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穎:地震中,人對不起動物!

曾穎

標籤:

【大紀元6月12日訊】朋友老易給我打來電話,無限傷感地對我說:地震中救過他命的一條小黃狗,在度過了震災最艱難的時刻後,因為防疫的原因而被消滅了。當時,他沒能像當初小黃狗看到廢墟中的他那樣,向他伸出救命的手。這只小黃狗,將成為他心靈中永遠的傷疤。

老易說這話時,像在說一個剛從地震中死去的親人。他因為在離災區很遠的地方不能營救那隻小狗而痛苦萬分。

一位赴前線採訪的女記者在地震發生的第三天在彭州白鹿鎮看到正在追攆狗的人們,看著他們舉著大棒打在狗的身上,發出彭彭的響聲,她撲上前抱著一隻已被打瞎眼的小白狗,痛哭著說:你們別打它,它們和我們一樣,都是倖存者!

在一場巨大的災難面前,在人們無暇自顧和自救的時候,人們對他們稱之為「朋友」的動物的態度,實在令人寒心。

其實,人類對動物的態度,並不是因地震而有什麼變化的,因為在人類進化的譜繫上,動物自始自終,都是被人類利用的對象。雞鴨豬魚兔,不是朋友,而是食物;牛狗馬驢象,是看家或運輸的工具;及至現代,人類文明了,出現了動物園寵物或自然保護區之類;但動物作為人類的利用工具地位基本沒有改變,只是在食用和運輸之外,增加了些娛樂功能。

然而,這些卻是動物不明白的。在它們簡單的世界裡,對人類有一種近乎於偏執的信任。

從地震現場回來的人們,不止一次講到這樣的故事。其中最讓我傷感的,是一位卡車司機講的他在綿竹漢旺的一段經歷。他說:地震第二天,他從一處農家樂經過,農家樂的小樓已塌,主人一家已全數砸在房內,只剩一條小狗趴在廢墟前一動不動。因為常跑這條線,且在這家吃過幾次飯,司機認得那條狗。

周圍鄰居對司機說,這狗已趴在這裡十幾個小時了,不吃不動,可能已知道主人們遇難了。你們做個好事把它帶走吧!要不它會死在這裡的。

司機拉開車門,叫狗上車。小狗似乎明白他的話,站起身來,走到車前,再回頭看看廢墟,幾次徘徊,終於還是回到剛才躺的位置,滿目淚水望著廢墟。

那條狗後來怎麼樣了,司機沒有說。但我也曾經走過他所說過的那條路,基本沒再看過一條活狗。

與狗對人的那種近乎本能的忠誠不同,人對狗的表現,則相差太遠。

在銀廠溝,有一個老太婆被埋190個小時獲救,創造這個奇蹟的是兩隻小狗,它們陪著太婆,舔她的嘴,甚至呼救。但當太婆被救出後,堅稱這小狗不是自己的寵物,即使在眾人告知她如果不收養小狗,它們就會被當成無主小狗「處理」掉時,她和家人也堅決不願收養它們。這件事在網上披露之後,引起如潮罵聲。

在什邡深山裡,有一處名叫「歡樂谷」的地方,這裡喂養著幾隻供人觀賞的白獅子和白老虎,這些大型肉食動物在地震中倖存了下來,卻被撞踵而來的飢餓折磨得發瘋。其中一隻白虎,因為試圖掙脫籠子的束縛,而被擊斃。志願者肩挑背扛步行七八個小時進山給剩下的動物喂食,但仍然供不應求,另一隻白獅子,也已餓死。有關部門決定動用直升飛機,對它們進行救援。

與它們相比,災區的數百萬頭豬,千萬計的牛羊和不勝數的雞鴨魚兔則沒有那麼幸運,它們在地震、飢餓和防疫等災難之後喘息未定的時候,會成為食物。這是人與動物最真實的定位。這些動物,因為它們的繁殖能力和超強適應性,而不能像大熊貓們那樣,坐著飛機去外地避難。

在這一點上,倒是和人類社會,有幾分相似之處。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曾穎:看顧長衛新片《立春》隨感
曾穎:5月12日 成都地震親歷日記
曾穎:2008年5月13日地震日記
曾穎:一輩子的驚險在今天都經歷完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