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重演大蕭條 概率幾成﹖

標籤:

【大紀元10月7日訊】(大紀元紐約綜合編譯報導)每天稍微注意財經新聞的人都知道,過去幾週來各大媒
體無一不充斥著驚悚駭人的標題與內文報導。《New York Times》最近形容華爾街這場風暴的字眼,用的是英文字義上嚴重性很高的「大混亂」 (Chaos)一詞。《華爾街日報》用的則是「蔓延的危機」(spreading crisis)。

而對於美國的經濟,這兩大權威性媒體,都很有默契地用了「大蕭條」(depression)一詞,而且頻率高得有點嚇人。在尼克松的時代,當時相當講究罵人藝術的副總統 SpiroAgnew曾說過「一群喋喋不休的否定者」 (nattering nabobs of negativism) 的名言。沒錯,這句話很貼切地形容現在的局勢。

《MarketWatch》 主筆 Irwin Kellner近日刊登了一篇分析文章,探討關於華爾街這場風暴是否有被誇張化之嫌疑。當然現在並不是在說事情沒那麼糟糕,但是許多專家和分析師預測美國將再度上演1930年大蕭條,恐怕也稍嫌杞人憂天了一點。

在1929年時,美國道瓊工業指數的跌幅是 40%。而今年到現在的跌幅則為 22%。再來很重要的經濟指標:失業率。在1929年時的失業率是呈現驚人的 25%,現在呢?根據最新數字顯示,現在美國失業率僅為6%。

至於國內生產總值 (GDP),在1930年代時下降幅度高達 25%,消費者物價指數 (CPI)狂跌 30%,2008年的現在則是持續走揚。

而這場風暴的起源:房價,在美國大蕭條時是下跌 30%,現在美國的房價跌幅為 16%。且當時抵押貸款的延遲繳款 (delinquen)比例超過 40%,遠遠高過於現在的4%。再來,1930年代有超過9000間銀行倒閉。而在過去兩年倒閉的銀行不超過20間。

更重要的是市場應該要知道,當年那場災難也有部分是政策上的錯誤,並非完全因為股市重挫才導致經濟大蕭條。舉例來說,當年美國聯邦政府沒有增加貨幣供應,反而減少了將近 1/3。而且當年政府增加稅收,國會更通過關稅法案 (Smoot-HawleyTariff Act)來阻止海外進口產品,形成史上最大的關稅貿易壁壘。

《MarketWatch》 主筆 Irwin Kellner指出,無論怎麼說,至少現在美國制度上比當年都要穩定許多,包括失業保險、社會福利制度,以及保障存戶權益的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股市跌幅限制來預防股市崩盤等,再度重演大蕭條的機率可以說是微乎其微。

除此之外,頗受西方媒體喜愛的「救助」(bailout)一詞,投資人應該要知道,政府7000億紓困計畫並不單單只在救助華爾街企業或是那些拿高薪的 CEO,這是一個囊括總體性市場資金注入的方案,目的在於維持金融市場的暢通性,最後受惠的是每一個人,包括企業和消費者。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週三對CNBC電視頻道表示﹐即將在國會進行表決的7,000億美元救助計劃的目的是拯救美國經濟﹐而不是華爾街。巴菲特預計救助計劃將在國會獲得通過﹐他表示﹐由於政府很可能從中大賺一筆﹐因此他本人也願意參與其中。他表示﹐如果財政部(Treasury)給他機會參與這項總額7,000億美元計劃的一小部分﹐而財政部將按照市價買進資產的話﹐對他來說﹐那將是一筆非常劃算的
買賣。

這整套紓困計畫可能到最後不會有7000億這麼高,端看政府收購的那些不良資產之後再賣出的價格才能定奪。但現在變成國會意見紛歧,兩黨大打口水戰,有沒有政治性操作不得而知,但紓困計畫也只好暫時中止。

就像一位哲學家所說過的話:「我們已經遇到了敵人了,那就是自己。」(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彭博憂心華爾街風暴影響紐約景氣
印度金融業借華爾街動盪廣攬人才
報告:紐約恐失去4萬工作 30億稅收
德財長:未來十年全球經濟將由四大貨幣主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