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細說八角鼓》﹙上﹚

全堂八角鼓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歷史背景︰
康熙、雍正、乾隆是清代的鼎盛時期﹙西元1662-1795年﹚,為各種雜耍藝技的繁榮提供了較充分的條件。這些皇帝都曾提倡宣講《聖諭廣訓》,以鞏固統治;演唱《大有年》、《萬民樂》,頌揚「八旗一統、國泰民安」。雖對各種小曲屢頒禁令,但他們自己卻熱衷戲曲、雜耍,眈於享樂。

其中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到處觀戲聽曲,徵召評彈等藝人進京獻藝。每年坤寧宮祭灶,還坐在正炕上,自由擊鼓,唱《訪賢》一曲,這就推動了民間技藝的發展和交流。同時,承平日久,旗籍子弟逐漸廢棄騎射生活,加以按月發取餉銀,生活富裕。因此當票友、走票局,演唱「全堂八角鼓」,自娛娛人,蔚成風氣。如此學唱之後,開始進雜耍館、走堂會,實現了漢族民間技藝和滿族技藝互相交流的情勢。

*民間技藝︰
雲遊客﹙人名﹚在《江湖叢談》中載雲︰「康乾時代,歌曲暢興,各貴族家中遇有喜慶之事,皆有請堂會,奏以各種高貴昇平的歌曲。其時最盛行的為『八角鼓』,相聲這種藝術就是由『八角鼓』中產生的。」

「八角鼓」是「全堂八角鼓」的簡稱,屬於綜合表演的技藝。全堂包括「鼓」——八角鼓、「柳」——小曲、「彩」——戲法,具體形式有五音大鼓、雜牌子曲、琴腔、大岔曲、逗哏、棗核兒腰節、聯珠快書、拆唱八角鼓、雙簧、變戲法等。

此外,民間技藝還有「象聲」﹙口技﹚、「評書」、「什不閒」、「蓮花落」、「南版馬頭調」、「京韻大鼓」、「北板大鼓」﹙梅花大鼓﹚等。「全堂八角鼓」中的逗哏,「滑稽突梯,令人噴飯」,對相聲的形成和發展有重大的影響。

*拆唱八角鼓︰
八旗子弟演唱的「拆唱八角鼓」不以正旦、小旦為主要角色,而改以丑角為主要角色。嘉慶三年﹙1798年﹚刊行的戴全德﹙人名﹚《潯陽詩稿》有一首小曲描述了「八角鼓」的演出情景︰

「『花柳調』八角鼓,武藝高,夥計三人嗓子好。作正的打鼓彈弦子,丑角是站著。傢伙響動開唱,曲詞新鮮,嗓子脆嬌;丑角逗哏堪笑,脖子打腫了。可愛初次聽,真暢快,可惜再複說,俗氣了。」

「拆唱八角鼓」有正、丑兩種角色。根據故事內容,人物多少,由三至五人分包趕角,一般以三人演唱的節目為多,彈弦的也兼唱一、兩個角色。演唱時,僅丑角一人化妝,即以丑角為主。唱詞之外穿插了很多插科打諢的說白成分,這些插科打諢大都游離於故事情節之外,只是為了逗笑。

「拆唱八角鼓」包括「說」、「學」、「逗」、「唱」、「吹」、「打」、「拉」、「彈」八項技藝,其中又以「逗」最為重要。從現有的資料看,丑角的「逗」與相聲所使用的「三翻四抖」、「諧音打岔」、「俏皮話」等十分類似。「拆唱八角鼓」丑角的「逗」,可能源於北京流行的「高腔戲」的醜角的插科打諢。清初,北京盛行高腔,並有「八角鼓岔曲」即源於高腔脆白的說法。

*八角鼓之逗哏︰
「拆唱八角鼓」的逗哏由三個人表演,與今之相聲的「群活」酷似;邗上蒙人《風月夢》是反映清代揚州生活的小說,其中描述了「八角鼓」中逗哏的情景︰

「三個人上來,將桌子擺在中間,有一個拿著一擔大鼓弦子坐在中間;那一個拿著一面八角鼓站在左首;那人抄著手站在右邊。那坐著的唸了幾句開場白,說了幾句吉祥話,彈起大鼓弦子,左邊那人敲動八角鼓。那坐著的唱著京腔,夾著許多笑話。那右首的人說閒話打岔,被坐著的人在頸項裡打了多少掌,引得眾人呵呵大笑。這叫做逗哏。揚州不行,北京城裡的王公大臣宴客總少不了的。三人說唱了一回,退下。」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末,在天橋場子附近常常有變戲法的。一般是師徒二人合演,為了招徠觀眾,敲鑼打鼓,有時也說些對白。過去北京有句歇後語︰「天橋的戲法——又說又變。」足見變戲法時說白的重要性。
  • 舊時,演唱“數來寶”的都是乞丐,連“下九流”都不包括他們,賣藝的也不承認他們是江湖藝人。他們始而沿街乞討,後來才轉移到天橋及廟會“撂地”做藝。
  • *“什不閑”︰
    清代康熙年間,“什不閑”已在北京流行。李聲振《百戲竹枝詞》中“什不閑”注云︰「鳳陽婦人歌也。設一桁﹙橫木﹚,若椸枷﹙類似衣架﹚然,上鐃、鼓、鉦、鑼各一。歌畢,互擊之以為節,名打“什不閑”。演員五至八人,演唱群曲《四喜》、《八掌》、《架子曲》等,發展過程中逐漸與“蓮花落”合流,成為“蓮花落”的開場群曲。
  • “太平歌詞”是用兩片竹板伴唱的北京民間小曲,是從“蓮花落”的曲調演變而來的。金受申﹙人名﹚《北京風俗曲》中指出︰
    「『蓮花落』與『什不閑』腔調相同,實有分別,一個人手敲竹板唱的為『蓮花落』。幾個人分唱,加上插科打諢的為『什不閑』,又名『拆唱蓮花落』,有時還可以加鑼鼓。」
  • 太平歌詞”裡面有一段《虎不拉訴功》,據說腔調受了北京“夯歌”的影響。“夯歌”也叫作“打夯歌”,是瓦匠頭兒領唱的小曲,邊勞動邊歌唱,自娛娛人。
  • 相聲號稱語言藝術,傳統相聲裡除了《俏皮話》專門用俏皮話組織成“包袱”外,其他段子裡也常常使用俏皮話。俏皮話,又叫“歇後語”,是民眾群體從生活經驗和生活感動中萃取的結晶,充分體現了民間幽默與智慧。
  • 以上我們介紹過各種被“相聲”藝術汲取營養的表演形式;包括評書、拉洋片、變戲法、數來寶、什不閑、蓮花落、太平歌詞、練把式、俏皮話…等等。其實對“相聲”藝術繁衍成長具有重大影響的還有“現掛”﹙即興發揮、即興表演,臨時現場抓哏﹚和“抓哏”﹙抓取引發笑料的題材﹚;此二者是直接從生活中汲取營養,也可說是更廣泛的“博採眾長”。
  • 相聲裡的“現掛”有兩類;一是根據時代背景,事先略作準備,上台加以發揮。另是事先沒有準備,台上見景生情,即興編演,藝人稱之為“撞出來的包袱”。此外,甲或乙臨場發現對方出了差錯,即時予以提醒或彌補,也屬於現掛。
  • 相聲演員上台表演,常常結合前場演出情況隨便議論幾句,以便穩定觀眾的情緒。
    即興創作的“現掛”反映了相聲的“現實主義”傳統。相聲必須愛觀眾之所愛,急觀眾之所急,代表他們的意願,反映他們關心的時事問題和生活問題,才能引起他們的“共鳴”。而“共鳴”,正是一切藝術形式特別是喜劇藝術,取得成功的前提。
  • 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相聲的「說」、「學」、「逗」、「唱」,與「全堂八角鼓」有密切關係;也可以說,「全堂八角鼓」是相聲說學逗唱的「根」。因此,下文將對「全堂八角鼓」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對相聲說學逗唱的影響,略做介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