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明 :《福布斯》富人榜背後的故事

袁曉明

標籤: , ,

【大紀元5月18日訊】美國雅虎的首頁頭天新聞9月22日轉載了今年《福布斯》美國富人榜,但十幾分鐘後,頭條就換成了有關流行歌星布蘭尼的消息。如果用門戶網的頭條來測度美國公眾對新聞的關心程度的話,《福布斯》富人榜敵不過布蘭尼的一點生活小事。

說實在的,我並非是那種有興趣關心布蘭尼私生活的人,對富人榜我也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但如果我可以選擇布蘭尼花邊新聞還是閱讀富人榜的話,我仍然要選擇閱讀富人榜,當然,我不會把注意力聚焦到富人們的資產數字。我知道《福布斯》每年推這個富人榜排名並非是只在意資產的數字,它更願意傳達這樣一個概念,即美國大多數富人的財富是如何積累的以及財富積累的速度,因此《福布斯》在發佈排行榜之外,總要刊登一些解讀富人致富的文章。

在今年配合富人榜的幾篇文章中,最吸引我的是那篇「創業者的絕竅」,這其實是《福布斯》對排行榜上的一些富人的提問,其中包括富人們的第一個工作是什麼。被提問的富人都是白手起家,自己創業積累資產,沒有誰是從上一輩繼承財產的。其實,這也是美國富人榜的一個特色,在前10名富豪中,一半以上是自己積累的財產。那些被採訪的富人創業者的第一個工作真可謂形形色色,但有一個共同點,按社會的標準,那些富人們的第一個工作都非常「低微」,比如有13億美元資產的Arthur Blank的第一份工作是剪草、洗衣服,有12億美元的Tim最初在雜貨店裝貨,家產11億美元的Danny Gilbert最早的工作是將自己在家廚房做成的披薩餅賣給鄰居。

顯而易見,《福布斯》要以這些超級富人最初的「低微」的工作向世人表明,美國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地方。《福布斯》更是有保守(右派)理念的雜誌,不像其他一些自由派(左派)傾向更重的財經(相關:理財證券)雜誌,《福布斯》沒有在富人榜的旁邊配一篇「富人更富,窮人更窮」來評述美國世道的不公。當然,這並非意味著忽視世道不公的現象,但在根本上,我分享《福布斯》的理念,即美國社會所給出的機會遠大於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不公,比如,美國至今仍然存在種族歧視,也許種族歧視永遠不能消滅,但種族歧視已經不能阻礙一個有色人種去接受高等教育、去努力工作創造財富,這就是一個真實的不能完美的社會,這也是繼續追求平等、公平的情況下需要接受的一個現實。

反之,如果一定要追求十全十美的社會環境,尤其所謂的「社會公正」(Soical Justice),一個最容易的途徑就是「殺富濟貧」,即通過高稅收,從富人口袋裡掏出錢來,進行「第二次分配」,讓窮人從分配中獲益。表面上看,「第二次分配」也許顯示了一點「社會公正」,但實際上帶來了兩個後果,一是高稅收讓社會失去了創造財富的動力,二是窮人得到的「第二次分配」會成為包袱,阻礙他們在經濟上翻身,根本沒有動力去鼓勵曾經貧窮的人想方設法致富,甚至當年在雜貨店上貨的人能夠積累家產10億美元。當然,《福布斯》敘述的那些企業家致富的故事並非是說人人都能成為億萬富翁,但至少它能給你信心,只要抓住機會、努力工作,可以脫離貧困。

還沒有讀到過歐洲國家比如法國的富人榜,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法國的高稅收福利社會不可能創造這麼多赤手空拳創業發達的富翁。《福布斯》的發行人Rich Karlgaard曾經寫過一篇專欄「笨蛋,就是創業的經濟」,在專欄中,Rich Karlgaard解讀美國經濟與歐洲經濟的區別。Karlgaard認為,近年來美國經濟連續增長,歐洲經濟停止不前,主要原因就是美國人仍然保持了積極的創業精神,政府制訂的經濟政策也是極力鼓勵創業,所以,這些年,美國壟斷了信息技術等新興產業,因為這些新型產業都是需要創業才能產生的。更重要的是,《福布斯》富人榜上有幾位身價幾十億美元的富人卻並非出生在美國,而是從國外移民到美國,他們在美國上岸的時候,除了懷抱創業的理想以及願意辛苦工作的態度以外,稱得上是地地道道的窮人,而美國需要的就是這樣的理想和和態度。

--原載:《袁曉明Blog》,2006-10-01
http://yuanxiaoming.blog.sohu.com/15265443.html(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趣味測驗: 你有潛力成爲大富翁麽?
富人超生  最高可罰兩百萬
東莞治安差  台商聘少林武僧當保鑣
中共誹謗「中國舞大賽」 旨在破壞中華正統文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