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臣

【星座人物】大明軍師劉伯溫(八)

~功成身退屈疑死~

【大紀元3月31日訊】

〔侯門似海深幾許〕

一、榮辱起伏無止息︰

洪武元年的十一月冬天,劉基奉召還京了。當然朱元璋要對他示好,說是想起劉基勞苦功高,要他進一步兼弘文館學士,並追贈其祖、父皆受封為永嘉郡公,甚至還想進一步加他的爵祿,但剛回京體會過伴君如伴虎的劉基是說什麼也不敢接受。

轉眼到了洪武二年,發生了著名的“李善長罷相”的事件,李善長這個人外顯寬和,其實內多忮刻,對個人權勢計較的很,也跟不少人“算過帳”。當時他富貴之極,意稍驕怠,朱元璋微厭之,以事責備,便有意找其他人當丞相。朱元璋想到了李善長幾欲陷害的劉基,明裡他諮詢劉基的看法,暗裡或許想以此刺探劉基動向,要不就藉劉基之手將李善長打下。想不到這個忠直的伯溫卻毫無此意,他替善長說話,認為丞相一職由跟太祖關係匪淺的善長擔任比較能夠調和諸將。…又勸主上說,換丞相就像是更換大廈砥柱,必須是棟樑之材才行啊!

那好吧,既然伯溫不記恨,朱元璋卻不是省油的燈,他仍然將李善長罷相後又把劉基找來,再問個跟伯溫本人私交甚篤的楊憲如何呢?伯溫卻跟朱元璋說,楊憲確實有當丞相的才能,但卻無當丞相的器量,楊憲是有私心的人啊!……天啊,這話說的也太直了吧,於是太祖接著又問那汪廣洋這個人行不行?回答是不行,因為他比楊憲更小器了,又問胡惟庸?這位毫無私心的老先生完全不知隔牆有耳的道理,他直接了當的說︰這個更糟,當丞相好比當國家的駕駛,胡惟庸不但駕不好,恐怕連轅木都會被他毀掉!……這下對劉基的直言無隱只能目瞪口呆的朱元璋把話風一轉,出言邀請伯溫出馬當丞相,想不到他對他自己還是一樣毫不留情的照樣批評︰我不行!我不行!我這個人嫉惡如仇啊!

後來朱元璋根本沒有聽伯溫的建言﹙那他當初又何必三番兩次請益伯溫呢?難道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嗎?﹚這位自負自大的明太祖根本沒有為天下好好的悉心求召人材,反而將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先後起用為相﹙後來不出劉基所料,任期期間個個都出了問題﹚。……那麼當初劉基在太祖面前所說的那一番話,不是明擺著又是一個得罪人的陷阱嗎?……胡惟庸這個人後來直接跟劉基的離奇死因有關,汪廣洋又是個小器鬼,加上“老闆”朱元璋對自己的“居心難測”,滿朝文武才華有限卻心志不一。……由此可知,劉基在明朝建國之後,必須天天周旋在這盛產“嗜血動物”的政治叢林中,這樣的生活他怎麼可能過得不壓抑呢?這也是劉基在後來的詩文中雄心不再、悲老嘆窮的真正原因。

二、戰兢審慎終成空

劉伯溫艱辛的使命已算達成,這位成功引創大明、擺渡奇航的一代奇人,終歸還是要走向他人生的終點了。在他未來有限的歲月中,所經歷的是怎樣的過程?……不受丞相之職的劉基,雖然在形式上是有點觸犯了“寰中士大夫不爲君用,是自外其教者”的侍君禁忌,但在隔年﹙1370年)朱元璋論功行賞時還是授他為弘文館學士,封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誠意伯等一系列要職和頭銜。……其中廣為後世認知的是「誠意」伯這個名稱,因為這並不是一個官品固定名稱,也不是朱元璋心血來潮所號,關於「誠意」兩字,確是本於劉基品行。 

建朝初年,朱元璋曾經跟中書省的臣子說︰古時候臣子祝頌其君,都寓含有警戒之意,可是我看你們所進箋文,都是頌美之詞,怎麼就沒有人能夠「誠其道」呢?…犯顔直諫者太過鮮見,以至「太祖國初以來朝政有失,無人肯言」。而一向“特立獨行”的伯溫,不以利害裹足,往往爲民謀利不惜觸怒帝威,事君以誠,待民以誠,出處進退,人格人品,無一不是以誠!所以後世稱劉基為“誠意伯”聲名不墜。

不過洪武三年(1370),在朱元璋略定中原大封功臣的這場盛宴中。封公者有六人,封侯者有二十八人,封伯者有二人。其中「伯」是爵位,列於公、侯之後,此時劉基封爵得伯,名列第三十六位﹙也就是最後一位,所以說這到底是一份褒獎還是一個恥辱呢?﹚,後世都說這真的是「論功行賞屈劉公」,沒有人不感嘆這位天才“遇人不淑”,沒有人不為忠直的伯溫抱不平的!

天下綏靖,隔年正月,61歲的劉基再度告老還鄉,這次終於蒙聖上賜歸。二月歸家,遣長子劉璉進表謝恩後留京為官。這是什麼意思呢?因為碰上朱元璋這種“猜忌之主”,劉基確實是“走也不好,不走也不好”;因為一旦他歸老於鄉,人不在身邊反而會覺得難以掌控,朱元璋的猜忌心沒完沒了,更欲除之而後快。所以他的兒子劉璉只好留京爲官,算是“人質”;根據記載,朱元璋每年歲暮都將退休的功臣之子輪番召去京師,接見於便殿“噓寒問暖”、“燕語如家人”?!……所以說,退隱後的劉伯溫能不低調嗎?這簡直就是得時時刻刻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了。

雖然劉基在他短短兩年多還算平安的歸隱時光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對小小的青田知縣還會「驚起稱民,終不復見」。韜跡若此,都沒有用;大難終究已是悄悄臨頭,未來他將進退維谷、左右為難,冤屈莫辯,有口難言,直到失去性命。……

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洪武六年,從前那位被劉基說成駕車會弄壞車轅的胡惟庸上任當了左丞相﹙胡惟庸進中書省是洪武六年七月﹚,偏偏這時劉基委託他兒子劉璉上奏,奏章卻沒有事先向中書省關白。這下不得了了,肯定會被小人拿來大作文章、挾怨報復!果不其然,劉基上書是為了讓國家長治久安,主要是述說浙、閩之間有個狹長的三不管地帶,南抵福建,名叫「談洋」的,閩、浙雙邊官府都不管,以致成了販運私鹽、分贓庇盜的罪惡之藪;就上書給朝廷請為當地設立巡檢司,加以管制,使那裏的刁民不能勾結或脅迫戍邊士兵出逃反叛,以防類似方國珍之類的海盜又從這裡發跡。

朝廷將這個建議付諸實施,可以想見這批豪強奸民為此叫苦連天,「無政府狀態」的生活取消之後,談洋一地設官執法,種種不法利益也跟著驟然消失,這些民眾於是鼓譟起來演成暴動。……而這樣矛盾混亂的局面卻給了胡惟庸靈感,當時是洪武七年﹙1374年﹚,好不容易等到這個好機會的他,趕緊使刑部尚書吳雲奏表彈劾劉基,反指「談洋」一地踞山臨海,此處具有“君王之氣”,所以劉基是想要謀取該地作爲自己未來的墓地,也因為民不給予,所求不得,他才會假公濟私要朝廷在那裏設置巡檢司來爲難當地民衆,因此導致該地區形勢惡化、產生暴動,所以,這個懷有“不臣之心”的罪魁禍首就是劉基!

向來迷信的朱元璋聽後頗爲所動﹙他最忌諱的就是有人篡位﹚,慾令智昏的馬上下令奪去劉基俸祿,而伯溫對“謀反”的罪名是很了解的﹙那是殺頭滅門的大事﹚,可憐這個已經64歲的老人慌忙間必須赴京謝罪,……二、三年不見,朱元璋不置可否的神情冷淡,在伯溫滯京期間,朱元璋又全然不過問此事,這種“暴風雨前的寧靜”伯溫是見識過的,眼前情勢既不能讓他好好辯白,朝中又無人仗義為之緩頰,“舉目無親”加上他不敢離京。心神煎熬之下積憂成疾,不久便身體微恙,開始發病了。

是的,不世奇才的劉基生病了,這看在誰的眼裡,會覺得這真是一個拔掉“眼中釘”、去除心腹大患的大好機會呢?也許是胡惟庸,也許是朱元璋,總之,洪武八年正月下旬他感染了風寒,自從「談洋」一事發生之後,就一直對伯溫保持冷冰冰態度的太祖,此時卻遣胡惟庸挾太醫前來為他診視疾病,而這當時已經升任右丞相的胡惟庸不來還好,一來可把劉伯溫的命給索掉了。……因為胡惟庸給劉基吃的藥裡有文章,「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意思是,喝了藥就覺得肚中有個拳頭般的塊狀體開始折磨著劉基,估計是遭了胡惟庸的毒手。這時伯溫又再度奏明朱元璋,但是朱元璋依舊不過問。

二月他抱病覲見太祖,這位65歲的老人已經病勢加劇了。三月,太祖得知他已不能起床,終於得旨賜歸,讓他乘坐傳送公文的公務船返回青田家鄉。﹙這陣仗是很寒酸的吧!﹚最可惡的是,朱元璋修書一封告訴這位他生命中最大的貴人,一位對他有說不盡的牽成跟提攜之恩的,甚至有實際上救命之恩的恩人說︰「君子絕交,惡言不出;忠臣去國,不潔其名。」就這樣用這種既絕情又半含威脅的信送他回去,意思是什麼呢?意思是說,真正的君子絕交的時候,是不會說對方壞話的,而一個忠心耿耿愛國的臣子,若是離開了自己的國家,也絕對不會去汙辱、批評、毀謗自己國家的名聲!

……後世觀看歷史的眼光是雪亮的,朱元璋為什麼要在當時對伯溫最後的人生講這樣的一段沒頭沒腦的話呢?而胡惟庸被利用的更是非常徹底,不但在五年後爆發了所謂「胡惟庸大獄」的事件。連他毒殺劉基的罪狀,都被朱元璋拿來翻舊帳當作是“瘋狂”大開殺戒的藉口…﹙這是後話,這裡就不表了﹚。……而劉基回到家撐了一個月就不明不白的這樣含冤死了,他死的那一天是洪武八年(1375年)夏曆四月十六日,享年六十五歲。…… (待續)@*(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