模式發揮作用的前提,也必然是上層建築正常運作的宗旨,它與民主制度一起構成上層建築的靈魂。

由於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部徹頭徹尾的鬥爭哲學,因此,它對生產關係、上層建築的看法都是鬥爭性的,是迎合鬥爭和專政的需要的。除了鬥爭之外,馬克思主義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平等和民主。這也警示我們只有摒棄反動的階級鬥爭觀念,才能對上層建築作出全新的本質性認識。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揭開畫皮》揭中共馬列邪教伎倆
吳菊:揭開畫皮 (序言)
吳菊:揭開畫皮 (一)
吳菊:揭開畫皮 (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