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

中國相聲史《漫話柳活》( 四 )

侯寶林﹙下﹚

*藝術美學︰

侯寶林談及表演心得時曾說︰「藝術離不開美學,相聲藝術也不例外。」我們前輩有四句口訣︰「快而不亂,慢而不斷,生而不緊,熟而不油。」

一、快而不亂︰

就是語言台詞快了,讓人家聽著也是這麼清晰,這才產生美感,讓人聽著愛聽。

二、慢而不斷︰

就是台詞慢而戲不斷。有時候有靜止動作,但觀眾一聲不響,在注意聽著、看著、在欣賞。

三、生而不緊︰

就是段子還不太熟時不要緊張,更不要讓觀眾替你揪心。

四、熟而不油︰

就是無論多麼熟,演出時不要油滑,您當熟的聽,我當新的演,嚴肅認真,永保藝術青春。

*保存柳段︰

今天保存下來的傳統「柳活」,包括小段還有34段,計有《全德報》、《黃金台》、《賣馬》、《洪羊洞》、《鬧公堂》、《四大鬚生》、《雜學唱》、《黃鶴樓》、《汾河灣》、《陽平關》、《珍珠衫》、《捉放曹》、《武松打虎》、《串調》、《羅成戲貂蟬》、《焦贊打嚴嵩》、《山東二黃》、《文昭關》、《學墜子》、《學評戲》、《學梆子》、《學大鼓》、《改行》、《鍘美案》、《群英會》、《過關》、《炸醬麵》、《找調》、《賣包子》、《忘詞兒》、《學貨聲》、《大登殿》等等。

*作品介紹—《空城計》︰

侯寶林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發現早期常常有一些市民觀眾喜歡竄到後台,找演員攀談。看他們聳肩縮背,不熟裝熟,海闊天空,不懂裝懂。他就把《空城計》裡的“我”塑造成這樣一個典型人物,用自嘲的手法加以表現,既摹擬了唱段,又諷刺了那種自以為是的人,使之成為有故事、有人物、有學唱、有議論、有表演的「柳活」。同時他也在其中作了“淨化”語言的工作,提高了作品格調。

*作品介紹—《三棒鼓》︰

這段相聲是根據《學評戲》整理而成的,其中一些事例是侯寶林青少年時代的經歷,生活氣息濃郁。《三棒鼓》的名稱原為其他節目的名稱,侯寶林借用在這裡,是另有涵義︰相聲裡摹擬過去小評戲班演出零打錢的情景;只要敲三下鼓,就停演歛錢。有時唱不了幾句就敲敲,形成變相勒索。相聲以《三棒鼓》為名,無非是突出諷刺的意思。

《三棒鼓》是「說」中有「評」,「評」中有「學」,「學」中有「唱」,「唱」中有「評」。因此是以「說」、「學」、「評」、「唱」有機結合起來的,而以「學」貫穿始終,成為整個段子的神髓。難得的是侯寶林所有演出的人物都形象鮮明,情節層次清楚,連生活場景也活靈活現的展現在觀眾眼前。

*新近走勢︰

七十年代末以來,隨著歌曲的流行,相聲界表演「柳活」的日漸增多;他們能歌善舞、能彈善奏,都有一定的聲樂修養,受到觀眾的歡迎,但是各種“創新”的方式也在其中顯現出來;例如1981年開始有人首次表演了“吉他”相聲,演出者邊演唱邊伴奏,主要學唱當時的流行歌曲,鋪以插科打諢,抓哏取笑,貫穿著與觀眾的交流。

因此演出之後,當即引起爭論,當毀譽參半的意見仍在交流,這種表演方式卻不脛而走,許多相聲演員加入到這一行列來,更多的“創新”方式亦逐漸的發生。除了1982年出現了藏語「柳活」相聲,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更湧現了擅於表演「柳活」的女子相聲、男女相聲,並深深紮根於群眾之中。

如此看來,新近的走勢自然演變下去,或許最後何謂「正統」相聲,將形體不存,淹滅其中。

﹙待續﹚(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