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當局無心救災將招政治大災難

標籤:

【大紀元5月8日訊】(亞洲時報Brian McCartan撰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壓力已經高漲的背景之下,納爾吉斯(Nargis)颶風過後所造成的毀滅性後果以及軍政府冷漠、無能的救災措施,有可能成為飽受壓迫和貧困之苦的緬甸人民奮起反抗、進而尋求變革的又一導火線。

2日特強熱帶風暴納爾吉斯橫掃了緬甸的南部和中部地區。日前當局政府將5個地區列為災區,並宣佈此次災難已造成22500人死亡和41000人失蹤。

據國際救援組織估計,至少有100萬人在災難中失去了家園。到目前為止,伊洛瓦底江三角洲(Irrawaddy delta)大部地區和昔日首都仰光仍然淹沒在一片汪洋之中。

軍政府當局和救援組織表示,隨著救災工作深入到三角洲等重災區,傷亡數字還可能繼續上升。據估計,納爾吉斯強烈熱帶氣旋對2400萬居民造成了惡性影響,受災人數將近緬甸5700萬總人口的一半。

近日緬甸成立了以總理登盛中將(Thein Sein)為首的中央救災防災委員會。官方媒體在顯要位置對總理的行程進行了連續報道,如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前往仰光北部Dagon Myothit小鎮和一家佛家寺廟視察災情和慰問災民等等。

中央救災防災委員會下屬的工作組由安全部隊、警察和消防隊組成,但卻不包括軍方統治集團籌建的民間社團—“聯邦鞏固與發展協會”(Union Solidarity and Development Association,簡稱“鞏協”)。國家電視台也對軍警的救災行動和發放救援物資的工作進行了連續報道。

然而,軍方統治集團的最高領袖丹瑞上將(Than Shwe)以及其他核心領導人卻一直躲在未受風暴侵襲的新首都—內比都(Naypyidaw),至今尚未公開露面。

一些仰光居民稱,軍政府的救災工作只是圍繞著大城市和重要的基建設施來展開,沒有深入到傷亡最為嚴重的農村地區。而且大部分清除障礙物以及重建工作都是由當地居民和僧侶來完成的,而非政府官員。

至於軍政府和其它政府機構為何沒有加大賑災力度,原因不得而知。事實上,緬甸的常備軍隊人數在東南亞國家當中高居第二位,因此完全可以投入更多的軍力來承擔救援工作。

去年9月,軍政府鎮壓民主示威和向示威者開槍的事件反映出當局能夠在短時間內調動軍隊。但到目前為止,當局在救災工作當中卻沒有表現出當時快速果斷的反應力及決心。

原因之一可能是,緬甸的警力部隊、消防人員和軍隊缺乏救災訓練,這一點與中國、泰國不同。軍隊和警察只負責維持治安,而救災工作則由災區人民自發組織。

另一個原因是,軍方統治集團認為保護政權安全才是最重要的任務,因為自去年爆發全國性的反政府示威和武力鎮壓以來,緬甸國內局勢很不穩定。軍政府也許認為現在是一個關鍵時期,一旦軍隊全力投入救災工作,那麼飽受壓迫的人民很可能再次揭竿而起,而少數民族叛軍也很可能發動新的攻勢。

既然軍隊置身事外,那麼受災人民就只能自發組織救援傷者、埋藏死者、清除障礙、尋找口糧和飲水等工作。目前災區尤其缺乏乾淨的飲水,電力供應也被完全切斷。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擔心,蚊蠅、污水和惡劣的衛生條件可能會導致當地大規模爆發瘟疫等疾病。

除飲用水外,口糧供應也出現了短缺。在物價暴漲的情況下,災民們無奈之下只能偷搶食物和其它必需品。據報道,仰光已發生了多起盜竊、搶劫和暴亂事件,而且這一現象還有可能成為颶風過後的長期“後遺症”。另外,主要水稻種植區——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也是重災區之一,大片稻田和農作物遭到毀壞。

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發言人預計,緬甸農作物特別是水稻、橡膠和油棕櫚的生產遭到嚴重破壞。雖然沒有具體數字,但估計大部分農作物及基本的灌溉系統包括磨坊和糧倉都遭到了毀壞。

糧農組織的初步數據顯示,緬甸50%的水稻田受到了颶風的侵襲,受災稻田的產量約占緬甸大米總產量的65%。另外,災區的畜牧業和魚蝦養殖業也可能受到了重創。

由於大片稻田被毀,緬甸當局必須大量進口大米來保障災區和其它地區的糧食供應。而目前國際市場上的大米價格又大幅漲價,因此這對於緬甸這個貧窮國家而言必定是極其沉重的負擔。可是若要避免饑荒引發反政府抗議,軍方統治者則只能承受這一重擔。

在遭到風暴吹襲前,緬甸當局為使新憲法順利通過原定於5月10日舉行的公投,而向國民施加了強大的政治壓力,致使國內局勢異常緊張。風災過後,當局宣佈將47個重災區的公投日期延遲至本月24號。

這意味著將近一半的選民無法在第一次公投中投票,也意味著軍政府認為2400萬災民可以在極其有限的政府救助下自行恢復正常生活和行使投票權利。聯合國安理會2日通過主席聲明,呼籲緬甸當局確保公投進程有“包容性和可信度”(credible and inclusive)。然而這對於在颶風過後匆忙舉行的公投而言當然是不可能的。

這次所謂的民主公投很有可能引發民眾的強烈反彈。在風暴災害發生前,基本糧食和商品的價格高漲進一步加重了通貨膨脹的壓力。去年,正是因為燃料價格的上調導致了大規模的示威,進而演變成反政府民主示威。

據報道,仰光附近幾個小鎮上的絕大多數簡陋民居都被颶風所毀壞。而這些貧困小鎮歷來都是醞釀反政府示威的“溫床”。去年9月,小鎮上的居民由於難以承受油價上調導致的交通費上漲,因此也參與了反政府示威。

一旦軍政府的不作為行徑被暴光,緬甸人民將會做出何種反應呢?事實上,緬甸氣象和水文局(Department of Meteorology and Hydrology)早在一周前就已經收到了來自泰國亞洲備災中心(Asian Disaster Preparedness Center)和印度氣象局關於納爾吉斯颶風的警報,可是緬甸當局直至2日亦即颶風登陸的當天才通過電視和廣播向國人發佈警報。

此外也沒有跡象顯示軍隊、警隊和醫院事前收到了關於做好應急救災準備的通知。更令人失望的是,緬甸當局禁止國際救援人員進入災區。當局在5日一反常態地向外界求助,但同時表明希望其它國家只需提供食品、藥物和資金等,不希望外國救援工作組進入災區。顯然,這麼做的原因是怕救援人員揭露當局應對災情乏力的真相。 2004年東南亞沿海遭受海嘯災害時,緬甸政府同樣拒絕了國際援助,令人不解。

5日,緬甸駐曼谷大使館因適逢泰國節假日休假一天,而許多遠道而來的國際救援專家仍在等候入境簽證。6日,聯合國聲稱緬甸當局仍未對其提出的為國際救援人員提供免簽入境的請求做出回應。當軍方統治者仍在是否准許國際救援小組入境的問題上猶豫的時候,又有多少災民因為他們的不作為而失去了生命呢?

在大使館外苦等簽證的包括聯合國特別災難評估小組,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ted Nations Children’s Fund)以及多個人道救援組織的專家成員。

在遭到颶風侵襲前,緬甸當局對於正在境內工作的國際救援和發展組織就已經採取了嚴密監視和限制的政策。軍方高層當然不希望外籍人士在自己的領地自由活動。今年4月,緬甸官方媒體就曾指責國際紅十字會幫助克倫(Karen)少數民族的叛軍。

毫無疑問,緬甸當局目前應對颶風災害的態度和措施必將招致政治上的災難。倘若當局執意在災後匆忙舉行憲法公投,想必反政府示威再次爆發的可能性將大大提高。多數緬甸人認為當局必定會操縱此次公投的結果,使新憲法順利通過。

去年9月雖然軍政府成功平息了暴亂,但其大肆抓捕伴侶和向示威者開槍的血腥鎮壓手段卻激起了民憤。如今,軍政府對颶風災害的冷漠態度和不作為政策必定會進一步激發民間的怨恨情緒。

譯者 楊洋(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聯合國運送救援物資的飛機抵達緬甸
緬甸接受國際物資  卻又拖延外國援助者簽證
緬甸災後 軍政府忌憚僧侶並阻礙國際救援
杜拜酋長國決定提供緬甸兩百所簡易學校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