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公投發展急轉直下:台海風雲再起?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7月6日訊】(亞洲時報 方德豪撰文)在台灣,公投問題的發展,勢將讓台海局勢發展變得更加複雜。最初,台灣總統陳水扁再次提出公投捆綁選舉,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拉抬選情,美國立即提出反對;可是,近日公投形勢急轉直下,先是國民黨決定「以公投制公投」,朝野在公投問題上竟「形成共識」,然後美國對台決策官員對公投的立場又由「反對」調整為「不支持」。現在,國共合作的前景固然多了一個問號,而中美關係也出現了新的爭議。

這一場「公投風雲」大戲,大概是這樣的:

陳水扁6月18日聲稱,希望透過聯署提案,在接下來的大選一併舉行「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的公民投票」。陳水扁並稱,「以台灣的名義,不涉及國號變更,也沒有違背所謂『四不』承諾」。翌日,美國國務院官員隨即表示,反對臺當局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公投,並且敦促陳水扁停止這一公投的倡議。

但是,在大約半個月之後,形勢出現突變,先是國民黨中常會7月4日決定「以公投制公投」,通過「推動我國以務實、有彈性的策略重返聯合國及加入其他國際組織」公投案,將入會名稱「彈性納入台灣」。

更加可圈可點的是,在國民黨中常會的差不多同一時間,被指「立場親台」的前美國國務院亞太事務副助理國務卿薛瑞福美國時間7月3日撰文表示,美國「不會支持」這種「只有政治象徵意義的公投」。眾所周知,美國對台灣獨立的官方立場是「不會支持」而非「反對」;這兩者看似近義,但實際內涵則有所不同:一般認為,「不會支持」並不如「反對」般態度堅定。換言之,美國政府對公投的立場,已調整至華府看待台獨的一貫基調上。

國民黨於7月4日美國獨立日通過的公投題目為:「您是否同意我國採務實、有彈性的策略,亦即贊成以中華民國名義、或以台灣名義、或以其他有助於成功並兼顧尊嚴的名稱,申請重返聯合國及加入其他國際組織?」

必須指出,由民進黨推動的「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案,遭美國批評有片面改變台海現狀之虞;可是,國民黨推動的,卻是「重返聯合國」公投。1971 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前的名義是中華民國。台灣政府強調,中華民國才是國際社會上的唯一中國代表。更有意思的是,《聯合報》引述國民黨黨中央強調:「曾透過管道瞭解美方看法」。而《聯合報》也引述跟美國關係也甚佳的前陸委會主委、立委蘇起表示,「黨版公投並未碰觸統獨議題,老美有什麼好反彈的。」

有意思的是,有一種「陰謀論」還聲稱,台灣形勢的最新發展,原來還有可能「涉及美國內部權力鬥爭」。專門報道美國國會和政府的活動的美國《國會季刊》 (CQ) 網站曾於6月報道,美國的新保守派曾暗中鼓勵台灣政客向獨立方向靠攏。該報道引述前美國國務卿鮑威爾的幕僚長威爾克森(Lawrence Wilkerson)於5月的一次發言指出,在總統布什上個任期期間,美國政府最高決策層內的新保守派曾暗中走向獨立的方向;因為美國國防部認為新保守派的做法讓台海風險大增,曾明確提出反對。而前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Douglas Paal)稍後也向美國之音指出,國防部和國務院之間在台灣問題上確曾向台灣傳達過不同信息。

據威爾克森的說法,這些新保守主義派領袖,包括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前副部長沃爾福威茨、前助理部長費斯以及前駐聯合國大使博爾頓等。可是,現在他們大都已經離開了當時的崗位,且都否認有關報道。因此,在現階段實倒也無須一口咬定各種「陰謀論」。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7月,前台灣總統李登輝在接受台灣《OPEN》雜誌專訪時也曾指出:「2008年很關鍵」,因為「如果2004年陳水扁連任,到2008年剛好下臺,那時也將是大陸最興盛的時期:三峽大壩會完工,南京到重慶的高速公路將通車,北京也要舉辦奧運會。這樣一來,大陸的民族主義會強大得可怕,如果臺灣不採取應對措施,就只能仰人鼻息」。

對中國大陸而言,陳水扁所提出的「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公投案,肯定要「法理台獨」的「重要一步」。陳水扁在2000年5月20日就職演說時發表「四不一沒有」宣言,表示「只要中共無意對臺動武,本人保證在任期之內,不會宣佈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有分析認為,陳水扁已於去年2月宣佈「終止」國統綱領與國統會,接下來就是明年「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這種分析認為:「四不一沒有」宣言,其實應該反過來看,作為一張「台獨路線圖」來理解。據這種分析,台灣下一步就是推動兩國論入憲,然後就是更改國號,最後就是宣佈獨立。

應該指出,台海局勢發展到今天的田地,其實北京方面也不是沒有責任。中國大陸雖一再重申強調容許統一後的台灣有一定的國際空間,但在現階段外交系統卻是盡了力把台灣的國際空間壓至最小。數年前,更有中國大陸官員於國際場合當著台灣媒體面前大喊「誰理你們!」,大大增加了台灣民眾的悲情感。若然中國大陸的對台系統和外交系統的協調工作能做得更好,甚至大陸中央政府能採取更大彈性,考慮於聯合國採取類似朝鮮半島的「一國兩票」模式,也許今天台灣也不至於出現藍綠形成「活路外交」的「共識」了。(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