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座性格分析系列之九

【星座人物】大明軍師劉伯溫(二)

疾惡太甚負奇才
文/魏菀  圖/志清
font print 人氣: 54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2月27日訊】時光之輪匆匆的向前滾動,轉眼間這完全憑藉實力與才華的考場,已經成為劉基簡單邁向遠方的階梯了;這難道不是春風得意,少年凌雲嗎?才剛一次鄉試即欣然中舉的新科舉人,隔年又在元朝京城大都(今北京)的會試中,獲取了明經進士的殊榮,……這一年劉基方才二十三歲,他已然進入高台青雲之上,朝向淑世理想邁步,希望能一展身手,迎向他鴻圖大展的仕宦生涯了!

然而想像不到的卻是,仕宦與科舉完全不同,難得的人才不會被科舉遺忘,卻很可能被仕途所淹沒,……“官運”某部分取決於這個人對官僚體制的適應能力;因此不論是開明治世或身處烽煙亂黨,都會有一套相對於你存身其中就不得不回應的“官場文化”緊緊箍限著自我;那人心糾葛、封閉且嚴苛的考驗如許漫長,在實現淑世理想的漫慢長路上,劉基總必須面臨著內心的志氣節操與外在的風霜波折的交互煎熬,所有週邊腐敗無常的現實,將永遠意圖要擊倒他!
    
而劉伯溫正身著布衣,剛烈威猛的挺立著,他準備好了,並且長成了一副虬髯慷慨、容貌偉岸的模樣,是一位若論天下安危,便義形於色的男子了。

半生仕途如夢

一、力挽狂瀾廉直聲︰

劉基考中了進士後,面對元末遍地亂象,貪腐成病的官僚文化非常“感冒”,加上劉氏家族對劉基的養成期待都熱切蒸騰著年輕的他,他認為自己是註定要有一番作為的,至少是要能改革政治社會時弊的;……然而在元代民族歧視嚴重的官場上,漢人儒生往往會被排擠施壓,……就像開元以來,漢民族的讀書人地位極低,根本不被朝廷重視一樣。就算他實質上如同“和氏璧”一般是具有驚人內涵的璞玉,總歸是形勢比人強,他也就只能這樣無奈的頂著進士的光環,在家度日如年的閒居了3年,根本是無人召喚、無處安插、無官可當!

到了至元二年(1336年),元朝政府終於授命劉基去做江西瑞州府高安縣的“縣丞”,將他這位明明在科舉時名列前茅的進士安插成一個輔佐縣令的小官;雖說如此,初蹈仕途的他還是勤於職守、執法嚴明,深入鄉間、體察民情,為民伸冤、發奸除惡,不避強權、赤膽忠誠,拼了命的做事啊……所以伯溫在任三年,清廉正直的作風使得高安縣的社會風氣因之好轉,一身正氣贏得了百姓交相讚譽。這位治國安邦的人才雖然身處野地,位卑職小的伯溫,仍然成為了遠近美談。

由於才氣橫溢的劉基勤篤任事、秉守正義,相對突顯了其餘官員尸位素餐、貪腐成性、甚至草菅人命的問題,……劉基的正行正道擋住了其他同僚不正的財路,三年的時間已經長的足夠讓他得罪了太多的腐敗官吏。……江西幕府官僚的嫉恨和排擠,讓劉基動輒得咎,事事掣肘,三年後不但沒有任何對伯溫勤於任事的“獎狀獎品”,反而是被莫名的羅織誣陷、降職遷調,……最後更叫清白的劉基經驗了被其他官吏投劾,被迫辭職、罷官而去的處境。……至元六年(1340年),三十而立的劉基在此時告別了這小小的秩正八品官職,無奈的回歸青田老家,閉門讀書去。……
  
這一蟄伏竟然又超過了兩年光陰,劉基雖然聲名在外,但距離高中進士,那已經是接近十年前的一場黃梁舊夢了啊!他自忖在這寶貴的青年時期,這十年時間完成的卻不到他經國淑世理想的萬分之一!他仍然冀想要為生民立命、天地立心,因為那是他宿命的血液中恆定的願望,他在等……。

有個機會接著到來,鄉居二年後懷抱著複雜心思的他再次被朝廷起用為江浙儒學副提舉,兼充江浙行省考試官,這官職聽起來好像比小小的縣丞好一點……但盡忠職守的劉基隨後就基於良知原則,在任事的時候很快發生了他上書揭發監察禦史嚴重失職的事件,……此舉不但令他再也無法見容於當地官官相護的腐敗環境,甚至還被糟糕的上級長官誣賴成贓,趁機反咬了劉基一口;如此一年天人煎熬,再一次他選擇了人格與道德完好之路,堅決不茍的昂然整裝,再次負笈而去。

疾惡太甚負奇才

接下來更是沉鬱,竟然爲這天才安排的路,是另一個漫長而心靈波折的十年,……前一個十年,後一個十年……誰也不明白這位從小就鋒芒畢露、太過早慧的神童;這位擁有一切智識、情操、品格與才華等等安邦治國的“裝備”,明明是一匹能致千里的不世神駒卻在大好年華的青春白日裡無以奔效,只得日日起臥蓬茆?打篤磨槎過半生嗎?……劉基三十多歲了,他遠離了故里人們殷切的眼神,移居到了杭州。

回顧這個時代的種種,仍然民不聊生,而元朝已成強弩之末,……無奈他只能神苦而遊、放歌極醉、賦詩飲酒、在象緯之學當中求索天地造化的答案,夢想能通徹所有的宿命與無常的線索……。

隱居於丹徒的蛟溪書屋時,三十六歲的劉基人到中年,這靜止而漂浪的客居歲月讓他終於有所改變,讓這不世奇才的人生甘心有了某個依止的段落,寄寓杭州的他在這時有了家室;時間是台州人方國珍首先於海上舉事抗元發難的前後,他也迎接了自己的下一代(劉璉、劉璟先後出生),年過四十的劉基此時當上了兩個孩子的父親。……世局的變化很快,亂象紛呈中大地烽煙四起,反元義軍以燎原之勢興起各地,當僭稱皇帝的徐壽輝攻陷饒州(今江西鄱陽)時,螫居多年的他終於決定要攜眷返鄉了,而家鄉……驚愕不已的他卻發現自己的家鄉在戰火中殘缺廢亂……。

面對各地的叛軍,朝廷雖然命臨海前線的浙江省要著力防範,但是元朝的地方官吏根本壓制不住方國珍來自海上的的義軍(雖說是義軍,其真實行徑卻類似海盜),……雖然距離劉基上次棄官已然十年,但劉基在地方上諳熟兵法韜略的聲名仍在,浙江行省在此時唯有寄望再度起用他“力挽狂瀾”,否則形勢殆危,恐怕無法向上面交差。……就在這種不得不的情況之下,浙江省連忙上報朝廷欲以“浙東元帥府都事”七品之職倚重劉基,就是希望利用他再度出馬爲元朝平亂。

十年民間生涯,中年成家的劉基在此時決定“臨危受命”,他參與了鎮剿方國珍的機宜,幾番運籌之後立即奏效,因為劉基的存在,使得方國珍再不敢輕易進犯寧波,雙方也形成了另一套對峙的僵局;情形拖久了,眼見方國珍對朝廷根本無意協定,總是時降時反、予求予取,詐降取利、日漸壯大!劉基便再提出了釜底抽薪的剿捕之計,他倡言不誅方國珍叛賊無以懲後,堅持必須趁勝斬降方國珍,以絕後尤!
劉基此議令方國珍心頭大懼,趕忙派人送來金銀絲帛厚賂劉基,當然碰了一鼻子灰的他們就想到乾脆以重金直接收買朝中核心大臣,豈不更加省事?果然重賄的攻勢奏效,昏腐苟安的朝廷竟真的下詔招撫方國珍,朝廷的重臣們全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昧著良心說這是“兩全其美”之計,還責令江浙行省,一定要把這個在地方上“擅作威福”、“不顧民心思安”、“堅持興戰”的劉基革職查辦,直接“羈管”於紹興。……這狠狠的當頭一棒血淋淋的敲下來,讓這二十幾年來對朝廷依然忠忱,任事向來嘔心瀝血的劉基終於對元朝寒透了心!

當時被看押在紹興府的劉基受此打擊,真是痛心疾首,認為朝野如是昏庸、病入膏肓、敗象難免、氣數已盡,可憐黎民將再無海晏河清,萬民樂業之日了,……聽說伯溫心中最難過的時候他發憤慟哭、嘔血數升,甚至有輕生意志,……可憐伯溫在此已年過不惑,猶然半生虛度,眼看如此亂世卻再無可為,辜負父老鄉親,任憑奇才韜略仍舊無所用事,不如歸去……。(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朝大預言《燒餅歌》之後劉伯溫與明太祖還有一段對話,這話「洩盡天機」,但一般人無法理解的是其中的一句最關鍵的話:「老水還了京」。因為這句話牽涉到發生的時間及兩個重要人物,一個是掌權者,一個是以「彌勒佛」的名號來度人的「救世主」,也就是西方人所惦記的基督(中文「基督」是音譯希臘文的Christos,而Christos是希伯來文「彌賽亞Messiah」的翻譯)。
  • 這是一個歷史經典中豐富的記載,也是亂世中神秘的流傳;所有關於元末明初之際,改朝換代中變動奇詭的經歷;所有有關君臣文化、文學寓言、沙場智謀與神機妙算的呈現;這些深令後世著迷、津津談論,民間藝人一再演譯,甚至歷經六百年而不衰的這場歷史大戲,全都圍繞著這位如謎般的傳奇人物——明代開國軍師劉伯溫。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他的《勸學詩》激勵了一代代的莘莘學子;他的書法豐厚雄渾,雍容正大,法度謹嚴又氣勢磅礴;他為官清廉,正直敢言,凜然赴難,視死如歸,其忠義大節,光風霽月,高山仰止。他就是字如其人的不朽典範——大唐書魂顏真卿。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于謙蒙冤於一時,卻萬世不泯,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 《書經‧大禹謨》有句話:「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意思是說,自滿會招致失敗,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普遍的真理。而耿直敢言的伯宗,卻無法遵從。不過伯宗的妻子卻深知此理,後人稱讚伯宗妻子知「天道」,從而保全了兒子的性命。
  • 明孝宗弘治二年,朝廷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諡號「肅愍」。浙江巡撫傅孟春認為「肅」之一字,未足以盡于公之良惠忠貞,為此具疏。
  • 一日,浙江鹽台姚舒因歷吳山,見行人伍公,即春秋時伍子胥也。復過褚堂見僕射褚公,即唐時褚遂良也。來至棲霞嶺見武穆王岳公,即宋岳飛也。特謁三台山贍于肅愍公祠。姚舒觀四王公之忠節,皆祠於杭。欲共建一坊,一可以共播休烈,一可以勵後觀瞻。後坊成,名曰「忠節坊」。
  • 明憲宗成化年間,于謙之子于冕獲赦,于冕上疏為父于謙平反,憲宗親自審理,並下詔予以平反。明孝宗弘治二年,明孝宗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欽賜在墓邊建祠堂,題為「旌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