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V型選擇》序

一位現代經濟學者的理性與感性

文/于宗先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在我交往的朋友中,最會運用中文抒發情感、表達思想的,首推高希均教授。他舉筆為文時,總會引人入勝;在演講時,更是鏗鏘有力,風趣橫生。有人說,近代思想家梁啟超的筆鋒常帶感情,易滲入人的肺腑,而我認為現代的經濟學者高希均筆鋒不僅常帶感情,而且也富理性。本來,經濟術語是無感情而重理性的,但高教授卻賦予它趣味,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最近,高教授打電話給我,他要出版一本書,能不能為他寫個序,我不但立即答應,而且希望早日讀到他的書稿,以饗一讀為快的享受。試看看高教授新著的書名:

《我們的V型選擇—另一個台灣是可能的》,就會使人泛起不同的想像。他所指的是希望,而非絕望。為此,他提出許多選擇的空間,但非提供一道牆將希望堵在死巷。

大體上,這本書分幾個面向:首先他提出V型選擇的架構,然後提出七個選擇,首先的選擇是台灣的願景,在其餘六個選擇中,主要是對從政者與企業家的評價與期許。對人才的選擇,他列出八位當代人物作參考。然後是對兩岸關係的看法及做法。同時,對年輕一代,他也提出他的期許。

今天台灣的困局主要出在政治層面:諸如政治掛帥、政策空轉、政風敗壞,以致政不通、人不和。他認為政府的責任:創造有競爭力的投資環境,有優勢的工作環境,有特色的教育環境,有品質的文化環境,有品味的旅遊環境,以及能永續發展的環境。

對於企業,高教授更是語重心長的提示:經濟的天空有不測的風雲,全球化下的企業有旦夕禍福。由於全球化浪潮帶來的是競爭,唯具競爭力的企業,才有生存與發展的餘地,然而高教授再三勉勵企業要重視「藍海策略」,跳脫傳統的「赤色血腥」的競爭,激勵企業去追求一個完全嶄新的想像空間與發展方向。所謂「另闢蹊徑」也就是藍海策略的具體策略。高教授非常強調企業倫理,即事業雄心要建立在企業良心上,而企業的社會責任更是念念不忘的。他讚賞美國比爾.蓋茲和華倫.巴菲特捐出大量的所得去造福社會。

對於年輕一代,高教授也是以鼓勵的態度,希望他們能為將來創造個可追求的遠景。他再三強調:做人的基本條件,要有品德;而做事的基本條件,要有專業知識或技能。個人應具有的競爭力是:品德+知識+語言+留學經驗=競爭優勢。在全球化的環境,每個年輕人,除母語外,至少要具備英文和中文,在職場上,才會有較多的選擇機會。留學經驗也是很重要的學習過程,它可協助跳脫本土的傳統意識,接納世界潮流,這對因應全球化的衝擊是有幫助的。

當我讀完高教授這本書之後,就像獲得一壺陳年的醇酒。每一篇短文就像一杯醇酒,慢慢品嚐,會使人心曠神怡,對明天會充滿希望。◇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步調飛快的現代生活中,人們渴望體驗與他人有美好的互動,約翰‧麥斯威爾在《人生一定要沾鍋》一書中,提出二十五項人際原則讓人們學習,以創造共贏人生。
  • 做了幾年媽媽,心怡更成熟了。這本《我的孩子變了!》描述與青少年家庭會談的現場,也再度展現出她的個人風貌與專業素養。
  • 為了維持完美形象,明明我都是考第三名左右,

    媽媽竟向人炫耀我在班上第一名,

    讓我很不舒服……

    這是一個令人傷心難過的家庭故事。

    維宜(化名)是明星高中三年級學生,因為患了憂鬱症,高三下開始陸續請長假,不願意上學。最後,學校顧念其以往表現優異,勉為其難頒發畢業證書給她。當年的升學方式僅有大學聯招,想當然耳,維宜沒有順利考上大學,這個挫折對她與家人來說,均是重大打擊。

  • 在三峽拓墾「草盛園」,回台北主編《漢方LIFE》,或許是盛璘從美國回來這兩年多,周遭親友注意到的主要工作。

    菜園一隅隨興栽植的農耕方式,以及雜誌月刊提倡的現代健康養生觀念,都讓我比以前更好奇,這位值得敬重的出版社老編輯,最近在實踐何種生活信念。

  • 克里斯多夫朋友家有個庭院,不大,約二十來坪,兩年前提供出來讓克里斯多夫打造樸門示範花園:「野」心花園(Wildheart Garden)。克里斯多夫利用樹下一角,安放幾張椅子,就地舉辦樸門課程,推展他的理念。一天,他邀請大家去野心花園幫忙。
  • 我所認識的趙可式教授是個古道熱腸、積極進取的人,凡是她認為值得做的事,她總是義無反顧、全力投入。

    趙教授曾數次被成大師生選為教學優良老師。過去幾年來,她在成大開授的「醫師與生死」與「從醫學看生死」這兩門課,一直是叫好又叫座。老師教學時必須要能顯現其熱誠才能感動學生,燃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在趙教授的課堂上,我總是感受到她散發出的一股難以抵擋的熱力。

  • 醫師也是人,也有他自己的家人及親朋好友。醫師有凡人的感情與理性,也有屬於凡人的身體、心理與靈性,脫下白袍,他與一般人無異——會生病、會死亡。

    前三章是醫師面對自己所診治的病人臨終與死亡時之態度,本章就將焦點回到醫師本身,探討醫師在面對自己親友死亡時之態度,同時探討醫師本身的生死哲學觀。

  • 第一次聽人說起青松穀東會,我好羨慕,那之前才剛嘗過一次果樹認養徹底失敗的滋味,當時我以一棵果樹五千元的代價,讓消費者認養,我擔任平日所有的管理工作,也歡迎認養者隨時來「鬥腳手」。消息寄給朋友,朋友再傳給朋友,收到二十多個認養訂單,但沒人依約預先付款,當然也沒人說要來工作。
  • 「喂!你好,我是跟你們買米的那個……」「喂!請問你們是不是有在賣米……」自從接下穀東俱樂部田間管理員的棒子之後,每個月總會接到不少這樣的電話。咦?穀東俱樂部難道不是標榜說,讓吃米的消費者,有機會透過「委託耕作」的模式,變身為貨真價實種米的農夫嗎?怎麼還會有人上門買米?聰明如你,或許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矛盾,但是究竟如何,還請耐心聽我娓娓道來。
  • 爸,書終於要出版了,我花了好多時間重新認識您,拼湊您,書寫與刻劃您,您又重新活過來了,活在我們的心裡,活在臺灣的歷史與未來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