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對油價上揚的五種有趣看法

油價上漲的解決之道或許在於進一步刺激經濟發展

人氣 2

【大紀元6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曾去執、魏德綜合編譯報導)這一陣子石油價格一直上揚,價格比以前要高出許多。根據探討汽油價格的雙週刊Lundberg Survey的報導,美國五月二十一日當週,平均一加侖無鉛汽油的價格是3.18美元。調整過通貨膨脹的因素後,它的價格高於1981年以來所保持的26年最高記錄。後來價格雖有下滑,但許多人預料整個夏天油價仍會居高不下。您懷疑會是甚麼原因嗎?答案可能超乎您的想像。

根據美國華盛頓郵報近日的一篇特別報導,在一般美國人的腦海中,對油價上漲大致有五種看法,歸納如下:

第一個看法:那些可惡的石油公司欺負我們

不管甚麼時候,只要油價一漲,美國共和、民主兩黨便聯手齊聲譴責石油公司黑心欺人。前不久,眾議院剛通過立法對付這場人們所認為的石油災難。只可惜,歸咎石油公司漲價欺人很難查有實據,自2000年以來,根據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多項調查,總是證據不足。

陰謀論者認為,查無實據是因為主管部門與石油公司同床共枕,意氣相通。但是去年加州的能源委員會自行調查2006年5月的石油上漲,仍然找不出市場受到操縱的實據。它的實情是,今日的油價高漲是由於消費者的需求增加、提煉石油的能力不足,再加上五十個州之間的規定不同所致。

但是為什麼這麼多人會繪影繪聲的揚言要保護消費者呢?這就是政治的考量。根據「意見調查公司」(Opinion Research Corp.)的說法,超過80%的民意認為油價高漲是石油公司搞鬼,而不是市場自然供需的問題。因此對政治人物而言,以立法對付油商的詐欺,要比花功夫呼籲美國民眾減少用油,要來得簡單討好。

第二個看法:解決油價高漲,可使用酒精替代汽油

這個作法在盛產玉米的愛荷華州得到非常好的效果,但事實上玉米酒精既無法取代汽油,也不能降低汽油價格,甚至還可能會使汽油漲價。它的理由是:

其一,在加油時,酒精是按依消費者需求來定價的,而不是依酒精的成本而定的。根據密西根大學安德森(Soren Anderson)的研究,酒精的價格緊密跟隨著汽油的價格而波動,而想讓汽油的價格來個180度轉彎,跟隨著酒精價格升降,這是不大可能的事情。換句話說,想用酒精來壓汽油價格的目的恐怕很難達成。

其次,假設酒精足以供應市場,可以降低汽油上漲的壓力,但酒精本身的實際價格比我們在加油站所付的價格要高得多。消費者事實上為這個從玉米來的寶貝支付雙重款項:一項反映在加油站付的價格上,另一項反映在每年4月15日交付的所得稅裏。這是因為,在2006年,如果加油時用酒精替換掉每一加侖的汽油,則酒精製造業與銷售業可從聯邦政府獲得1.87美元的補貼,而這些補貼錢則來自民眾所繳納的稅款。

最後,即使我們能接受這種古怪津貼的作法,以不合邏輯的動機去吸引汽車製造商生產酒精動力汽車,但實際上會增加石油的用量。這要歸咎於一個很少被人討論的漏洞:作為製造適用酒精燃料的機動燃料(flex fuel)汽車的交換條件,美國國會允許汽車製造商製造較低效能的汽車,亦即低於公司的平均燃油經濟性標準(CAFE)的要求。

根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合會」(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的分析,至2015年,這個漏洞會使我們的用油量每天暴增20萬桶,這差不多是美國現在從科威特進口原油的數量。

第三個看法:譴責中國,因它對石油的需求日增且能效極低,石油因中國對資源的大量需求而漲價

中國現在每日輸入350萬桶石油,相較於美國每日進口1220萬桶石油,似乎看不出來對美國有甚麼影響與損失。但是就像中國經濟增長率較美國的要高出好多一樣,中國對石油輸入的上升速度比美國要快很多,所以在馬不停蹄地追趕著美國。

世界,尤其是美國,對中共治下經濟擴張所引發的對全球資源搜刮存有戒心。一方面由於中國對像石油這樣資源需求總量越來越大,而世界資源總量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因為中國的能效極低、資源浪費很大。西方一直在批評中國經濟增長所消耗的能源遠高於其它經濟體,比如中國每生產100萬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國的2.5倍、歐洲的5倍、日本的9倍。

中國受批評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因素。如果你到購物中心走走,你可能會發現有很多中國製的塑膠用品。中國是世界第二大塑膠用品製造國,它大量將石化原料製成龍蝦紀念品與運動鞋鞋底等勞動密集型日用品在美國販賣。因此,中國所製造的這些東西,事實上是為了美國的消費者而進口石油,這些差不多每天要用掉100萬桶石油,但是這些石油從表面上看是中國買去的,記在中國的賬上,變成受人批評的把柄。

不過據華盛頓郵報報導,雖然中國對能源的需求促使全世界的石油漲價,但它廉價的物品對美國人的生活費用卻發生相對的效果。根據最近「聯合國世界經濟與社會調查」的分析,自2001年至2005年間,中國對進口石油的需求,可能已經造成美國的通貨膨脹率上升0.23%,但美國進口中國廉價的用品,卻降低了0.28%的通貨膨脹率,兩者大致相當。因此就目前而言,美國的消費大眾仍是稍稍的贏家。

第四個看法:我們需要更多的煉油廠與油井

70年前美國羅斯福總統時代籌畫能源政策時,製造業與基礎建設需要更多的能源成長,且當時污染與溫室氣體排放的問題似乎不那麼重要,因此要求開鑿更多的油井是合理的。但根據經濟學者賴特納(Skip Laitner)的看法,自1970年起,美國的政策就已符合75%新的能源需求,它的因應作法是提高能源效率,而不是增加新的能源供應。

然而,美國的很多激勵措施卻鼓勵人們浪費,例如,多年來我們每年取消地主在能源消費的課徵,而強迫他們分期償還增進能源效率的投資,結果美國所浪費的燃料遠比日本與西歐還多。美國所消耗的能源大概有40%被浪費掉,消弭這種浪費是當前解決問題的應急之道。

根據最近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報告,美國人從現在到2020年可以輕易的減少能源的需求量。美國不需要大量的投資,僅目前的技術每年的投資就有10%的利潤。因此,美國所要的是領導階層制訂嚴格的能源標準,消除那些使人們浪費的不當誘因,例如購買大型車輛可抵免所得稅等作法,才是正途。

第五個看法:油價高漲時,開車的人會減少(此一必然的結果是:美國須課徵更高的汽油稅)

根據保守派的看法,油價高漲,人們會減少開車的機會、購買比較省油的汽車,而自由派則認為,除了高油價或高稅率可以抑制有錢人購買高昂的汽車以及浪費的習性外,別無平衡之法。

但是當這些保守派與自由派爬進他們的座車時,他們才不管甚麼所謂的市場供需問題。汽油價格過去五年來漲了兩倍,但美國的汽車駕駛人根本無動於衷。根據Oil Price Information Service提供的數字,2002年3月全國每天的汽油耗費為5億7千400萬美元,但是上週美國一天的耗油費就超過了12億5千萬美元。

根據美國運輸部的統計,過去五年美國人開車的里程增長了8%,SUV休旅車自2006年銷售量下滑,但是這一季已經上升,消費者將吸納油價增長的費用,用信用卡加油或在別的地方省錢,而不會尋求開車以外的替代方案。

高油價對窮人的傷害最大,對華府地區以外的窮人最不公平,他們每個人平均一年開車的里程只有6700英里。相較之下,懷俄明州的居民一年只跑了1萬8千英里,通常開的都是老貨車。在一些窮鄉僻壤,油價費用佔人民年收入的15%,在富裕的城市則只佔2%。

能源政策放任自由的年代使得美國最貧窮的人為了工作而掙扎賣力,以便賺取更多油錢才能上班工作。至於我們,我們現在一週損失了數十億美元卻只是在原地繞圈圈打轉,找不出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不過華盛頓郵報最後說,美國除了談論以上五個方面的看法外,也應該敦促政府當局跳脫這些問題,努力重新打造美國的經濟,刺激景氣,不要再斤斤計較汽油一加侖3.18美元的問題。油價上漲的解決之道或許在於進一步刺激經濟發展。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生質能源影響環保 荷蘭提監督計劃
台科大打造校園抗暖化典範
供電不足 上海今夏仍缺電
非主流薄膜太陽能電池將量產  開拓新市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