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好萊塢影壇十大傳奇美女

人氣 156
標籤: ,

【大紀元9月26日訊】提起好萊塢,就讓人想起五彩霓虹的片廠、衣香鬢影的飲宴及燈紅酒綠下的大明星們。雖然這些大部份已成過眼雲煙,大明星遷出,奧斯卡獎也轉移陣地頒獎,昔日風采已不復見,但著名的影星、影片仍舊長存人們心中,以下是好萊塢中,曾被眾多的導演、觀眾和評論界公認的影壇十大傳奇美女。

永遠的亂世佳人─費雯麗(Vivien Leigh)

曾被當時的英國首相稱為「上天的傑作」的費雯麗,1913年11月5日生於印度,她曾在三歲時就上台表演。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費雯麗舉家回到英國,在那裡,她學會了鋼琴、小提琴等樂器,並立志將來要成為一名出色的演員。

1932年嫁首任丈夫律師霍爾曼,1933年生女兒蘇珊妮,1938年8月離婚。1940年8月,費雯麗在拍完《魂斷藍橋》後與著名演員勞倫斯‧奧立弗結婚,但1960年不幸以離婚收場。1967年7月7日病逝於倫敦的公寓中。


費雯麗因《亂世佳人》獲得第12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AFP)

《亂世佳人》中的劇照,她飾演女主角郝思佳(Scarlett O’Hara)。(維基百科)

圓潤而俊俏的下頜,唇線清晰而優雅,雙眸閃動出奪人心魄的聰慧,面龐秀麗得舉世無雙。這是費雯麗在影迷心中永遠的影像。而她,也為影壇留下了不朽的名作:《亂世佳人》、《魂斷藍橋》、《慾望號街車》等。

好萊塢傳奇女神─麗塔‧海華斯(Rita Hayworth)


有著西班牙血統的美女:麗塔‧海華斯。(AFP)

麗塔曾與中東王子阿里‧可汗(Ali Khan)有過一段婚姻。(AFP)

1918年10月17日,麗塔‧海華斯(Rita Hayworth)出生在紐約布魯克林區,原名叫作瑪格麗塔‧卡門‧坎西諾。父親是西班牙裔職業舞者,而愛爾蘭族的母親沃爾加‧海華斯則是父親的舞伴。年幼的麗塔很小就在踢躂舞和弗拉明戈舞的表演上顯示出了天賦。

她演出的影片中較為著名的有《吉爾達》、《碧血黃沙》、《天使之翼》、《封面女郎》等,其中以1946年《吉爾達》最令她聞名,這是她事業的上的顛峰,她的美麗性感形象從此深入人心。她有時亦被稱為「愛之女神」(The Love Goddess)或「美利堅愛神」(The Great American Goddess)。

永恆的性感女王─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


瑪麗蓮‧夢露最經典的一句話:Happy Birthday, Mr. President。(AFP)

1954年瑪麗蓮與棒球健將喬迪‧馬吉奧是她的第二段婚姻。(AFP)

在美國和西方世界,瑪麗蓮‧夢露(Marilyn Monroe)這個名字幾乎是無人不曉的,即使在今天她仍然是大多數美國人心目中的「性感女神」。50年代和60年代初,這名從孤兒院出來的姑娘紅透整個好萊塢,使多少愛慕虛榮的少女羨煞;而她在36歲的風華之年突然自殺身死,又使萬千影迷困惑不解。

曾演過「我們沒有結婚」(We’re not married)、「紳士愛美人」(Gentlemen Prefer Blondes)、「大江東去」(River of No Return)、「七年之癢」(The Seven Year Itch)等,一步步奠定她銀幕性感女神的形象,但她的成名作品是1953年的《尼亞加拉》。她充滿激情的表演風格和英年早逝使得她成為了影迷心目中的性感女神性感符號和流行文化的標誌性人物。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六名。

永遠的「藍天使」─ 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


永遠的「藍天使」:瑪琳‧黛德麗。(AFP)

瑪琳‧黛德麗,1936年攝於美國洛杉磯。(AFP)

美麗壞女人、世人心目中永遠的「藍天使」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1901年12月27日出生在柏林郊外的一個小鎮,她是家裡最小的女兒。瑪琳的童年嗜好是音樂。她喜愛演奏小提琴,並且夢想成為柏林愛樂樂團的職業小提琴手。但後來她的手受了傷,童年夢想也成為泡影。

1930年,瑪琳出演了德國導演約瑟夫‧斯特恩伯格製作的影片《藍色天使》(Blue Angel),獲得了極大的成功,而她也因此而一舉成名,並獲得了進軍好萊塢的機會,並於1937年加入美國國籍。在30年代,瑪琳在好萊塢出演了包括《摩洛哥》(Morocco)、《聲名狼籍》(Dishonored)、《《上海快車》》(Shanghai Express)、《金髮維納斯》(Blonde Venus)、《紅色女皇》(The Scarlet Empress)、《魔鬼是女人》(The Devil Is a Woman)、《慾望》(Desire)、《阿拉的花園》(The Garden of Allah)、《天使》(Angel)、《無甲騎士》(Knight Without Armour)和《碧血煙花,戴斯屈出馬》(Destry Rides Again)等在內的影片。瑪琳是世界影壇上可與葛麗泰‧嘉寶和凱瑟琳‧赫本相提並論的影星,她曾經被提名奧斯卡獎,是第二個獲得該殊榮的德國女演員。瑪琳於1992年5月6日在巴黎無病而逝,享年90歲。她性感的身影、慵懶低沉的嗓音,至今令人難忘。

人民心中的摩納哥王妃─格蕾絲‧凱莉(Grace Kelly)


氣質高雅的格蕾絲‧凱莉是50年代最具傳奇性的女演員。(維基百科)

格蕾絲‧凱莉於1956年嫁給摩洛哥王子瑞尼三世,成為摩納哥王妃。(AFP)

氣質高雅的格蕾絲‧凱莉是50年代最具傳奇性的女演員。她出生於費城的顯赫世家,十歲登台表演燃起了她對戲劇的興趣。之後她特別跑到紐約就讀美國戲劇學院,並且不斷尋找演出機會。初踏入影壇之際,遭到家人強烈反對,但格蕾絲仍決心朝自己的興趣發展,靠著當模特兒的微薄薪水苦撐。

1949年如願登上百老匯舞台,她的美麗也引起了好萊塢的注意。1951年,她在處女作《十四小時》中演了一個小角色,翌年成為《日正當中》的女主角。曾演過《紅塵》、《後窗》等片。1955年,她以《鄉下姑娘》一片榮膺該年的「奧斯卡影后」,之後成為「懸念大師」希區考克的御用女星。

1956年的春天,格蕾絲穿一襲由98碼薄紗、25碼絲綢、300碼花邊裁成的長裙,披著由成千上萬顆魚卵形珍珠串成的面紗,款款走向她的新郎—「全世界最理想的男人」、摩洛哥王子瑞尼三世,當時被譽為20世紀最受矚目的浪漫婚禮。

1982年,她與小女兒史蒂芬妮,在前往渡假途中,座車滑落山谷不幸意外身亡。2007年是格蕾絲‧凱莉去世滿25週年,摩洛哥人把她視為「永遠的王妃」。

冰山美人─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


瑞典女星葛麗泰‧嘉寶(1905~1990)。

葛麗泰嘉寶,1933年攝於美國好萊塢。(AFP)

好萊塢影星葛麗泰‧嘉寶(Greta Garbo),1905年9月18日誕生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個工人聚居區,當時她的名字叫葛麗泰‧古斯塔夫松。1923年春天,嘉寶被著名導演莫里茨﹒斯蒂勒發現,從此踏入影壇。她主演的第一部影片《古斯塔﹒貝林的故事》,使其一舉成名。評論界贊嘆:「嘉寶神秘莫測的臉初次出現在銀幕上,認人們仔細端詳。觀看她的演出是一種享受,任何一點感情波動都以從她的臉上表現出來。」其主要作品如下:《洪流》、《吻》、《安娜‧克里斯蒂》、《安娜‧卡列尼娜》、《茶花女》、《妮諾契卡》、《雙面夏娃》等。

1990年4月15日逝於美國紐約。她是電影史上最著名的女明星之一,曾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1999年,她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5名。德國著名鋼筆品牌萬寶龍,曾為了紀念她,而於她的百年誕辰時推出紀念筆款。

上帝的玫瑰─英格麗‧褒曼(Ingrid Bergman)


英格麗‧褒曼(1915~1982)。(STF/AFP)

褒曼曾是導演羅伯托羅西里尼(Roberto Rossellini)的妻子。(AFP)

英格麗褒曼,1915年8月29日出生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他的父親是位攝影師,幼年的褒曼非常習慣在父親的鏡頭下輕鬆自如,不幸的是褒曼母親在她兩歲時因病去世,十年後她父親亦隨之去世。從小就在親戚間流離失所的褒曼,為了消耗孤獨的歲月而對演藝表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學校裡她沉默寡言,卻暗地裡沉浸在自個兒的表演遊戲,有一次她鼓起勇氣爬上學校的舞台演出了她的表演遊戲,結果讓所有人刮目相看,同時,亦堅定了她想成為演員的希望。

高中畢業後,她進入了斯德哥爾摩皇家劇院就讀,1934 年,褒曼得到了她的屏幕首演,在Munkbrovregen(門克布洛的伯爵)飾演一個小角色,在1936,她又得到了戲情片Valborgsmassoafen 角色,從而在瑞典成為一個開始小有名氣的影星。英格麗‧褒曼來到好萊塢以後,很快成為當時知名度甚高的明星。她的美麗清新典雅,很長一段時間,她都以本色出現在影片中。她的表演自然純樸,在她表演的角色中,你不可能找到褒曼本人的影子,那種真實性吸引你去一遍遍地欣賞她的作品。

直至到1942年,褒曼終於嚐到成名的滋味,那一部改變她一生的電影,就是她與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t)主演的北非諜影(Casablanca)。她曾於1941年因《郎心似鐵》《煤氣燈下》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1957年《真假公主》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1975年《東方快車謀殺案》獲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這些影片如今已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

雖然褒曼於1983年8月29日卒於倫敦,但她的倩影將永遠使人難而忘懷,她的下一代更延續了她不斷追求的精神,著名女影星伊莎貝拉‧羅西里尼(Isabella Rossellini)即是她的女兒,時尚圈的超級名模Elettra Rossellini Wiedemann即是她的外孫女。

好萊塢「玉婆」─伊麗莎白‧泰勒(Elizabeth Taylor)


好萊塢玉婆:伊麗莎白‧泰勒。(AFP)

伊麗莎白‧泰勒與男星理查德‧伯頓。(AFP/HO)

伊麗莎白‧泰勒(又譯作伊莉沙伯‧泰萊),美國電影演員。年輕時因為她的美艷而贏得「玉女」的稱號;不過在歲月催人及八次婚姻失敗的影響下,她的外號已經變為「玉婆」。泰勒1932年生於英國倫敦,7歲時隨父母移居美國好萊塢。

她容貌秀美、氣質高雅、演技精湛,長於不同人物特性的刻畫,常飾多情任性的浪漫女性。在幾十年的銀幕生涯中,她與眾多的好萊塢明星合拍了不少名片,曾因《青樓艷妓》 (Butterfield 8或譯:巴特菲爾德8號)、《靈慾春宵》(Who’s Afraid of Virginia Woolf?或譯:誰怕吳爾芙?)兩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三次獲得奧斯卡獎提名。她有「好萊塢的常青樹」和「世界頭號美人」之稱。目前,她投身於慈善事業,致力於防治愛滋病的公益事業。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7名。

獲奧斯卡提名最多的女演員─凱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


凱瑟琳‧赫本是當今獲奧斯卡提名最多的女演員。(AFP)

凱瑟琳‧赫本曾與美國著名航空家霍華德‧休斯訂婚。(AFP)

凱瑟琳.‧赫本,身高1.73米,高高的顴骨、滿臉的雀斑、剛毅的下巴、清瘦的身軀,她最遺憾的事是沒能扮演郝思嘉。她1907年5月12日出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父親是一名醫生,母親是一名爭取婦女參政權力運動者。赫本與同年齡的女孩相比變得非常害羞,即使在家裡也顯得非常書卷氣。赫本考入布瑞邁沃學院之後,開始立志做一名演員,在大學期間演了不少戲。畢業後,她開始在百老匯和其它地方得到一些小角色飾演,她總能把角色演得很吸引人,特別是在《哈特和波特夫人》中的表演。

凱瑟琳‧赫本晚年曾說,她這一生「過得非常精彩,非常富足,非常幸運」。在奧斯卡75年的史冊裡,凱瑟琳‧赫本佔據了兩個最主要的位置──她在1934、1967、1968和1981年先後四度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同時,獲奧斯卡提名最多的女演員同樣也是凱瑟琳‧赫本,她的名字曾12次出現在奧斯卡的提名名單裡,至今,此紀錄尚無人能敵。她獲獎的四部影片分別是《牽牛花》《猜猜誰來吃晚餐》《冬獅》和《金色池塘》,其中年邁的赫本在《金色池塘》中的表演給中國觀眾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羅馬假期的「安娜公主」─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


1953年《羅馬假期》電影海報,男主角葛雷哥萊‧畢克(Gregory Peck)。(維基百科)

1961年《第凡內早餐》,赫本因此片獲提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AFP)

奧黛麗‧赫本(Audrey Hepburn,1929年5月4日~1993年1月20日),知名舞臺劇與電影女演員,晚年曾任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特使。

奧黛麗‧赫本生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本名奧黛麗‧凱薩琳‧赫本-魯斯頓(Audrey Kathleen Hepburn-Ruston)。奧黛麗的父親約翰‧維克特‧赫本-魯斯頓(John Victor Hepburn-Ruston)是一位英國銀行家,母親艾拉‧凡‧辛斯特拉(Ella van Heemstra)是荷蘭貴族後裔,襲有女男爵的封號,家族譜系甚至可以回溯到英王愛德華三世。

赫本六歲開始就讀位於英國倫敦的貴族寄宿學校(1935年至1938年間),但旋即遇到父母離異、父親離開了家庭(1935年),之後赫本離開英國跟隨母親一起回到荷蘭的娘家。1939年時她進入安恆音樂學院(Arnhem Conservatory)學習芭蕾舞,之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宣稱中立的荷蘭被納粹佔領。由於謠傳母親的家族帶有猶太血統,原本十分富裕的男爵家族被視為帝國敵人,不但財產被佔領軍沒收,赫本的舅舅也被處決,母女倆被迫過著貧困的生活。


赫本在電影《謎中謎》(Charade,1963年)試圖挑戰懸疑片的角色。(維基百科)

戰後,赫本與母親帶著省吃節用存下來的100英磅到倫敦。她在這邊打工邊尋找深造機會。為了面對家庭的經濟壓力,她轉而成為兼職模特兒,並參與歌舞團、音樂劇等的演出。身為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星之一,她以高雅的氣質與有品味的穿著著稱。生前主演的多部電影如《羅馬假期》、《第凡內早餐》和《窈窕淑女》等至今仍為無數人眼中的經典。1999年,他被美國電影學會選為百年來最偉大的女演員第3名。@*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組圖:2400萬退黨消息傳遍韓國集市
組圖:再有「五花肉」奇石亮相
奧斯卡影帝傑米福克斯在好萊塢星光大道留名
組圖:奧斯卡影帝傑米留名星光大道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