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拉與穴熊族》序

大自然中的女人

文/孫大川
【字號】    
   標籤: tags:

我一向就認為男人沒什麼用,只能躲在社會框架所支撐的虛假威勢下維繫自己的尊嚴。身為卑南族人,從小我便清楚地看到來自女人、母親寬厚、堅強而又穩定的力量。卑南語「pu-rumah」,是名詞「rumah」(家)加前綴「pu」,有「使其回家」或「使其有家」的意思,一般被譯成漢語的「嫁」或「結婚」。

有趣的是,按卑南族的習俗,結婚、嫁娶不是男人將女人迎回家,而是女人給經過「男子會所」嚴格洗禮後的「成年」男子一個新的家,讓他從前一個女人(母親)和「無家」的「會所」狀態,被另一個女人(妻子)所接納、收容。一般人從男性中心主義的角度,將卑南人的婚配禮儀式理解為「入贅婚」,正反映了幾千年來人類男性社會急欲掩蓋的文明事實。

愛拉的故事,讓我們有機會重新複習此一人類永恆的主題。相對於始終孩子氣的布勞德,愛拉從五歲被伊札搭救,到十五歲被迫離開穴熊族;從一個無助的小女孩,到一個成熟的母親,我們的確看到了從屬於大自然力量的女性身體和生命,如何憑藉直覺和原始精神的召喚,獲致一次又一次的靈魂提升。而布勞德即使接替了他的父親布倫成為部落的領導人,卻仍然無法超越他的孩子氣,穴熊族也因而喪失了一次進化、躍升的機會。被愛拉發現、深受祖靈祝福的山洞,最後還是在又一次地震的災難中崩塌毀棄。

伊札是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女人,是她的母性和堅持說服了兩個男人──頭目布倫和巫師克雷伯──接受一個與他們完全不一樣、奇醜無比的「異族」小女孩愛拉。伊札是古老女巫醫世家的直系後裔,她代表著人類治癒的力量。當男人們從狩獵的過程中,幼稚地滿足於自己的英雄氣概時,女人卻在準備晚餐解剖動物的過程中,將所得的知識用於了解自己,以便服務為病痛所苦的族人。

伊札經過一番觀察,決定將自己女巫醫的身分傳授給愛拉。並不是因為愛拉特別聰明,而是因為她發現愛拉內在有某一種奮不顧身想要去救助別人的特質。在營救溺水的奧娜時如此;甚至她甘冒觸犯禁忌的危險,要求救治受傷的兔子。這正是母性大地精神的充分流露,既平等又大無畏!

《愛拉與穴熊族》是美國女作家珍奧爾(Jean M.Auel)《石器時代傳奇》(Earth’s Children)系列小說作品中的第一部,敘述冰河時期一個因地震喪失父母及族人的現代智人小女孩,與尼安德塔人相遇互動的故事。整個系列共分五部,描述遠古人類的分合、適應與進化,將我們的閱讀帶向幽深的蠻荒記憶,坦然面對正在從我們的經驗中迅速退隱的自然。

就一個原住民讀者來說,奧爾小說中的場景和議題,我們並不陌生;自然和女性其實是原住民文學中普遍關注的主題。本系列小說在當代社會中受到歡迎,顯示科技無論如何進步,像兩性或自然環境的課題卻始終有著永恆的吸引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沒有熱忱,無法締造偉業。

    ──雷夫‧華爾杜‧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盡情活出他的生命

  • 有自我的主張,是很重要的自主與人格成熟的發展里程碑,青少年為了堅持己見,父母難免會經驗到子女的叛逆行為。但叛逆過度與不當膨脹,以至於目無尊長,極力挑釁權威與倫理規範的對立反抗行為異常者,帶給父母、家庭與學校的困擾與煎熬,非身陷其中者是無法體會的。
  • 遲早,你會面對講道理也沒用的時候。有時,他就是要為所欲為,不管你說什麼。這現象在青春期並不稀奇,但那若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可就不一樣了。
  • 多數人不相信自己受傷,更不相信最大的傷害來自生身父母,當然更無法接受偉大又受苦受難的母親竟是最原始的加害者。然而,更多的人願意相信因著自己的努力和聰明智慧,不但可以明瞭、克服,並且原諒一切的傷痛和傷害他的人,他們相信自己已經與天地和好,而且願意憑藉哲學、神學或宗教的思想、律法以及儀軌,去教導並帶領仍在苦難中的眾生離苦得樂,求得平安。

  • 英雄勇於冒險,與恐龍敵對,並尋得真實自我這顆珍寶。雖然探尋的旅程總是孤寂的,但到達目的地時,則會得到與自己、有情眾生以及地球合而為一的回饋。每次在生命中面對死亡的時刻,就是與恐龍敵對,而每次我們選擇走出絕境,並朝向深處探問「我是誰?」的時刻,我們便擊潰了恐龍。
  • 二十多歲的義傑,雙腳已跑過幾百萬里,雙腳已遍及世界四十餘國(1998~2007)。於2007年正式「跑上」人生第一次巔峰,完成橫越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7,500公里成功,創下新世紀人類冒險行為的歷史紀錄,更將台灣民族的堅忍精神,表現的淋漓盡致。

  • 一位敏銳、年輕的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他大部分人生都「活在腦袋裡」,活在文學和哲學裡。有一天,他信步走在羅浮宮,發現自己被西元前五世紀的阿波羅雕像深深吸引,只不過這座雕像僅剩下軀體,頭顱早在幾世紀前就已遺失。里爾克了解到這位天神完整且直接地以身軀表達祂的存在和能量──祂的「光明」。根本就不需要頭顱。
  • 葡萄酒有如具有生命一般,在裝瓶之後還會繼續成長、改變。而且更有趣的是,每一款酒熟成的速度和成熟後所表現的風味都不一樣,讓葡萄酒因為加入了時間的深度,變得更豐富多變。
  • 十多年來,我一直都沒有忘記葡萄酒是用喝的道理,但是閱讀葡萄酒的知識卻和透過感官品嘗葡萄酒一樣,共同成為引領我進入葡萄酒世界的兩道門。跟大部分的人一樣,投身進入葡萄酒的國度,直接來一場充滿未知的味覺冒險,是我與葡萄酒初遇的第一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