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問題vs油荒危機 北京難兩全

標籤:

【大紀元6月2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郭萍英台北特稿)物價居高不下,北京對境內成品油進行補貼政策,以期抑制日益增加的通貨膨脹壓力,但此舉卻造成成品油的供不應求,且隨著國際油價的持續走高,中國大陸油荒現象有日益加劇的趨勢,改革油品價格制度的呼聲此起彼落,物價問題與油荒危機相互牽制,如何兩全其美考驗中南海領導人智慧。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昨晚宣佈,自今天起將汽油、柴油價格每噸提高人民幣一千元,航空煤油價格每噸提高一千五百元;此外,銷售電價平均每千瓦時提高零點零二五元。至於液化氣、天然氣價格不作調整。

北京這次突如其來的調漲油電價格,預料將刺激好不容易略呈穩定的物價水準,而通貨膨脹壓力也將如影隨形進一步加劇,中金公司最新發表的報告認為,這次能源價格調漲將推高下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約零點九個百分點,使得下半年CPI平均達百分之七,遠高於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訂定的全年不超過百分之四點八的目標。與此同時,中國大陸油電價格長期因政府干預而遭到扭曲的問題也再度浮上檯面。

過去三年,國際油價一路飆漲,特別是自去年八月美國爆發次貸危機以來,受到國際美元走軟的影響,國際油價由每桶八十美元附近,一路漲至一百三十五美元左右,最高甚至創下一百四十美元的高峰,保守估計漲幅高達四成左右。國際油價的持續走揚,不但刺激全球物價的上漲,更衝擊世界經濟的景氣與發展。

儘管如此,中國大陸油品價格在過去半年來彷彿老僧入定,不論國際油價如何飆漲,漲幅多大,中國成品油價格幾乎紋風不動,甚至成為全世界油品價格最低廉的地方之一,大約只有國際基準價格水平的一半。最近一次上調成品油價格是在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一日,汽油、柴油和航空煤油價格每噸各調漲五百元。

眾所週知,中國大陸不論是電價或是成品油價格長久以來一直處於低估的狀態,特別是油品價格遠低於國際價格,主要原因是擔心通貨膨脹問題,政府調控部門基於遏制整體物價上漲壓力等調控目標而採取控制油電價格等必要措施。中國發改委負責人今年六月初不久前就曾表示,中國大陸將暫緩對成品油的改革以「穩定社會經濟」。

不過,中國大陸境內與境外油品價格明顯的落差,造成中國油品業者怠於生產,甚至不顧本國需要,一味熱衷於出口,導致本身出產石油與天然氣的中國大陸油品出現供不應求現象,一些加油站要求駕駛人加油時必須搭配購買一箱礦泉水等怪異現象;尤有甚者,許多從事國際運輸的企業為降低成本,採取讓船舶飛機停靠中國大陸時加滿油再走。類似前述社會現象引發各方要求北京正視境內油電價格扭曲所造成的後遺症。

中國大陸媒體引述中國石化協會的報告表示,由於中國境內外油價差距日益拉大,中國大陸煉油企業積極性不高,五月份原油加工量二千七百七十八萬噸,較去年同期下降百分之一點一,為二零零六年以來首次下降;生產成品油(汽、煤、柴油)一千六百五十二點九萬噸,同比下降百分之一點三,為近年來首次下降,其中汽油產量下降更高達百分之六點四。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經濟學教授許小年接受中國大陸媒體訪問時認為,中國大陸長期對成品油價格進行人為限制,不僅大大增加財政壓力,而且還會產生價格信號的扭曲,導致對能源需求的過於旺盛。香港經濟分析師梁偉沛曾估計,如果中國大陸油價堅持不調,今年全年北京各種形式的補貼例如補貼農業、計程車司機、石油公司等需要五千億元,相當於中國財政總支出六兆元的百分之八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雖然本身生產石油與天然氣,但對國際原油的依賴程度並不低,且對進口原油的依賴呈逐年增加的態勢,二零零七年進口原油占其國內原油消費量的比重已達百分之四十九點八;中國大陸境內外油品價格明顯的落差加深油品供需的失調。

誠如中國發改委這次調漲油品價格時所言,國際油價持續大幅攀升,企業加工和進口虧損嚴重,大部分地方煉油廠處於停產、半停產狀態,供求矛盾突出,為逐步理順價格,保證成品油供應,因而決定適當提高成品油價格。

不容否認,中國這次調漲油品價格,有助於縮短與國際間油價的差距,但兩者之間仍有一段落差,而調漲油品價格也勢必帶動物價新一波的上揚,如何兼顧物價的穩定與導正被扭曲的油品價格機制仍需北京領導人審慎拿捏。

相關新聞
飆升的油價為我們帶來了什麼?
國際油價新高  中國大陸再現囤油惜售
市場人士:中國油價超低變相補貼全球
五月二十三日亞洲財經要聞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