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來鴻:紫藤飄香

標籤:

【大紀元3月16日訊】(BBC特約記者 楊孟瑜台北報導) 蔣介石紀念堂會不會變成台北市最新的一座「古跡」?這是台灣政壇與輿論的新話題。回到文化與社會面來看,不妨來說一說台北市第一個市定古跡:「紫籐廬」的故事。

距離蔣介石紀念堂約10分鐘車程,鄰近台灣最高學府-台灣大學的側門,新生南路上,一棟綠蔭環繞、石徑通幽的老房子,就是紫籐廬。

這裡,是台灣第一家茶藝館,更是著名的「清談之地」,數十年來,很多不容於當道,或不同於主流的言論、思潮、展演等,在此激盪,在此飄香﹔獨派、統派、自由派,各路英雄好漢,各方文化菁英,都曾到此匯聚、活動、川流。

3月12日起,這裡將暫掩門扉,轉至他處經營。倒不是它言論賈禍,得被關或被拆,而是它走過大半歲月,有些地方老了、朽了,得細細修整,台北市文化局特別撥款新台幣1100 萬元,將展開為期約一年的房舍整修。

一年後,紫籐將再開。真巧,這一年,也可能是決定蔣介石紀念堂未來命運的關鍵期。

民進黨政府最近打算把蔣介石紀念堂改名、改定位,並拆其圍牆,而國民黨執政的台北市政府,突然搬出了一項「法寶」,叫做「文化資產保存法」,把蔣介石紀念堂列為「暫定古跡」,需等待專家們來審查,因而暫時保住了蔣介石紀念堂免於被拆。

依照此法規定,台北市需在六個月內完成鑒定和審查,必要時得延長一次。也就是說,台北市政府以「暫定古跡」來力抗民進黨政府,暫保蔣介石紀念堂的期限,最長可達一年。

於是,蔣介石紀念堂算不算古跡?蔣介石算不算古人?各方議論紛紛。反對者說,此紀念堂完成不過30年左右,根本不夠古老,哪能算古跡﹔贊成者則說,古跡不應該只以年紀來論,應該還考慮其建築特色,與時代的關係、文化風貌等。

蔣介石紀念堂到底能不能和紫籐廬「並列」,成為新生代古跡,就待各方辯證和檢驗。而紫籐廬,是在1998年通過了專家審查,以不到100歲之齡,成為不容破壞的古跡。

兼容並蓄


紫籐廬內部擺設,體現了兼容並蓄的美 (台北市文化局)

走進紫籐廬,很容易被此處的氛圍吸引,但老實說,很難用三言兩語來形容這是一處怎麼樣的房子。日式老屋,中國庭園,台灣老宅,都是,裡面甚至還有西方式的壁爐,散發一股歐風。

有時想想,它就是「台灣」,是台灣的縮影,一代代的外來影響,一層層的被溶入、吸納,西風日雨漢文化,落於「本土」,自然生長,人們在這兒生活久了,彼此包容,人文底蘊緩緩厚積,清香自溢。

日子久了,外來的也會成本土﹔心胸寬了,吸納的自然成為自己的豐富。

聽紫籐廬主人周渝,說著這屋子曾有的故事,曾有的人物,益發能感受著這些情懷。大約自1920年,這屋子就存在了,當時仍是日本統治台灣,此處是海軍官舍。1949年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後,這裡成為關稅署長周德偉的住處。

周德偉,就是周渝的父親,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系,曾留學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德國柏林大學,滿腔經世濟民、振興國家的抱負,也是個自由主義者。來台後,他在住處定期舉辦聚會,邀學者、知識分子,討論自由主義思潮。

周渝說,當時蔣介石政權的特務會在他們家附近監視,看有哪些人進出,但父親周德偉並無所畏懼。

50、60年代,包括當時還是台大學生的李敖、陳鼓應等知識青年,也常登門聊天。周渝說,父親最佩服北大校長蔡元培的自由主義精神,也歡迎不同派系、主張的各路英雄好漢,在此暢言,互相激盪。

周德偉晚年定居國外,周渝接下房子,在1981年開了茶館,因屋前老紫籐攀簷,因此命名紫籐廬。周渝形容,早在開茶館之前,此處就是「門雖設而常開」,受到父親影響,紫籐廬也延續了同樣「廣納四方」的精神。

周渝曾創辦實驗劇團,紫籐廬除了知識分子和茶客川流,也提供戲劇表演者、畫家、舞者、攝影家、書法家等發表創作,尤其是還沒成名的藝文人士苦無發表場所,紫籐廬往往成為有志創作者的「第一處舞台」。

周渝還曾參與台灣早年的黨外運動,他說,那時成員有獨派,也有統派,大家「全處在一起」,為追求自由民主而努力。他也有些感慨,那時不分統獨,現在卻截然畫分,彼此對立。

從房子的面貌,到屋內一群群出入的人們,紫籐廬,體現了兼容並蓄的美,那透著的清香,似乎也是如今這時代,該好好品味的。

整修前,紫籐廬辦起了惜別茶會,文人墨客、舊雨新知,紛紛來到,包括外國人。柯悌穆(Tim Casey)在台大外文系教書,他好喜歡紫籐廬,他說,雖然屋外就是車水馬龍的新生南路,但一走進來,就彷彿能脫離都市的喧嘩,讓人平靜,休息、看書、喝茶,都好。

知名作家、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曾昭旭,是這裡的常客。泡起一壺茶,曾昭旭也談起了,紫籐廬在台灣的茶藝文化上,具有開創性的影響,曾帶動台灣現代茶藝館的蓬勃發展。

而在社會運動、在知識思潮上,紫籐廬展現的兼容並蓄,曾昭旭以茶的本質「澹」來比擬,「 澹,因而能謙退、能容物」,「不突出自己,而包容所有」,茶因為澹,不會搶了別人的味道,還能廣納其它的元素,因而豐富又流長。

為了紫籐廬將整修,台灣著名的影像工作者雷驤,「封刀」13年後,再度帶領團隊扛起攝影機,要為紫籐廬拍攝紀錄片。雷驤說,紫籐廬開館25年來,也等於見證著、參與著台灣這四分之一世紀的社會浮動與文化起伏,他要以影像為此留下觀察與紀錄。

紫籐廬,是台北一處雋永的文化風景,台灣一頁難得的時代景觀。

接下來這一年,它將以「籐居」之名在原址附近繼續營業。等待一年後,紫籐在原地再開。(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台灣來鴻:「繽紛」的台灣政壇
台灣來鴻:誰能為台灣解悶?
台灣來鴻:兩岸如何「蘇修」
選舉-- 台灣政壇調色盤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