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 的軟弱與疑問

文/趙可式
font print 人氣: 6
【字號】    
   標籤: tags:

醫師也是人,也有他自己的家人及親朋好友。醫師有凡人的感情與理性,也有屬於凡人的身體、心理與靈性,脫下白袍,他與一般人無異——會生病、會死亡。

前三章是醫師面對自己所診治的病人臨終與死亡時之態度,本章就將焦點回到醫師本身,探討醫師在面對自己親友死亡時之態度,同時探討醫師本身的生死哲學觀。

醫師面對自己親友的死亡

病人是自己的至親時,醫師的感受與想法會與面對非親非故的病人有所不同嗎?曾有一位德術兼備的小兒科醫師,其七歲的寶貝女兒聰明、活潑、調皮,有一陣子常向母親訴苦肚子痛,母親告訴小兒科專家父親,請他替女兒檢查一下,醫師父親卻說:「她活蹦亂跳的,哪有什麼病?大概不想上學,藉口肚子痛吧!」

誰知小女孩肚子愈來愈大,等父親警覺不對勁時,已是肝癌末期。小女孩死後,醫師父親得了深度憂鬱,母親因怨怪父親的疏忽而始終冷戰,夫妻感情也出現危機。

身為一個醫師,不但病人或家屬依賴他的診治與協助,他自己的家人、親友也常以有一位醫師親友而感到光榮、驕傲,一旦有病,全指望這位醫師的醫治與幫助。醫師在醫院扮演著濟世救人的角色,回到家中及社交生活圈時,雖無白袍在身,也仍扮演著眾人所信賴、所依靠的救苦救難角色。

然而,醫師自己的需要呢?他能向誰去求助?當醫師自己出現困難、軟弱與疑問時,該向誰去傾訴呢?尤其在面對自己的家人親友生病及死亡時。以下歸納出一些醫師之感受與想法:

■視親友關係深淺與死亡過程長短而不同

醫師面對自己親友死亡的感受,可以分為關係深淺與死亡過程長短而不同。一般而言,關係深、病程短者哀傷感較強。有一位醫師描述:

◎因為都是一直昏迷,在家屬的立場來看並沒有呈現很多肉體上的痛苦,也比較沒有靈性或心理層次的問題。我做為家屬其實到他死亡那一刻,我也沒有好好想過怎麼去調適、接納這樣的事情。臨終的過程很長……

因為臨終過程長,大家心裡都準備了又準備,家人甚至已經力盡筋疲,病人一旦死亡,可能家人反而有「如釋重負的解脫感」。

■悲傷

「死別」是人間最大的失落,人對失落的反應就是悲傷。一般醫師不習慣流淚,更不習慣向人傾訴以疏導情緒,於是只好將悲傷往肚裡吞,靜靜地承受,聽聽醫師的表白:

◎我現在對母親的死還是感觸很深,我是一直覺得很悲傷,而且很痛苦。恐怕也就是這樣靜靜地,慢慢承受親人的死亡。

◎連續三個月內,祖父母去世,一直很難過,甚至在祖母突然去世時我都無法幫人開刀。

自己沉浸在悲傷中的醫師,仍得扮演著救苦救難助人的角色,是相當辛苦的。

■內疚

做為一位醫師卻無法救治自己親人時,最常見感受就是內疚。內疚帶給醫師很大的壓力,但也可能就此改變,變得更能體恤病人,對病人家屬更有同感(理)心,同時也會更珍惜現存的親人關係。

有一位腫瘤科醫師,親自為他最疼愛的妹妹診斷及治療血癌,當妹妹去世時,他看到躺在床上因化療而烏黑秀髮盡脫落的光頭時,心中一陣刺痛,浮現出一個不合理性的念頭:「天啊!我算什麼醫師!我怎麼把妹妹弄成這麼難看的光頭!」之後他對病人家屬的悲傷更能感同身受,常常一句話或一個拍肩的安慰,就能撫慰家屬的心了。

以下是兩位醫師的心境:

◎我父親去世得很突然,因為我跟他沒住在同一個地方,他跟我弟弟住,他被送到醫院,當我去看的時候已經在急救,不久就死了,是心肌梗塞。

剛開始當然比較不容易接受,因為我本身是心臟外科醫師,常常就是處理這樣的情形。所以會覺得內疚:為什麼以前都不知道他有這個病?我們家人都有胃病,所以有時候會把胃病和心臟不舒服混淆了,因為一般來講都以為是胃病,沒想到會是心臟疾病。心臟疾病一發生就非常快,太突然就無法適應,有罪惡感:為什麼我們都不知道父親有病?

◎經歷母親去世後,也面臨好像快要失去父親的感覺,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感覺,所以我現在和我父親的關係比較好,也較能體會病人家屬的心情。

■矛盾

常使用醫療武器的醫師,願不願意將這些武器施行在自己親人身上呢?醫師的心理其實是很矛盾的。在對待病人時,常聽從其家屬的意見,當自己成為病人的家屬,而且還是病人的醫療決策者時呢?要怎樣與主治親人的醫師同仁溝通?

各種侵入性醫療措施,在做與不做之間,常須等到其後果才知道是否做對了決定,誰也無法未卜先知!因此若親人飽受醫療的摧殘折磨,最後仍無法救命治病時,死亡反成為一種解脫了。

但是人死了,就消失了!雖然躺在醫療武器中備嘗艱苦,至少還是活著的,可以看到他、摸到他,因此又情願他受些苦但至少能活著。這種矛盾,醫師親自體驗過了,將可能更人性化地對待其他病人。醫師的矛盾如:

◎我媽媽就是在我們醫院去世的,到最後我也會覺得走了會比較好一點,因為她臨終就是在加護病房,用呼吸器維持生命,也還在洗腎,看起來好痛苦!

◎我母親原先是一個很光鮮亮麗的人,自從她來開刀以後漂亮的外表變了形,從她心臟的問題一直到骨髓,變成開完刀就是半身不遂。我覺得生命至少可以維持,雖然生活品質不好,但至少我們都還看得到她呀!如果帶回去不治療可能就死了,永遠也看不到了,心裡好矛盾!

 
摘自《醫師與生死》 寶瓶文化 提供◇(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葡萄酒有如具有生命一般,在裝瓶之後還會繼續成長、改變。而且更有趣的是,每一款酒熟成的速度和成熟後所表現的風味都不一樣,讓葡萄酒因為加入了時間的深度,變得更豐富多變。
  • 我一向就認為男人沒什麼用,只能躲在社會框架所支撐的虛假威勢下維繫自己的尊嚴。身為卑南族人,從小我便清楚地看到來自女人、母親寬厚、堅強而又穩定的力量。卑南語「pu-rumah」,是名詞「rumah」(家)加前綴「pu」,有「使其回家」或「使其有家」的意思,一般被譯成漢語的「嫁」或「結婚」。
  • 猛獁象狩獵計畫預定在秋初,也就是這毛茸茸的巨獸往南遷徙之時。這計畫連從最樂觀的角度來看都有風險,但全部落的人知道後都非常興奮。這趟遠征將前往半島的北端,接近半島與大陸連接處,到時候凡是身強力壯的人都會是遠征隊一員。他們得走很遠的路,狩獵、肢解、將肉加工處理、熬出油脂,才回山洞。
  • 如何才能贏得人心?你需要天生外向,或是擁有優異的直覺,才能在人際關係上成功嗎?在打理人際關係的技巧上,是否有人就是天賦異稟,有人就是資質平庸,而我們就只能接受上帝給予我們的能力?如果某人在建立人際關係上已經做得不錯了,他是否還能做得更好?
  • 在步調飛快的現代生活中,人們渴望體驗與他人有美好的互動,約翰‧麥斯威爾在《人生一定要沾鍋》一書中,提出二十五項人際原則讓人們學習,以創造共贏人生。
  • 做了幾年媽媽,心怡更成熟了。這本《我的孩子變了!》描述與青少年家庭會談的現場,也再度展現出她的個人風貌與專業素養。
  • 為了維持完美形象,明明我都是考第三名左右,

    媽媽竟向人炫耀我在班上第一名,

    讓我很不舒服……

    這是一個令人傷心難過的家庭故事。

    維宜(化名)是明星高中三年級學生,因為患了憂鬱症,高三下開始陸續請長假,不願意上學。最後,學校顧念其以往表現優異,勉為其難頒發畢業證書給她。當年的升學方式僅有大學聯招,想當然耳,維宜沒有順利考上大學,這個挫折對她與家人來說,均是重大打擊。

  • 在三峽拓墾「草盛園」,回台北主編《漢方LIFE》,或許是盛璘從美國回來這兩年多,周遭親友注意到的主要工作。

    菜園一隅隨興栽植的農耕方式,以及雜誌月刊提倡的現代健康養生觀念,都讓我比以前更好奇,這位值得敬重的出版社老編輯,最近在實踐何種生活信念。

  • 克里斯多夫朋友家有個庭院,不大,約二十來坪,兩年前提供出來讓克里斯多夫打造樸門示範花園:「野」心花園(Wildheart Garden)。克里斯多夫利用樹下一角,安放幾張椅子,就地舉辦樸門課程,推展他的理念。一天,他邀請大家去野心花園幫忙。
  • 我所認識的趙可式教授是個古道熱腸、積極進取的人,凡是她認為值得做的事,她總是義無反顧、全力投入。

    趙教授曾數次被成大師生選為教學優良老師。過去幾年來,她在成大開授的「醫師與生死」與「從醫學看生死」這兩門課,一直是叫好又叫座。老師教學時必須要能顯現其熱誠才能感動學生,燃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在趙教授的課堂上,我總是感受到她散發出的一股難以抵擋的熱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