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長青:工作是幸福的源泉

曹長青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6月29日訊】法國剛剛舉行了國會改選,被稱為保守派的右翼政黨贏得了國會多數,再加上五月初法國總統大選時,也是右派獲勝,因此法國出現了總統和國會都是右派掌控的新政局。

法國為什麼會發生這麼大的政治改變,很大程度在於,法國人民對左傾的經濟等政策嚴重不滿,這次是用選票做出回答。

法國的經濟過去十多年來,一直處於近乎停滯的狀態,失業率徘徊在10%左右。和英美等國比較更可看出不同,美國的失業率現為4.5%,英國更低(2.7%)。而法國的失業率則是美國的一倍,英國三倍以上。

法國在福利社會主義思潮主導下,不僅沒有像英美這樣堅持充分的市場經濟,卻反其道而行之,幾年前還把每週工時減至35小時,等於法國人每週工作不到四天半。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人們通常都要每週工作40小時。

法國的現象並不是孤立的,它代表歐洲的一種趨勢,那就是工時越來越少,但付薪假期卻越來越長。尤其和美國比較,更可以看出大西洋兩岸的不同: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統計,平均每個美國人每年的工時,比德國人多 22%,比荷蘭、挪威人各多25%。即使是英國人,也比美國少10%。

歐洲人的退休年齡,男子是60.5歲,女性更低。平均每個法國人每年付薪假期是37天,德國人39天,義大利人42天,而美國只有16天。歐洲有人說:美國人是“活著為了工作”(live to work),而歐洲人是“工作為了生活”(work to live)。

為什麼美國人和歐洲人在對待工作、假期等問題上有這樣的不同?已有很多專家指出,這和美國人的信仰、文化傳統有相當的關係。早在1831年,考察美國的法國學者托克維爾就在他的那本名著《美國的民主》中指出這一點。1904年,德國學者韋伯在其《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中,更詳細地闡述了這種觀察:正是美國人的基督信仰和倫理道德,使美國人更加勤奮、努力,包括自立、自強等,而正是這種精神力量在推動著美國資本主義的蓬勃發展。

當代學者,例如哈佛教授、以兩本名為《帝國》的專著正成為新星的英國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曾在《紐約時報》撰文“為什麼美國超過歐洲(線索:上帝的因素)”,再次強調了韋伯的這種結論,認為這和絕大多數美國人有宗教信仰有直接的關係。弗格森引述統計說, 48%的歐洲人從沒有去過教堂。一半以上的歐洲人說“上帝”對他們來說沒有什麼意義。而在美國,91%的人相信有上帝,82%的人說,上帝對於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6月20日,《華爾街日報》發表了美國企業研究所(AEI)訪問學者、Syracuse大學教授亞瑟-布魯克斯(Arthur Brooks)的專論“為工作而快樂”(Happy for the Work),指出至少有兩個原因:一是美國人多有宗教信仰,信奉新教倫理的“勤奮工作有利靈魂”。二是資本主義的激烈競爭,導致人們必須勤奮,怕丟掉飯碗,因美國沒有歐洲那麼多的鐵飯碗保護政策。

布魯克斯在文中說,那麼美國人是不是感到被工作捆住了手腳,不快樂?他說,恰恰相反,多數美國人滿意自己的工作,有幸福感。根據2002年在全球35個國家做的“大眾社會調查”(GSS),89%的美國人滿意自己的工作;不滿意的才11%。在沒有大學文憑的美國普通工人中,十個人有九個滿意自己的工作。在自視“工作階級”(working class)中,滿意者也占87%。同時有69%的美國人表示,即使到了退休年齡,有了足夠的錢而不必工作,但他們還是願意保持工作。絕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工作是人生幸福的最主要來源。”幸福的人每週工作的時間(包括家務)多於那些不幸福的人。更有意思的是,那些每天下班之後有更多時間消遣、放鬆的人,並不比那些下班後很忙的人們幸福。

對全球35國的調查顯示,56%的美國人感到他們的人生“非常幸福”,而法國才是35%,德國更低,是31%。也就是說,多數美國人有幸福感,而在法國德國,有幸福感的才只有三分之一,雖然他們有那麼多的假期,工作時間又比美國人少很多。

工作著的人是幸福的,不僅因為有收入可以提高生活品質,更重要的是有成就感和尊嚴感,否則天上掉下來多少鈔票也不會給人帶來真正而持久的快樂。

──轉自《自由亞洲電臺》(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章天亮:慈悲與懲罰
【人物真相】楊慧妍:中共金融爆雷的犧牲品?
馮睎乾:彭定康仗義執言
【名家專欄】摧毀共產主義從各州開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