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藝術

中國相聲史《宋代百戲》(一)

相聲「說學逗唱」之「說」的部份 (上)

宋代的百戲雜陳、盛況空前,說唱藝術臻於高潮。據文獻記載推斷,宋代百戲中明確屬於說唱藝術的至少有︰「講史」、「說三分」、「五代史」、「小說」、「商謎」、「合生」、「說渾話」、「說經」、「諸宮調」、「學像生」、「學鄉談」、「叫果子」、「唱耍令」、「唱賺」、「小唱」等。

至於宋代百戲中與相聲有關的藝術形式,可以分為說、學、文字遊戲三類,分別列舉如下︰

*說︰「說渾話」、「說渾經」。

*學︰「學像生」、「喬像生」、「學鄉談」、「叫果子」。

*文字遊戲︰「商謎」、「合生」。

此外還有「沙書」、「說藥名」等。

一、 「說話」

「說話」的歷史淵源久遠,《墨子‧耕柱》中載云︰「能談辯者談辯;能說書者說書。」這裡的說書還不是說唱藝術,有些如同漢朝劉向《列女傳》裡描述古代盲人因糊口而有的說書活動。「說話」最早見於記載則是在隋朝,就是前面提到的笑話大王侯白所從事的活動。

到了唐代「說話」遍及朝野,盛極一時。唐郭湜《高力士傳》中記載︰「太上皇移仗西內安置。每日上皇與高公親看掃除庭院,芟薙草木﹙園藝造型﹚;或講經、論議、轉變、說話,雖不近文律,終冀悅聖情。」就是說高力士想取悅皇上,便以一些不像是士人文律的民間百戲來著手。

「說話」對於後世的影響主要在於“故事性”,而經由說話、說經發展而來的「說渾話」與「說渾經」,對後世的影響則著重於“喜劇性”;所謂“渾”的意思就是抓“哏”取笑,因此「說渾話」與「說渾經」便是帶有許多“哏”的「說話」跟「講經」。

二、 「俗講」

唐代「說話」還有市人小說和僧人「俗講」,可以看做宋代百戲中「說話」、「說經」之源。唐代的市人小說包括在「雜戲」之中,所謂「俗講」就是僧人講經,與相聲藝術有密切的淵源關係;但「俗講」並非真正的有德僧人在向世人講授真正的佛學道理,而是時僧們假托經論,裡面穿插了許多與佛教戒律牴觸的情趣盎然的民間故事,通常大受鄉里歡迎。

敦煌出土的「變文」裡保存了一些「俗講」的話本,其中看來它的結構與後世的相聲類似。揭示了和尚講經的過程是︰開講之前先唱個歌,叫做「押座文」﹙押座文之“押”字可以解釋為“壓”,就是穩定和集中聽眾注意力的意思。﹚;「押座文」後唱經題,並用道白加以解釋,叫做「開題」。接著唱一段經文,然後用道白解釋,如此反覆數遍。散席時再唱幾句,叫做「解座文」。

相聲的「墊話」與俗講的「押座文」相似,常常一開始是引用一些插科打渾、歪唱的「墊話」,來集中觀眾的注意力。而相聲的「底」與俗講的「解座文」類似,所不同的是「解座文」用詩詞的形式來結語,而相聲的「底」則必須在相聲結束時明快的拋出一個“包袱”來,“包袱”一抖響,相聲也就隨即結束。

三、 「說話」四家︰小說、說經、講史、合生。

到了宋代「說話」更加繁榮,北京大學《中國小說史》裡歸納為四家︰

*「小說」︰有講有唱,用銀字笙、銀字觱篥伴奏,專門演述短篇故事。

*「說經」︰直接由唐代「俗講」演變而來,包括演說佛書、「說參請」、「說渾經」、講賓主參禪悟道等事,都是講宗教故事。

*「講史」︰只說不唱,講前代書史文傳、興廢征戰等,演出長篇歷史故事。蓋「說經」與「講史」兩項實開後世說唱藝術之先河。

*「合生」︰可能是兩人演出,一人指物為題,另一人應命題詠,有時或伴以歌舞。這屬於「文字遊戲」的範疇,對後世講究「說學逗唱」相聲中的「學」影響深遠。

﹙待續﹚(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