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在非洲的新殖民主義

人氣 4

【大紀元6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郭秋怡綜合編譯)在非洲,中國不是頭一個被指為剝削利益的國家,中國也未曾統治過非洲的任何一個國家,所以自稱不同於西方國家過去的殖民主義,不過《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近期刊登的一篇報導引用非洲當地知名人士的評論,指出中共在當地竭盡所能地掠奪資源,對他們而言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新殖民主義。

中共汲取原油破壞環境
百萬平方英哩的土地下蘊藏了約50億桶原油的蘇丹(Sudan)已躍升為中國在非洲的第三大貿易伙伴,但當地居民卻指出其實中共對當地的投資僅限於油田,破壞了當地的自然環境。

因1980及90年代中期的內戰及人權組織施壓後,一些先後來到這裡探勘原油的西方公司退出了蘇丹,適巧來自中國的公司承接了這個空缺,但美國麻州北安普頓的教授里維斯(Eric Reeves)在去年八月份舉行的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上證實,來到當地的中國人曾直接協助喀土穆(Khartoum)的軍隊,放火燒掉村莊、驅逐當地居民、極盡能事地汲取原油資源及破壞自然環境,所以從中國企業進入一開始,當地人民就已認清他們與違反人權集團的緊密掛勾。

一位基督教的牧師指出:「中國人把我們驅走,所以我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他們偷我們的油,他們知道這一切,油是很珍貴的,我們又不是傻子,只是那時我們仍有所期待。」

據巴黎的國際能源機構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統計蘇丹日產53萬6千桶原油,而其它機構甚至更統計出蘇丹日產75萬桶原油,這些天然資源大多產自南蘇丹,其中有64%是銷至目前耗油量居全球第二的中國。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報導,雖然官方從未式公佈,但普遍認為兩國年交易量約值20億美元。

與中貿易 新殖民主義重現非洲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是蘇丹兩大煉油公司的主要股東,該公司在南蘇丹的巴洛伊希村(Paloich)投資了數十億美元興建油田周邊基礎建設,包括由巴洛伊希村通向紅海邊蘇丹港的900英哩油管,以及一座供飛機與北京通航的機場。但除此之外,卻什麼投資都沒有。

南蘇丹一個親眼目睹了中共對蘇丹摧殘的反迫害國際組織(Persecution International)的主席菲利普(Brad Phillips)表示,「他們在這裡的唯一利益只是他們自己」,他希望看到中國人能援助當地的學校、診療處所、農業發展或「任何有利於人民的項目」,但根本未曾有過,中國人所到之處只徒留一大片荒廢的土地。

多年內戰之後,蘇丹伊斯蘭政府與南部地區在2005年達成和平協議,在半自治的南蘇丹,當地居民的生活相當貧苦,沒有電,只有歐、美的一些慈善團體提供醫療服務及供應食物,大部分的孩童沒有上學,有工作能力者根本找不到工作,當地第一大石油公司Petrodar僱用的員工大部分是中國人、馬來西亞人或北蘇丹人,巴洛伊希村民只占極少數,而且大部分是僕役。這在當地並非特例,居民不止將他們的貧苦歸究於多年的內戰,更埋怨中共的剝削。

巴洛伊希村長百武莫(Martin Buywomo)表示:「中國人根本不關心我們,他們不和我們接觸,甚至不曾到我這裡打聲招呼,在他們眼中,我們很卑微。」更傷心地表示:「若他們看到我們的人民死在街頭,也會不屑一顧。」他更指出:「這是殖民主義重現。」

非洲它國抨擊中共的殖民主義
對於中共的殖民主義,非洲其它國家的知名人士也提出一些類似的觀點。

中國在非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國南非,其總統姆貝基(Thabo Mbeki)曾警告,中國與非洲國家為不平等以及「殖民」的關係。

南非的鄰國贊比亞(Zambia,或譯尚比亞)因為全球最大的產銅國家之一,所以也成為對中國進口銅礦的第一大國,北京雖曾打消該國的國債,並宣佈建立自由貿易示範區,但著名報社的一位發行人納庫比(Trevor Ncube)則指出,與中國通商「只是將過去的殖民帝國換成新的而已」。

去年投入贊比亞總統大選的反對派領導人薩塔(Michael Sata)更強烈指責中共剝削當地勞工,並以中國礦區的工作安全為競選訴求,所以最終獲得了29%的選票,當選為該國總統。就在他當選的幾個月後,中國總理胡錦濤為避免當地民眾的抗議示威,還取消了拜訪該國的行程。

中非發展基金獨厚中國企業
去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合作高峰會上,中共總理胡錦濤宣佈了一項規模預估達50億美元的中非發展基金的計畫,雖然中共官方媒體將此舉高調宣傳為中國將金援非洲發展經濟,但金融時報引述專家的評論,指出這項基金的適用對象僅限於中國企業以及其在非洲進行的投資專案,所以,實質上還是以中國的利益為主。

金融時報同時指出,雖然歐、美、日等國過去一直實行類似的援助政策,將援助基金的用途限於購買捐助國的產品及勞務,但在多位專家批評這種援助政策會使援助效率下降四分之一,所以這種作法,早已為當前的援助國家所摒棄。

在北京當對非洲的援助之中,有70%是流向「經核准的」中國企業(多數為國營),其餘才會分配給當地的公司,而多數的當地公司亦為含有中資的合資企業。

倫敦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 Studies)的研究員拉奇(Daniel Large)表示:「去年中國高調地宣佈該基金將作為經濟援助,但事實上,它看上去沒什麼分別,主要是以中國的利益為主。」

許多援助團體及捐助大國均批評北京當局對蘇丹等國的殘暴政權提供支援,並表示這些援非政策實際上只是要確保原油及礦產資源的取得,而不顧對當地環境及社會造成的影響。

近年來,北京當局表面上為非洲主要貿易伙伴打消呆帳、慷慨金援,並宣稱進行經濟合作,在官方媒體宣傳上,也一再試圖突顯其與西方國家統治非洲的剝削式殖民主義有所不同,但事實上,中共當局的對外經貿政策不但正依循著那些西方殖民國家過去的路線,而且對當地資源的掠奪和環境的破壞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世貿多邊談判破裂 多哈回合前景悲觀
蕭萬長推兩岸共同市場 橫跨藍綠再披戰袍
日金融援助印度300億美元
北約炸死阿富汗平民 秘書長下令徹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