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瑾:清末國勢不振原因分析

力瑾

人氣 4
標籤:

【大紀元2月29日訊】甲午一戰,使清政府威信掃地,將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昭示於天下,這逼使光緒開始走上維新變法之路。然而,由於慈禧、袁世凱等保守勢力的強大,致使百日維新以徹底失敗告終。但此時的情況是,變法已經成為不得不選擇的一項強國措施,慈禧等的倒行逆施,只能緩解於一時,而不能長久持續。到庚子事變發生,義和團拳匪鬧京城,八國聯軍逼使慈禧二次出逃。清政府終於又一次坐不住了,這次,連保守的慈禧也開始要實行立憲了。清政府在派五大臣前後兩次出洋考察後,決定籌備立憲。光緒32年(公元1906年),7月13日,清政府頒發了預備立憲的詔旨。在這「預備立憲的詔旨」中,有一段是對清末國勢不振的原因分析,我們今天就來看一看這原因分析是怎樣的,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

  「現載澤等回國陳奏,皆以國勢不振,實由於上下相暌,內外隔閡,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護國。而各國之所以富強者,實由於實行憲法,取決公論;君民一體,呼吸相通,博采眾長,明定權限;以及籌備財用,經畫政府,無不公之於黎庶。」(引自蔡東藩《慈禧太后演義》P323)

  這一段清政府自己對國勢不振的原因分析,我覺得分析得非常中肯,一針見血。可惜的是,清政府自己雖然對國勢不振的原因已經一清二楚,然而針對這原因,等到要對症下藥時,卻又犯糊塗了:要麼不肯服藥,要麼拖延服藥。拒絕服藥,拖延服藥的結果,大家都明白,那就是終於爆發了辛亥革命,使清政府立憲的努力付諸東流。

  我覺得,清政府自己對國勢不振的原因分析,不但適用於當時的中國,而且同樣適用於世界上一切「國勢不振」的國家,因為「國勢不振」,不管古今中外,其原因都基本上是相同的,那就是:
  
⒈「上下相暌,內外隔閡」

  一國之內,為什麼會發生「上下相暌,內外隔閡」的情況呢?一國之政府,怎麼對自己屬下的百姓會有隔漠之感呢?原因無非有二:①言論沒有自由。一國之聲音,全是政府自己的歌功頌德,而沒有底層百姓的聲音,長此以往,自然就形成了在上者不知民眾在想什麼,雖然他們事實上是知道民眾的生活是如何艱辛困苦的,但他們眼不見心不煩,或耳不聞心不亂。自欺欺人地一相情願地自信自己的統治天衣無縫,完美無缺。想當然地自信百姓的生活是安居樂業的,什麼大事都沒有。其實,早已經千瘡百孔了,只是他們心存僥倖而已。②在上者的自私自利。就像慈禧為了過自己的生日,為了自己的奢侈休閒,會不惜拿海軍的軍費來修花園一樣。在上者的貪婪,是個無底洞,怎麼也沒有滿足的一天。因為人的慾望是無止盡的,在沉醉於自己的權威時,怎麼會想到有落魄失敗富貴一朝灰飛煙滅呢?只管自己享福,哪管死後洪水滔天。這是一切愚蠢的統治者的通病。慈禧如此,紂王如此,歷史上一切昏君無不如此。
  
⒉「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護國」

  要問的問題是:官為何會「不知所以保民」的?民為何會「不知所以護國」的?也就是說:官為什麼不保民?民為什麼不保官?
  
  先說「官為什麼不保民」。古今中外的歷史事實都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官保民都不會是自覺自動的行為,而是被逼出來的。也就是說,在沒有外界壓力逼迫的情況下,官是不會自覺自動地保民的。只有給官壓力,督促官來保民,官才會不得不保民。我國歷代的封建專制情況下,都是皇帝一家在給官保民的壓力,因此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皇力所不及的地方,官就自然地出現不保民的現象了。而當清末的時候,帝力衰微,自然全國更的地方出現官不保民的情況了。

  由此可見,由皇帝一家給官壓力是遠遠不夠的(當然包括上級官員給下級官員壓力也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將給官壓力的權,下放給廣大民眾,讓民眾擁有給官壓力的權——那就是決定官上下的選票——才能實現官保民的良好局面。否則,一切都是枉然,一切都是空談,一切 都是換湯不換藥,仍舊是官不保民。
  
  再來看「民為什麼不保官」。上行下效。民眾是向官員學習的,一國之風氣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一國之官員的好壞。當官都不保民的時候,民哪還會反過來保官?不對官下黑手扔板斧,已經是不錯的了。更多的情況下,民不但會落井下石,還會自動奮起反抗。只有官先保民,民才會有保官之心。在這個世界上,絕不會有官不保民,而民卻保官的情況出現。如果出現了那樣的情況,那也是反常的,不會持續多久。
  
  其實,只有當官民利益一致的時候,才會真正出現「官保民」「民保官」的良性循環。那麼,如何做到官民利益一致呢?很簡單,那就是「實行憲法,取決公論」,只有給民眾自由的發言權,民眾的需求在上者才會知曉,只有大家的利益訴求都放在桌面上,做出的選擇才不會一方得利,一方卻失利。只有大家的利益訴求都放在桌面上,雙方作公開、公平、公正的利益博弈,才會有相互的妥協而達成「雙贏」乃至「多贏」的結果,才會出現「君民一體,呼吸相通」的理想局面。
  
  清政府自己對國勢不振的原因分析,說得很地道,說明他們骨子裡是清楚的。然而,說說容易,做做難啊。清政府沒有做到「實行憲法,取決公論」,沒能做到「給民眾自由的發言權」,致使後人哀其不幸。然而,後人就吸取清政府的經驗教訓了嗎?後人仍沒有做到「實行憲法,取決公論」,沒能做到「給民眾自由的發言權」,致使後後人復又哀後人之不幸。如此後人哀前人的歷史悲劇,在中華大地上,一再重演。就我所知,秦亡後,就有後人哀前人的感嘆了。有感嘆而無實際行動,有感嘆而無想吸取經驗教訓之心,又有何用呢?
  
  最後,問一下我們自己:我們今日吸取清政府的歷史經驗教訓了嗎?我們做到「實行憲法,取決公論」,做到「給民眾自由的發言權」了嗎?笑別人是容易的,在笑別人的時候,最好先看看自己的言行,把自己的屁股擦乾淨再笑不遲。
  
2008、2
於速朽齋(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力瑾:暗夜裡的「星星之光」
力瑾:警惕戰爭的叫囂
力瑾:科索沃獨立將帶給世界什麼?
力瑾:「樣板戲」是哪門子優秀文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