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穎:各地老百姓怎麼樣過「七夕」

曾穎

標籤: ,

【大紀元8月6日訊】「七夕」來自於牛郎織女的傳說,這個由窮文人編來安慰窮小子的故事被一代又一代地傳頌著,成為中國的「情人節」,商家們在炒遍了洋節之後,已開始重視這個節日了,因為這個節日中,鵲橋、聚會、愛等符號都很容易使消費主力群體的人們認同。

和所有文化概念一樣,「七夕」這一概念也是由許多可以具象化的物質符號構成的,七夕傳說中,喜鵲搭成的橋;老牛皮製成的飛行衣;牛郎挑著兒女的籮筐;織女的金梭,這些東西都沒有超過產生這個神話的生活土壤,它們在凡俗生活中都是有原型和出處的。

「七夕」除了是愛情節之外,也是中國傳統中待字閨中的女兒們的節日,也叫「女兒節」,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女人的手「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因此,女孩兒們在這一天,總會找她們心目中最巧手的織女討要些巧手的技藝,於是,這個節日又叫「乞巧節」。

「乞巧」也是可以物化的。不同的地方,乞巧的方式和所用物品都各不相同。大多數地區,乞巧時都離不開針,這大概是因為農耕時代女人的巧大多與針織有關,因此,在這一天,少女們總會用盂盛上水,將針漂到水中。以針在水中的影子和姿態判別女孩們是否手巧。

在膠東地區,至今還有七夕結七姐妹的傳統,針和線自然是她們聚會的主角。她們圍著針和線,唱:「天皇皇,地皇皇,俺請織女下天堂,不圖你的針,不圖你的線,光學你的七十二樣好手段。」她們對女紅手藝的在意,由此可見一斑。

在山東榮城,七夕之前流行做「巧菜」,女孩兒們在酒杯中培養麥芽,以長短判定巧拙。另外,她們還會在這一天做巧花——也即是用面製做出各種帶花的麵食。

在廣西一些地區,七夕最重要的物質是水,當地民俗認為「雙七水」能消災除病,因此,總要用罈子封存一壇,以備後用。

當然,對於善於用味覺來判斷生活的國人來說,在「七夕」,吃是肯定不能缺位的。在這一天,很多講究的人家,都會讓女兒們來做「巧食」,雖然也只是常見的餃子、面條、油果或餛飩。但別小看了它,這極有可能就是長輩們的一次考試。而在這一天,民間的糕點鋪也不會閒著,他們會做一種織女形象的酥糖,俗稱巧人,巧酥,用以送人,好討個口采。

這一切,因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實在而逐漸遠去了,這不能不讓人有一種悵然的感覺。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七夕暨88節優惠活動
七夕情人節近 花卉價格攀高二成
情人節來了 玫瑰花每把漲70元
情人變小氣   1726過七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