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中國拓展與非洲關係被批評新殖民主義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8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兆平紐約二十日專電)中國擴大在非洲的勢力,持續引起美國媒體關注。「紐約時報」今天報導,中國對外宣稱加強與非洲雙邊關係是創造雙贏,但卻引發當地企業及民眾認為是新一代的殖民主義。

這篇報導舉尚比亞為例,二十多年前,不少中國大陸紡織工廠到非洲設廠生產頗具非洲特色的布料出口,繁榮當地經濟及創造就業機會;但曾幾何時,現在這些工廠都已不再運作,轉而出口棉花到中國。

報導引述尚比亞商會領袖霍納尼的話說:「我們又回到原點」這種出口原料,再把廉價品輸回的做法,「不是進步,而是殖民主義」。

中國金援非洲的做法持續擴大,今年承諾在未來三年,將提供兩百億美元做為非洲大陸的經貿及基礎建設經費,光是尚比亞一國,中國未來幾年就計劃投資八億美元。

從南非的錳礦到尼日的鈾礦,從蘇丹的油田到剛果的鈷礦,中國渴望在短時間內獲取所有的資源,除增加收益外,更聲稱藉此協助這些全世界最貧窮的國家進一步發展。

報導指出,中國同時卻大量輸出成衣、手電筒、收音機及襪子等成品到非洲大陸,嚴重阻礙非洲國家的生產能力,以及發展更健康、更具多元化的經濟。

非洲政治觀察家姆貝基說,非洲大部分的國家都已經獨立三十至五十年,但依舊缺乏開發,非洲卻已是中國很重要的一個市場。 

另一方面,中國輸入的產品,包括手機、電話、洗衣機、冰箱等,也讓非洲人民得以享用到其他發達國家早已使用的用品,更不用說那些更低價的物品。

雖然有批評,但中國的做法也獲得部分國家的支持。尚比亞財政部長穆太替即反問說:「為何當他們做正確的事情時,我們還以負面的態度對待中國」?

觀察非洲現況,可以知道有贏家,也有輸家。便宜的中國物品充斥非洲各地市場,導致尚比亞的紡織廠和其他工廠接連關閉,失業率攀升。前年發生的礦坑爆炸案,更讓尚比亞人對中國在當地開採銅礦,留下傷心欲絕、無法抹滅的記憶。

打著反中國旗幟、去年競選尚比亞總統失利的候選人薩塔即坦言,雖然說是創造雙贏,但毫無疑問,「中國才是贏家」。不過,他所屬的愛國陣線政黨卻意外贏得包括首都在內等地方及國會議員席次;其中,首都路沙卡還是中國在尚比亞最大的經貿投資據點。 

薩塔說:「他們(中國)像前人一樣,興趣在剝削我們」,「簡單地來說,中國取代西方成為非洲新的殖民者」。

報導還說,隨著中國在全球經貿地位的持續增強,已經嚴重剝奪尚比亞及南非製造業的就業機會。

紐時同時提到非洲國家的困境,拋開低廉的工資不談,非洲廠商發現已難與中國競爭,尤其是中國低估人民幣,給予中國出口商巨大的好處及出口優勢。此外,非洲的基礎設施依舊存在大問題,缺乏鐵公路,以及毫不可靠的水電供應系統。

相關新聞
茉莉:中國在非洲的「新殖民主義」
外電: 胡再訪非洲 非質疑中共殖民主義
中國對蘇丹立場引發國際社會爭議
中共在非洲的新殖民主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