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記者:中國媒體 出路只有兩條

人氣 3

【大紀元5月17日訊】(自由亞洲電臺申鏵16日採訪報導)中國媒體的出路只有兩條:要麼完全市場化,要麼完全由政府養起來!」這是《中國縣域經濟報》一位記者的感歎。他說,現在的媒體太亂,生存太不容易!《經濟日報》屬下的《中國縣域經濟報》幾經改名,現在仍不景氣。

《中國縣域經濟報》的前身是《經濟日報農村版》,是在2007年1月1號改名的。在這之前,這份報紙還叫過《中國農機化報》,後來改成《中國縣域經濟報》,現在是重新啟用舊名。這份報紙山西記者站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記者向本台介紹了從《經濟日報農村版》改成《中國縣域經濟報》的原因:「如果你不轉向縣域經濟、面向農村的報紙,生途是個問題。『縣域』就包含了縣政府、職能部門、有關經濟人士。針對的是有能力的讀者。現在的報紙,如果你包羅萬象,面兒越大,發行量越少。如果你面兒越窄,針對性越強,發行量就越大。」

據四川的「六四天網」透露,《經濟日報農村版》開張時,溫家寶總理還曾題詞「要真正把農村版辦成農民喜聞樂見的報紙」。看來溫家寶的願望沒有實現,三年後,農村版因為生存問題不得不改名。此外,這份報紙改名還另有原因。

去年五月份,中國新聞出版總署曾發通報說,《中國食品質量報》、《中華工商時報》、《經濟日報農村版》以及《中國工業報》的四位記者因為以新聞報導為名涉嫌敲詐被捕,後來這四人都被判刑。浙江的獨立記者昝愛宗告訴本台,《經濟日報農村版》原浙江記者站副站長卜軍是因為要完成創收任務而不得不鋌而走險:「其實卜軍也是受害者。報社逼良為娼,逼著他去完成創收任務。比如,每年給他加指標,或者是十萬塊錢。如果你完不成十萬,這個五萬保證金就不給你了。」

《中國縣域經濟報》那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記者說,報紙改名和這起醜聞有關,因為已經影響到《經濟日報》這份大報的聲譽。這位記者還透露說,改名後的《中國縣域經濟報》還是不景氣。中國有八億農民,真正面向農民的報紙並不多,為什麼八億農民還不能支撐起一份《中國縣域經濟報》呢?這位記者坦率地說:「因為這些報紙都是為政治服務的。農民想看的東西沒有。它都是些,今天開了什麼會啦,會議內容是什麼啦。」

對《中國縣域經濟報》非常瞭解的昝愛宗批評起這份報紙更是不留情面:「他是屁股指揮腦袋。他坐在那個位子,他認為只要是傳達黨中央的聲音,就有人看了。比如說,三農問題,他不關注的。他好多版面都是『吹『。比如,跟縣宣傳部聯繫,你出五萬塊錢,我在報紙上給你登一版宣傳稿。這樣的報紙誰看?」

中國除了政府養起來的黨報、黨刊外,其他自負盈虧的媒體都面臨激烈的競爭環境。今年一月份,《中國貿易報》山西記者站聘用人員蘭成長也是因為要完成報社的創收任務,而預謀勒索一家非法煤礦,結果被毆打致死。當被問到這類事情是否會影響到媒體、記者的聲譽時,《中國縣域經濟報》的那位記者說:「絕對,絕對。現在是防火,防盜,防記者。有些領導和你不熟的,乾脆電話都不接聽。這是普遍性問題。」

這位記者有感於中國媒體的現狀,說其實中國只需要三份報紙就可以了:「國家有《人民日報》。省裡頭有如說 — 《山西日報》。各地、市有一張報。有這三張報紙,足夠啦。現在中國的報紙都重複設置,浪費。現在已經亂得啊,拉廣告的,這樣的,那樣的,都是不擇手段的。比如說,有的記者站女同志,就不是以記者這個什麼… 我們以前當記者是很崇高的。而現在啊,難啦。」

中國現有報紙數量高達近兩千種,另外還有近萬種期刊。看似市場繁榮,但是由於中國的宣傳部門對這些媒體的編輯方針控制很嚴,媒體沒有太多發揮的空間。所以這位記者說,現在媒體存在的問題都是體製造成的。他說,中國媒體的出路只有兩條:「要麼乾脆市場化。要麼就乾脆國家養起來。僅此兩條路。沒有別的路可走。」

要是中國的媒體完全由政府養起來,豈不是回到改革開放前的狀態?現在看來,這似乎不太可能。但是,中國政府目前也不大可能讓媒體完全市場化。《百姓》雜誌本是一份深受讀者歡迎、面向農村的少有的出版物之一,正是由於它敢於揭露社會弊端,報導老百姓關心的內容,而於最近被迫改版成生活類文摘刊物。

自由亞洲電台申鏵採訪報導。(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廣東有線電視被切換畫面
林培瑞教授:美國最好的對華投資
五一黃金週中國旅遊點事故頻傳
從記者風險討論會中看中國記者的處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