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序書摘

一位現代經濟學者的理性與感性

在我交往的朋友中,最會運用中文抒發情感、表達思想的,首推高希均教授。他舉筆為文時,總會引人入勝;在演講時,更是鏗鏘有力,風趣橫生。有人說,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筆鋒常帶感情,易滲入人的肺腑,而我認為現代的經濟學者高希均筆鋒不僅常帶感情,而且也富理性。本來,經濟術語是無感情而重理性的,但高教授卻賦予它趣味,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最近,高教授打電話給我,他要出版一本書,能不能為他寫個序,我不但立即答應,而且希望早日讀到他的書稿,以饗一讀為快的享受。試看看高教授新著的書名:

《我們的V型選擇—另一個台灣是可能的》,就會使人泛起不同的想像。他所指的是希望,而非絕望。為此,他提出許多選擇的空間,但非提供一道牆將希望堵在死巷。

大體上,這本書分幾個面向:首先他提出V型選擇的架構,然後提出七個選擇,首先的選擇是台灣的願景,在其餘六個選擇中,主要是對從政者與企業家的評價與期許。對人才的選擇,他列出八位當代人物作參考。然後是對兩岸關係的看法及做法。同時,對年輕一代,他也提出他的期許。

今天台灣的困局主要出在政治層面:諸如政治掛帥、政策空轉、政風敗壞,以致政不通、人不和。他認為政府的責任:創造有競爭力的投資環境,有優勢的工作環境,有特色的教育環境,有品質的文化環境,有品味的旅遊環境,以及能永續發展的環境。

對於企業,高教授更是語重心長的提示:經濟的天空有不測的風雲,全球化下的企業有旦夕禍福。由於全球化浪潮帶來的是競爭,唯具競爭力的企業,才有生存與發展的餘地,然而高教授再三勉勵企業要重視「藍海策略」,跳脫傳統的「赤色血腥」的競爭,激勵企業去追求一個完全嶄新的想像空間與發展方向。所謂「另闢蹊徑」也就是藍海策略的具體策略。高教授非常強調企業倫理,即事業雄心要建立在企業良心上,而企業的社會責任更是念念不忘的。他讚賞美國比爾.蓋茲和華倫.巴菲特捐出大量的所得去造福社會。

對於年輕一代,高教授也是以鼓勵的態度,希望他們能為將來創造個可追求的遠景。他再三強調:做人的基本條件,要有品德;而做事的基本條件,要有專業知識或技能。個人應具有的競爭力是:品德+知識+語言+留學經驗=競爭優勢。在全球化的環境,每個年輕人,除母語外,至少要具備英文和中文,在職場上,才會有較多的選擇機會。留學經驗也是很重要的學習過程,它可協助跳脫本土的傳統意識,接納世界潮流,這對因應全球化的衝擊是有幫助的。

當我讀完高教授這本書之後,就像獲得一壺陳年的醇酒。每一篇短文就像一杯醇酒,慢慢品嚐,會使人心曠神怡,對明天會充滿希望。◇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