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石老人馬景壽 優遊樹石天地間

人氣 43
標籤: , ,

轉載自《新紀元周刊》第28期【人物特寫】欄目

樹石老人的盆景創作只送不賣,因為他種樹就像栽培小孩一樣。儘管桃李滿天下,老人說:「我從不去想種樹能有什麼成就,但我因樹石緣而快樂、健康並得以回饋社會,人生至此已然知足。」

現居於台灣台南縣新化的馬景壽,自詡「樹石老人」,他首創在石頭與樹木間求取最大美感,創作出獨一無二屬於「中國山水式」的樹石盆景,將山水自然縮影於盆器之中。

盆景與盆栽幾乎家家戶戶都種上幾盆,但對於馬景壽而言,是無聲的詩、立體的畫,講究整體的美、空間、比例、色彩,講究意境。盆內的樹、石、盆、基座青苔、裝飾品等布局,都極為講究。


「樹石老人」馬景壽。

馬景壽與樹石結緣至少有六十年,為什麼會選擇種樹?他說,七歲起就經常看著父親種樹,欣賞他用石頭、花、樹所布置的雅緻庭園。由年首至年尾,園中繁花盛開,丰姿百態。


石頭夾縫中的樹不易生長,因泥土少生根不易。

他問父親,為什麼那麼喜歡種樹?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父親說,種樹會帶給他「健康,快樂」。不識字的媽媽則告訴他:「孩子啊!你自己快樂還不夠,應該同時讓別人也快樂,這世界除了健康與快樂,其他都是虛幻的。」父母親的一席話,在他心裏埋下希望的種子。

馬景壽強調,「種樹學做人」,不會種樹,沒有人會取笑,但是不會做人,就是一個恥辱和笑話。種樹不難,做人難;這種從種樹學做人及怡情養性,是高齡八十二的盆景藝術大師馬景壽的生命體驗。

種一棵樹 還大地一份快樂

一九二六年,馬景壽出生於浙江省東陽縣,年輕時隨著國民政府遷移台灣。長期的軍旅生活中,他一直利用閒暇之餘培育盆景,因而獲得豐富生活的原動力。他相信,種一棵樹,能還給大地一份快樂,當樹開始落地生根,就是種下了成長的希望。


盆景置於庭院中,由專人幫忙灑水,降低庭園內溫。

回首種樹生涯,馬景壽說:「剛開始種樹,出發點就是喜歡而已,依照自己的想法,用鐵絲綁著樹枝,牽引造形,一心只想到把樹種活、種好,滿足自己的樂趣。」這階段他嚐過多次失敗,種活的樹也缺乏美感,唯一收獲是,慢慢地學到捕捉樹的特性,了解到不同的樹材間各有其特點,無法以單一法則照顧所有的樹。

收集各式各樣琳琅滿目的盆景,花費可謂不少,馬景壽透露,年輕時也曾因經濟壓力,妻子發牢騷,為了能保有此興趣,但又不影響家庭生計,還增加工作時間,努力掙錢,以免興趣被剝奪。

一九七八年,馬景壽從空軍退休,有人開高價禮聘他,請他到印尼協助開創氣體工廠。馬景壽說:「我為國家付出半生的時間,退休並非為追逐名利,而是希望後半生能為自己而活。」婉拒邀約後,便一頭栽入與樹、石為伍的天地中,每天投入八個小時以上,全心全力展開樹石盆景的創作。

馬景壽認為,種樹不是目的,過程才是最重要的。種樹與修佛一樣,把不要的去掉,留下美麗的。人要正直、誠懇,樹要多變,景要寬廣、要有深度。


專注的神情與樹互動,調整其枝幹,修樹像修佛,把不要的去掉。

近三十年來,累積了超過二百盆以上的作品,每一個盆景從栽植、培育、成長、茁壯,從不假手他人。馬景壽把盆景當作一門藝術,每件作品都經過不斷的修正,溶合個人內涵和修為,每個盆景都彷彿山水的縮影。

十三歲拜別父母立志從軍的馬景壽,直到台灣政府一九八七年開放探親,才有機會返鄉祭祖。他在三個月期間,遊歷廿二個省份,那次的行旅,才細細欣賞中國大陸崇山峻嶺之美,也因此醞釀許多創作的靈感,影響日後創作的風格。

追求盆景藝術,讓馬景壽神遊於樹石天地之中,找到自然界的奧妙,同時更豐富了退休後的生活。

開班傳授 以樹石和同好結緣

原本只沉醉於獨樂樂的創作,一九九七年在品茗閒談之際,經友人一再鼓勵、遊說,馬景壽應允了朋友的善意,抱著姑且一試的想法,開班招生,傳授並推廣種樹經驗。跨出藩籬,馬景壽體會到與人分享的另一番樂趣,因而成立「樹石緣」,以樹石與更多同好結緣。

經過十年的時間,「樹石緣」已經匯聚了來自各地近兩千位喜愛樹石盆景的學生,大家在這個園地中互相切磋,相互扶持,進而分享彼此的人生體會。

學生群的背景多元豐富,有家庭主婦、市井小販、花藝家、勞工等等,其中也不乏藝術家、專業人士、企業經理人、政府官員。每位學生都拋下身段,重新貼近自然,以各自的專長,學習做個快樂的種樹人。

目前,有多位學生在台灣中南部各地設立樹石園地,藉此將種樹的理念推廣出去。看著學生們這麼認真的學習,馬景壽說:「很高興盆景藝術的種子能有更好的土壤得以成長茁壯,不管是對家庭環境的美化,或者是社區環境的創造,希望影響更多人投入環境的綠化工作。」

真心喜歡 非金錢所能衡量


以歡喜心與樹對話,我愛你,要你好看。

馬景壽曾婉拒一對富商夫婦的要求,不願為他們單獨授課,卻喜孜孜地應邀到小學裏,教一群小孩種樹,領每小時二百五十元的鐘點費。

曾有位學生提到,他的一位朋友深受馬景壽的作品所感動,有心學習,但因經濟困厄,即使每個月一千元的學費,對他而言都是一項負擔。馬景壽立即歡迎這位朋友來上課,不僅免收學費,還送他樹材、盆器,因為「有心」、「真喜歡」是超越金錢的條件。種樹的美感薰陶、師生互動的情感絕非金錢衡量得了。

馬景壽所創作的盆景從不出售,只送給有緣人,因為它們就像是他的小孩一樣,總希望為它們找到理想的養育家庭。當確定養育者會真心相待,不會因為一時疏忽而傷害一棵生命,才會放心的把樹交託出去。

用心呵護 甘願以淚水澆灌

在馬景壽心目中,樹是有生命、有感情的,一件作品的產生不是一夕間造就,更沒有所謂完成的階段,每日需要勤勞澆灌,與它深深的互動交流。每件成熟的作品都是好幾年心血的累積,有時候因為一時的疏忽,多年的心血就這麼付之東流。
他舉例說:「記憶中最深刻的一次,是從合歡山上移植到平地的一棵杜松,從高山上逐年移五百公尺下來,花了六、七年的時間,才逐漸適應平地的氣候。」移至平地三年後,卻在一次出差時,因太太忘記澆水而枯死,令馬景壽難過得重責了妻子。


上億年的木化石,上面的樹已有近七年的時間,每天要澆水3次。

另有一次,他心愛的「壽娘子」被偷了,竟然夢見樹在小偷家中枯死了,夢中的馬景壽獨自到深山裏向一位神仙求救,神仙說:「只要用你愛的眼淚去澆灌,就有救。」於是馬景壽就拚命的哭,想用眼淚來澆灌拯救枯死的壽娘子。醒來時,整個枕頭都被他的淚水濕透了。馬景壽對待盆栽真正付出感情,用心去呵護,由此可見一斑。

馬景壽鑽研盆景藝術多年,一直期待能有個常設會所,永續的維護照顧其所累積的作品,將之發揚開來。他夢想能有一座盆景博物館,除了照顧這些作品之外,最重要的是,讓社會大眾有更多的機會親近盆景藝術,並於接觸了解之後,產生喜愛之心,然後對周遭的環境產生自覺,共同愛護自然,進而保護山林。

他同時希望,藉此能化解人類彼此之間,乃至對自然的冷漠,與樹共處,感受充實快樂的人生。

種樹做人 藝術根源於傳統


馬景壽的作品。

馬景壽說,任何人只要有「三心二意」──也就是愛心、恆心、慧心及意境高、意味淡,就算用破茶壺,或殘缺的陶甕、怪石,也能栽培出淡雅的盆景。

馬景壽認為,藝術有兩個特色,一個是文化的特色,另一個就是你個人的特色,如果沒有這兩個特色,藝術不存在。中國盆景有兩大類──樹木盆景和山水盆景,這兩大類盆景早在宋代就已形成。


馬景壽的作品。

馬景壽說:「盆栽藝術是中國的藝術。我們的特色是什麼?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書法、我們的國畫,再加上個人的特色來表現。如果要創新,你的特色不能變,你做出來的東西別人一看就是中國的,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你沒有那種特色的話,就沒有根了嘛!樹有山,它才能夠生存;山有樹,它才會變得更美。所以,我們做出來的東西講究孔子跟老子的思想,互相尊敬、包容。」

北部社區大學杜錄榮老師帶學生到新化園區,看到馬老師的作品相當興奮,杜錄榮說:「目前世面上所看到的都是日本引進的盆栽,但盆景是中國的東西,看到馬老師的作品,將書上所說的東西,呈現在眼前,難怪學生會驚喜。在這裏不僅是學到老師的技術,同時學到老師的做人道理。」

馬景壽說:「坦白跟你們講『教學相長』,如果我不再創作,我拿什麼再教學生,那一定會『江郎才盡』,你沒有東西教別人嘛!所以,有時候我會學生走一步,我走兩步,所以有學生講:『老師,你是一座寶山。』」

馬景壽從不去想種樹能有什麼成就,但是因樹石緣而快樂、健康,並得以回饋社會,他認為,人生至此已然知足。@*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學校節能節水減廢有成 CO2減量將成環教主軸
環保團體擬邀高爾訪台 暖化議題漸受關注
全球暖化及其對海洋的影響
環保 + 時尚  豐田Camry Hybrid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