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斯‧斯多克斯:奧運之後中國面臨的挑戰

布魯斯·斯多克斯

人氣 1
標籤:

【大紀元8月10日訊】北京——中國外交學院的一個會議室裡,聚集著一群學生——這個國家下一代的外交官,他們相當聰明,英語流利,態度坦誠。省卻了客套,他們直接和來訪的外國記者談起西方媒體對西藏事件的報導,責怪媒體出於反華偏見而對新聞圖片做手腳。一個女生被質疑有民族主義情緒,她反駁說:「這不是民族主義,是愛國主義。」

中國人對國家成就的自豪、對未來的滿懷期待,將會淋漓盡致地體現在8月中旬——期間北京將舉辦2008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不過,這樣的愛國主義情感可不是簡單的奧運狂歡的副產品。在奧運的準備階段中,中國政府成功地激發了民族主義情緒,轉移了公眾對四川地震處理失當的注意力,減少了人們對經濟發展變慢的關注,又把正在成長的中產階層拉攏到執政黨一邊。

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中國中心主任傑弗裡‧貝德說:「過去半個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中國民族主義一直是處於被動、悲情的狀態,然而在近十年裡,這種民族主義發展成一種十分自信、好鬥的民族主義。人們不再頻繁提起百年恥辱,而是更多地說:『我們已經準備好,我們要屹立於世界民族強林。』這是一種不同的民族主義。」

一個崛起中的中國將如何演繹自己的新角色?這包括了:中國將如何定義國際事務上的「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如何理解中國人的自視與外國人的觀感之間的脫節。當奧運火焰熄滅後,中國還要面對另外的三個挑戰。經濟問題首當其衝,最近幾個月,經濟發展趨緩,過去十年的飛速增長留下了令人頭疼的經濟結構失調。接下來就是政治體制,目前腐敗深重,政府失能,民怨積累。最後,能源和環境問題也帶來前所未有的制約。

這些不僅是北京的問題,也是華盛頓面臨的問題。多年來中國問題一直不是布什政府的關注重點,但卻即將成為下任總統重大外交政策的考驗之一。

經濟發展趨緩

過去5年裡,經濟以年均超10%的速度增長,人均收入增加了近一倍,中國人民對本國的經濟狀況心滿意足。根據2008皮尤全球態度調查,每10個中國人中有8個對國家發展勢頭感到滿意。在皮尤調查的24個國家中,中國人對本國的發展最為滿意。

然而,公眾焦慮的信號正在出現,北京有理由為國家經濟前景感到不安。皮尤調查顯示,72%之眾的中國人覺得通貨膨脹是「嚴重」問題。41%的中國人認為經濟失衡是「嚴重」問題。並且,公眾期待與經濟發展前景似乎出現脫節:32%的被調查人口認為中國經濟狀況在明年會有「很大改善」。

而未來幾個月普遍存在的經濟問題一旦出現惡化,這樣的希望就會隨之破滅。2007年第二季度的增長率有11.9%之高,2008年第二季度卻下降為10.1%。上海的渣打銀行預計今年增長率為9.9%,而明年僅為8.6%。

大多數政府都願意用這樣的經濟成績作為自己的政治遺產,然而中國政權的穩定性已經和經濟的美好前景密不可分,任何一種經濟變緩都會令當政者不安。

華盛頓彼得森國際經濟學院高級研究員尼古拉斯‧拉迪說:「如果你在北京當權,你也會擔憂:國際經濟放緩還沒那麼嚴重呢,我們卻已經損失了兩個百分點的增長率。你不得不自問,『如果國際經濟衰退加劇,持續時間加長,我們還將會脆弱成什麼樣子?』」

據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主席道格拉斯‧帕爾所言,北京正擔心,奧運結束後,為奧運會而進行基礎設施投資停止了,奧運熱情激發的資產投機冷卻了,中國就有可能會發生金融崩潰。股票市場已經大幅下跌,進一步的衰退會挫傷消費者的信心,從而減少消費。

從長遠來看,雖然中國經濟近年取得非凡的成績,它仍面臨嚴重的結構性問題。國家經常賬戶盈餘(包括商貿收入和資本流入) 相當於去年GDP的11.1%,而在2000年這個數字只有1.7%。對疲於應付貿易赤字的美國人來說,這個數字令他們羨慕不已,然而對中國人來說,這種空前的經濟失衡令他們頭痛。這些流入中國市場的外資加劇了通貨膨脹,目前通貨膨脹率已經達到7.9%。為了吸收現金,政府發行債券。導致的結果是:以美元為主的外匯儲備在過去四年翻了一番還多。隨著美元疲軟,中國的錢隨之不斷損失。為了緩解經常帳戶盈餘、降低通貨膨脹,中國已經讓人民幣升值了15%。然而,為了糾正經濟失衡,還需要進一步升值。

但升值又會威脅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出口增長已經放慢,這樣的收縮會使新工作機會減少。而這個國家已經習慣於每天產生3萬個新工作機會,就業機會減少可能會引發社會不滿。

根據皮尤的調查,儘管經濟取得成就,媒體報導工資上漲,家庭收入的滿意度卻提高得很有限。這種失落反映了一個事實:作為整體經濟一部分的家庭收入實際上在下降。過去三十年以來,作為GDP一部分的消費增長一直低於平均增長水平,近些年更是遠低於其他亞洲國家。

經濟學家主張,如果要保持經濟持續強健增長,必需要有更多的中國人從經濟發展中受益,需要進一步的市場化改革來鼓勵服務性行業,政府必須增加對健康、養老的投入,讓人們放心地消費,而不是一個勁地存錢(目前家庭儲蓄已經超過了收入的20%)。

公眾對家庭收入的不滿是潛在的炸藥包。密歇根大學教授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說:「城市裡能保持和平,是因為大家相信明天會更好。如果這種信念沒了,劇烈衝突就可能爆發。」

汙染問題

日益嚴重的環境和能源問題給中國的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烏雲。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亞洲研究部主任莉茲‧伊科諾米說:「他們已經錯過了通過奧運會來啟動環境改善運動的機會。奧運會過後,老問題還會出現。」

迫在眉睫的問題是空氣和水汙染以及地方水供應緊張。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裡有16個在中國,其中顆粒物質和二氧化硫含量為世界之最。找到乾淨的水源更為困難。在中國640個大城市中,至少有100個面臨嚴重的水資源短缺。華北平原的地下水位正快速下降,不少河流被抽乾了。中國每年花上千個億來處理汙水和尋找潔淨水源,在這上面的投資僅次於房地產。這對經濟、對人口健康來說都是代價昂貴。

根據皮尤的調查,每10個中國人中有8個同意,即使影響經濟增長、導致一些工作流失,政府也要優先考慮環境保護。這樣的民眾環保意識對政府來說是個好消息。

壞消息是中國處理汙染有體制上的困難。鄉鎮級、村級地方幹部的業績考核、提拔和收取回扣的機會都取決於促進經濟增長。這些官員們從治理環境撈不到多少好處。所以,他們可能會建一個汙水處理廠,這樣能顯示出地方積極投入和增加工作機會。但卻可能因為嫌日常運作費錢,而從來不使用這個廠。

並且,雖然中國環境保護人士已經能狀告汙染責任人或政府官員未能執行環境條例——但這些環保積極分子承認,他們很少能贏得官司,哪怕贏了,判決也從來得不到執行。

能源制約

中國的經濟繁榮同時促發了對能源的無盡渴求。在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能源消耗的增長低於經濟增長速率的一半,但是在最近10年,能源消耗的增長超過了經濟增長速度,也超出了本國供應能力。中國本是煤炭淨出口國,現在成了淨進口國。在今年頭5個月,石油進口就漲了 12.7%,超過47%的石油消耗依賴進口。

對進口石油日益增長的依賴使得北京在全球各地尋找可靠的供應者。根據英國政府統計,中國已經和石油輸出國簽訂了32個協議。北京已經逐漸意識到國有石油公司的利益可能會和國家外交政策產生衝突。中國遇到的外交泥潭本來就不少,對能源的尋求可能會使中國陷入更多的國際政治漩渦中,最突出的是蘇丹,但同樣還有安哥拉、尼日利亞和委內瑞拉。2007年,9個中國石油工人在埃塞俄比亞南部被害。這樣的危險在未來幾年還會增加,而中國公眾也會隨之要求政府保護工人和海外利益。

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事務教授哈里‧哈丁說:「他們執迷於在資源問題上爭取自己的份額,這樣國際市場沒辦法孤立他們。不過他們忽視了另一種危險——國際形象上的危險,他們幾乎是在支持一些臭名昭著的政權。」

要降低能源消耗就意味著要吞下一些經濟上的苦藥。一直以來,中國通過控制能源零售價格,從而避免消費者直接受到原油價格上升的衝擊。這些補貼相當於今年GDP的1.2個百分點,超過700個億。允許價格上升能促進能源的節約使用。一些觀察者認為如果奧運會進展順利,中國將會採取這一步。然而,從消費者口袋裡拿走這些補貼在短期內會進一步降低消費慾望,加重經濟變緩。

北京還日益面臨著要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壓力,二氧化碳是全球變暖的首要元兇。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超出任何其他國家,從2001到2007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增長中的3/5來自中國。美國和歐盟威脅,如果中國不減少排放,他們要對中國出口的碳密集產品進行處罰。然而,中國70%的二氧化碳來自工業排放——美國只有25%,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意味著放緩中國的經濟增長。

國際諮詢公司Rhodium Group的專家特雷弗‧豪澤說:「這個問題充滿了陷阱。」而且,中國公眾並不支持降低排放的行動,根據皮尤調查顯示,只有24%的人認為全球變暖是很嚴重的問題,這個百分比是所有被調查國家中最低的。

社會穩定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會員裴敏欣說,「當前領導班子上台已經六年了,人們仍在期待他們能打出漂亮的本壘打。人們很快就會問,他們能留下什麼呢?」光是靠奧運會是不夠的。

胡上任以來,政府開支增加了,而公眾期待增長得更快。主持國際戰略研究中心費和中國研究講座的查爾斯·弗裡曼說,他們的長治久安基於這樣的民眾期待:明年會比今年好,這需要每年8個到10個百分點的增長率來支持。如果沒有達到這樣的增長率,就會影響政府的穩定。

皮尤調查顯示,有28%的被調查人反對近年來政府領導的經濟改革。這一小部分人心有不滿,對北京在與他們切身相關問題上的所做所為漠不關心。這些人最有可能對失業、工作環境、教育、醫療方面表示顧慮。總的來說,39%的人認為如今腐敗程度「十分嚴重」。

這種不滿逐漸滲入大街小巷。中央政府承認,群體事件(包括從鄰里集會到激烈的警民衝突)從1993年的8,700件上升到2004年的74,000件。這些騷亂通常發生在小鄉鎮和農村地區,所以目前來說還算比較容易平息下來。不過,最近發生的成都反對建化工廠和上海反對建高速鐵路的兩起事件,暗示著受教育的中產精英開始在社會事務上發出自己的聲音。

大躍進和文革造成的混亂令人難以忘卻,所以中國新中產階層特別害怕不穩定,害怕失去目前所擁有的一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中心中國研究部主任戴維·蘭普頓說,還要過一段時間中國中產階層才會開始介入政治,不過這只是時間問題。

中國農村地區的民主化運動本來是要緩解這裡的社會緊張的。然而,自1988年中國部分地區開始的村級和鄉鎮級選舉由於腐敗而不得不終止。取而代之的是政府試驗的所謂協商式民主:通過聽證會來瞭解地方群眾關心的事情;通過民意調查來選擇黨員擔任基層領導。

布魯金斯學會的傑弗裡‧貝德說:「1990年以來,中共在改造自身上已經做得很靈活,而且還會繼續向透明化和負責任方面改進。」中國公眾對不穩定深為忌憚,這就給了政府時間來建立有中國特色的民主。但這個時間也不是無限期的。

利益攸關者的貌合神離

下一任美國總統可能會發現,他處理中國事務的最大困難來自北京要爭取在國際事務中有一席之地。

中國人怎麼看待他們自己和他們在世界中的位置,而世界又怎麼看他們,這兩者之間有明顯的脫節。四分之三的中國人認為其他國家對中國有好印象。實際上,根據皮尤調查,23個被調查國家中只有7個國家的大多數被調查人對中國有正面印象。並且,在有去年調查記錄可查的21個國家中,中國的受歡迎程度在9個國家有所下降,而只在2個國家有所上升,在其他10個國家保持不變。

皮尤調查的23個國家當中,15個國家中的壓倒性多數認為中國不斷增長的軍事力量不是好事。雖然多數中國人說他們的經濟對其他國家的影響是正面的,皮尤調查的國家中有10個國家(其中包括中國主要貿易夥伴)的多數或是相對多數的被調查人認為,中國的實力不利於其他國家的經濟。

23個被調查國家中有14個認為中國在國際舞台採取單邊行動,這表明了中國的對外舉動已經引發了不滿,而以前只有美國的外交政策能引起這種不滿。然而,中國人卻不這麼看:每10個被調查人中有8個說中國在制定外交政策時考慮到了其他國家的利益。

2005年,時任美國副國務卿的羅伯特·佐利克呼籲中國在國際事務中擔當起所謂「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這個說法如今陷入僵局;怎樣讓中國和其他國家達成共識,如何讓中國的利益得到照顧、同時又不損害其他主要利益攸關者,這是面臨的主要問題。

華盛頓國防大學高級研究員菲利普·桑德斯指出,「當初提出『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這個說法,卻沒有回答這個問題:哪些中國利益是合乎原則、值得尊重的。美國永遠不能忽視這個問題。」

密歇根大學的中國問題專家李侃如(Kenneth Lieberthal)也這麼認為,他說:「不管是奧巴馬還是麥凱恩誰會當選,都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中國認識到了參與國際事務的價值,希望能在其中扮演規則制定者這樣重要的角色。這與美國利益是大體一致的,但中國所認同的價值並不是美國的價值。」

在台灣問題上,很快就能令人清楚地看到,北京所認為負責任的行動是否符合美國的觀點。北京和台北新政府最近在鬆綁兩岸關係上不斷取得進步。不過,關於對台武器銷售,布什政府正要作出一個已經推遲了很久的決定。這一有關軍事技術的舉措改採取的時機,以及大陸將會如何反應,都為下屆政府如何處理瞬息萬變的台灣問題設下了背景。這是一個短期決策,卻有許多直接後果,要麼會促進、要麼會阻礙中國在一系列問題上參與更多的國際合作。

中國的民族主義也是中國未來對外關係中的不確定因素。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副主席道格拉斯‧帕爾警告,「中國人有種敏感的自負,很容易感到被冒犯、被激怒。」他的同事裴敏欣說,「(於是)面對著自負、吵吵嚷嚷的本國民眾,中國政府不得不制定一個能維護國家尊嚴的外交政策,與此同時,又要向世界展示它是一個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這可是越來越困難。」

在過去幾年裡,中國及其領導人全神貫注於奧運會;在接下來的幾個星期,有關奧運會的報導將會鋪天蓋地。奧運會舉辦得如何,能否如北京所願成為歡欣鼓舞的勝利、並成為中國登上世界舞台的大門,或是反過來被一些缺陷和令人尷尬的示威搞得灰頭土臉——這顯然將在一段時間內決定中國的國內和國際形象。等運動員們離開了奧林匹克體育館,中國所面臨的根本問題,經濟上的,環境上的,政治上的,外交上的,還會如同奧林匹克大軍進駐前一樣令人頭疼。北京怎樣處理這些問題,將決定在下屆美國總統的議程上,中國會是一個大麻煩,還是小問題。

(本文來源:美國National Journal。盎山編譯。「中國選舉與治理網」首發)(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中澤克二:秦剛被免職與回應拜登言論有關
專欄作家:投資中企風險難測 華爾街終覺醒
分析:中共戰狼外交官為何屢屢出醜?
【名家專欄】帖子惹禍:我如何被臉書審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