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相聲現掛》( 上 )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相聲裡的“現掛”有兩類;一是根據時代背景,事先略作準備,上台加以發揮。另是事先沒有準備,台上見景生情,即興編演,藝人稱之為“撞出來的包袱”。此外,甲或乙臨場發現對方出了差錯,即時予以提醒或彌補,也屬於現掛。

例如一次,1945年夏天,于世德隨老師張壽臣在天橋“撂地”作藝,表演傳統相聲《地理圖》,于在說貫口大段,正說到︰「過錦州、前所、後所、山海關…」時,突然看見場外有個小偷把右手伸到一位觀眾小掛的兜裡,沒偷到什麼東西,就溜跑了。他一分神,把後面的詞忘了,嘴裡一再重複︰「過錦州、前所、後所、山海關…」。

張壽臣發現了,故意裝做不知道,搧著扇子,像說閒話似的︰「哎啊,快到秦皇島了!」于世德馬上想起詞來,接著往下說︰「秦皇島、北戴河、昌黎、鞍山…」經此一迴旋,觀眾竟沒有察覺出紕露來。

*名家獻藝︰
1945年,侯寶林在東安市場上海遊藝社獻藝,當時正值8月18日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的第三天,一些市民為了洩憤,在西門外路口把兩個日本人打了一頓,成為社會新聞。侯剛散場,看得清清楚楚。第二天與郭啟儒表演傳統相聲《粥桃子》,有這麼一段︰
…﹙前略﹚
「甲︰正在這個時候,街坊給我送信︰「快出去瞧瞧吧,你媳婦偷兩塊炸糕擱嘴裡啦,被人家按到地下,往外掏哪!」
乙︰多難看。
甲︰我說——不管。
乙︰不管?…沒有夫妻之情!
甲︰她跟我沒有夫妻之情。
乙︰怎麼?
甲︰兩炸糕都擱嘴裡啦。你哪怕隔牆給我扔進一個來哪!
乙︰這還爭嘴哪?
甲︰雖然那麼說,我也得出去。到門口一瞧,果然是這樣。我說︰『賣麵茶的,好男不跟女鬥,好狗不跟雞鬥,你撒開她…』
乙︰跟我來!
甲︰別打我。
乙︰怎麼回事?
甲︰我打不過他!
乙︰那也得跟他支崩支崩。
甲︰我大喊︰『撒開,別打啦!』…」
說到這裡,侯寶林猛然想起昨天市民毆打日本人的情景,即興發揮,來個“現掛”︰「別打啦!她是中國人!」聽眾聽了,立刻報以雷鳴般的掌聲與笑聲。

還有一次,侯寶林與郭啟儒表演《婚姻與迷信》,說到舊式婚姻習俗,新娘進門要射三箭,然後還得邁火盆︰
…﹙前略﹚
「甲︰等新娘走過來,把酒往碳盆上一倒,火苗兒起來啦。
乙︰還怎麼樣?
甲︰新娘揪著長褲,撩著長袍,得邁過去。
乙︰這為什麼?
甲︰往後他們家日子火熾,旺旺騰騰!
乙︰啊?
甲︰這要把衣服燒了哪!
乙︰再引起火災來怎麼辦?…」
說到這兒,可巧一輛救火車從劇場外駛過,警笛長鳴,一些好奇的觀眾都站起來往外看,一時秩序大亂,這類情況演員稱之為“飛來橫禍”。侯寶林卻不慌不忙,手指窗外著火的方向,對觀眾說︰「這不定誰家又結婚哪!」頓時激起哄堂大笑,又把觀眾的注意力吸引回來。

*時事現掛︰
四十年中期,日寇臨近潰散,軍需物資奇缺,為了垂死掙扎,強迫居民獻銅獻鐵,好多人家裡落得“銅”歸於盡。有一次,常寶堃、趙珮茹表演傳統相聲《耍猴兒》,臨場加個“現掛”︰
…﹙前略﹚
「甲︰咱倆表演一回《耍猴兒》。
乙︰那得敲鑼,帶來了嗎?
甲︰我用嘴來學敲鑼的響聲。
乙︰那多費腮幫子,你的鑼呢?
甲︰我的鑼缺了銅了。…」
第二天,可歎常寶堃就被偽警察局﹙日本轄警﹚給傳訊扣押了。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912﹙民國元年﹚以後,北京南城陸續成立了「新世界遊樂場」、「城南遊藝園」,以及「四海昇平」、「青雲閣」、「大觀樓」等雜耍園子。相聲藝人又從“撂地”走回舞台,參加了什樣雜耍的演出。由此,原為適應當時“撂地”作藝而發展的各式“開場小唱”,便隨著歷史的發展銷聲斂跡了。
  • 長期“撂地”作藝,相聲場子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場子比鄰挨肩,藝人之間經常切磋交流,為相聲藝術的繁衍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營養之源。一些優秀的傳統相聲正是博採眾長的結晶;像《大保鑣》、《開粥廠》、《拉洋片》等傳統相聲,最初只有提綱式的草稿,台詞十分粗糙,“墊話”與“正話”之間的銜接也較牽強附會。然而經過歷代的“拆洗”,逐漸成為主題鮮明、捧逗嚴謹的完整段子。
  • 拉洋片,又名“拉大片”、“西洋鏡”或“西湖景”,是清末興起的民間雜耍,經常在天橋或廟會的地場上表演。藝人把各種彩色畫片﹙每張約三尺長、兩尺半寬﹚用繩子栓放在木箱中,箱子中間裝有四、五個凸透鏡。
  • 清末,在天橋場子附近常常有變戲法的。一般是師徒二人合演,為了招徠觀眾,敲鑼打鼓,有時也說些對白。過去北京有句歇後語︰「天橋的戲法——又說又變。」足見變戲法時說白的重要性。
  • 舊時,演唱“數來寶”的都是乞丐,連“下九流”都不包括他們,賣藝的也不承認他們是江湖藝人。他們始而沿街乞討,後來才轉移到天橋及廟會“撂地”做藝。
  • *“什不閑”︰
    清代康熙年間,“什不閑”已在北京流行。李聲振《百戲竹枝詞》中“什不閑”注云︰「鳳陽婦人歌也。設一桁﹙橫木﹚,若椸枷﹙類似衣架﹚然,上鐃、鼓、鉦、鑼各一。歌畢,互擊之以為節,名打“什不閑”。演員五至八人,演唱群曲《四喜》、《八掌》、《架子曲》等,發展過程中逐漸與“蓮花落”合流,成為“蓮花落”的開場群曲。
  • “太平歌詞”是用兩片竹板伴唱的北京民間小曲,是從“蓮花落”的曲調演變而來的。金受申﹙人名﹚《北京風俗曲》中指出︰
    「『蓮花落』與『什不閑』腔調相同,實有分別,一個人手敲竹板唱的為『蓮花落』。幾個人分唱,加上插科打諢的為『什不閑』,又名『拆唱蓮花落』,有時還可以加鑼鼓。」
  • 太平歌詞”裡面有一段《虎不拉訴功》,據說腔調受了北京“夯歌”的影響。“夯歌”也叫作“打夯歌”,是瓦匠頭兒領唱的小曲,邊勞動邊歌唱,自娛娛人。
  • 相聲號稱語言藝術,傳統相聲裡除了《俏皮話》專門用俏皮話組織成“包袱”外,其他段子裡也常常使用俏皮話。俏皮話,又叫“歇後語”,是民眾群體從生活經驗和生活感動中萃取的結晶,充分體現了民間幽默與智慧。
  • 以上我們介紹過各種被“相聲”藝術汲取營養的表演形式;包括評書、拉洋片、變戲法、數來寶、什不閑、蓮花落、太平歌詞、練把式、俏皮話…等等。其實對“相聲”藝術繁衍成長具有重大影響的還有“現掛”﹙即興發揮、即興表演,臨時現場抓哏﹚和“抓哏”﹙抓取引發笑料的題材﹚;此二者是直接從生活中汲取營養,也可說是更廣泛的“博採眾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