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雲飛:愛而不市恩是很難的

冉雲飛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5月10日訊】我們一直缺乏像樣的感恩教育——至於要你感謝一個你用無盡的稅收養起來的「黨」,那是要叫你對行劫感恩的愚民教育——所以許多人受到他人的恩惠,卻連說一句「謝謝」的話也沒有。古語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這就是感恩教育。而這樣的感恩教育,在家庭中絕對不可少,父母在此要身教勝過言傳,以使孩子身處感恩的氛圍中而逐漸熏染這種愛的教育。因為不知感恩,就是白白得了好處,而不知恩自何來。這和忘恩負義雖然有一定差距,但久而不知恩從何來,就視別人的幫助為自己所當得的,反而有時還會厭嫌別人對自己幫助太少,從而去強索別人對你的幫助。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生活並不少見,如有人老說一些有錢人為富不仁,捐那麼一小點,真是九牛一毛。捐多捐少是別人的意願與權利,但別人的愛心並不因此受到低估。

我們進行細緻溫和、充滿人性愛心的感恩教育,但作為施恩者又不能強行別人來感恩,哪怕是父母對自己的子女。養兒防老是一個福利不健全的社會的無奈之舉,是政府拿了納稅人的錢不幫助養老的不作為政策造成的,並不是一個文明社會所應該有的常態。作為子女方來說,對父母有愛心,這是子女當做的;但作為父母來說,卻不能強求子女必須顯示他們的愛心。更不能因為自己養了他們,而時常提及這一切,讓子女有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愛而講回報,固然不值得多加以指責,但愛而無須回報,不讓受愛方感到壓力,我認為這樣的愛更值得我們注意。我們對子女的教育總是認為我在你身上花了許多精力,便把自己的不成功的感受轉移到子女身上,希望他們能夠繼承自己的志向,出人頭地,以便光耀門楣。其實這樣的愛不僅沉重而有壓力,而且多半是自私的。而這樣自私的愛,我們卻冠冕堂皇地傳述給子女,而不考慮他們的心理壓力和難以承受的負擔,一味地用所謂的社會需求和激烈競爭,讓他們學習自己不喜歡的東西,包括各種各樣的奧數、作文班等,來加強他們尚在學習階段,還未出社會的恐懼感。我覺得這個社會是有競爭,也不可謂不激烈,但似乎沒有不少家長想像的那般殘酷,不少家長想像的殘酷已經近乎迫害狂的境界。這種迫害狂心理在不少家長中蔓延,當然也是拜我們殘酷的應試教育沒有真正改革之所賜。

近來中央電視台的編導指責新年雪災中44名受助者不懂感恩(其實早已上湖南電視台道了謝、感了恩),這就像我們常把把道德當作枷鎖來套在普通人的脖子一樣——正如尼采所謂「有道德者有特權」——施恩了一定要強迫受恩者來感謝,捐錢給窮困學生一定要讓他們與那些受捐者上電視曝光,好給那些捐助的個人和企業做廣告,這其實就是典型的市恩。把恩當作有價的東西拿來賣,強迫別人來亮相,這種隱性傷害和心理壓力,從某種意義上講,比不施恩還要糟糕,但我們這個社會似乎大家都不覺得這是個問題。同理,由於可以墮胎(此種允諾好壞暫不討論,即無墮台自由,主動權也操於成年男女手中),小孩的出生在我國完全掌握在家長手中,小孩來到這個世界實無選擇之自由。雖然由於我們的教育不是真正的義務教育,政府拿了納稅人的錢並沒有盡到相應的職責,父母養育一個小孩成本很高,但這責任不在小孩本身,而在我們父母要做出這樣的選擇。既然你做出這樣的選擇,就要付出這樣的代價與責任。換言之,在子女教育中我們要讓他們懂得爸媽養育他們是不容易的,但絕不要拿自己的不容易時常掛在嘴邊,來增添小孩的負擔,給他們一種交換而市恩的感覺。父母養育子女的不易,主要在於身教而非言傳。事實上不少父母出於養育的不易,的確想快點收穫自己在子女身上的投資,這樣的家庭教育和愛,往往會導致一些畸形的關係,埋下一些不必要的禍根,給父母與子女雙方都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當然要改善這種「養兒防老」的父母與子女關係,政府的福利及相關救助政策,要做得更好才有利於父母處理自己與小孩的養育關係。不過父母總是可以在政府改變以前,先行改變自己養育子女的目的與策略,而不是把他們當作一項必須回收的投資,這樣的市恩心態,最終會變成一種完全的利益關係,而影響雙方的關係與心情,從而對孩的成長不利。

──轉自《冉雲飛博客》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冉雲飛:國「愛」死你了,你愛國否?
冉雲飛:到處都是愛國主義的「破屍」
冉雲飛:愛國的經濟學分析(一)
廖祖笙:你愛大清,大清愛你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