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相聲史《博採眾長》﹙八﹚

俏皮話﹙歇後語﹚
漢霖民俗說唱藝術團提供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相聲號稱語言藝術,傳統相聲裡除了《俏皮話》專門用俏皮話組織成“包袱”外,其他段子裡也常常使用俏皮話。俏皮話,又叫“歇後語”,是民眾群體從生活經驗和生活感動中萃取的結晶,充分體現了民間幽默與智慧。

通常歇後語的前半段是形象生動的比喻,後半段是自然貼切的謎底式的解釋。俏皮話中所涉及的諧音、雙關、比喻、故事,盡皆幽默風趣,耐人尋味,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惜因時日久遠,文化遞變,大多數的方言俗語或一語雙關內容漸已無從領略。﹚

茲將過去的相聲藝人常用的俏皮話一百則列舉如下︰
1. 猴戴鬍子——一出沒有。
2. 猴攀槓子——就那麼兩下子。
3. 狗攆鴨子——呱呱叫。
4. 馬背上釘掌——離題﹙蹄﹚太遠。
5. 牛角上抹油——又奸﹙尖﹚又滑。
6. 長蟲戴草帽——細高挑兒。
7. 夜貓子落房簷——挨罵的鳥。
8. 狗掀簾子——淨仗著嘴。
9. 野貓戴柳罐——不露臉。
10.耗子舐貓鼻樑骨——找死。
11.貓哭耗子——假慈悲。
12.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
13.老虎吃螞蚱——碎拾掇﹙音ㄉㄨㄛ˙ ﹚。
14.老虎戴素珠——假充善人。
15.鴨子吃小魚兒——眼朝天。
16.狗咬刺蝟——無處下嘴。
17.貓咬尿泡——空歡喜。
18.井裡的蛤蟆——見不得天。
19.狗咬粽子——終歸解不開扣兒。
20.貓兒眼——時時有變。
21.小雞下蛋——臉一紅。
22.狼吃狼——冷不防。
23.野雞戴帽兒——充鷹。
24.死魚——不張嘴。
25.老刺蝟下山——一軲轆。
26.螞蚱駝炕坯——架不住。
27.牆頭上種麥子——耪﹙音ㄆㄤˇ,耘田﹚不開。
28.黃蓮燉豬頭——苦了大嘴啦。
29.大麻子餵牲口——真不是料。
30.小老爺廟——沒見過多大供獻。
31.磁公雞——一毛不拔。
32.雞罩裡睡覺——睜眼淨窟窿。
33.花果山噹噹——窮猴。
35.旗杆頂上綁雞毛——好大撣子。
36.“搬不倒”﹙不倒翁﹚坐火車——沒穩當勁兒。
37.得病不吃藥——你可怎麼好。
38.出澡堂子進茶館——裡外涮。
39.紙糊的驢——好大嗓。
40.老虎掉山澗裡——傷人太重。
41.剃頭的使錐子——一個師傅一個傳授。
42.唱戲吹鬍子——假生氣。
43.看戲掉淚——替古人擔憂。
44.凍豆腐——難辦﹙拌﹚。
45.進門就叫大嫂——假熟識。
46.天益齋不叫天益齋——大蓋齊。
47.醬蘿蔔——沒纓兒啦。
48.小刀子哄孩子——不是玩意兒。
49.小碗麵——後找補。
50.炒韭菜擱蔥——白搭。
51.麵筋掉肉鍋裡——葷﹙昏﹚啦。
52.扁擔量布——價上取齊。
53.一個人拜把子﹙拜把子︰結拜為兄弟。﹚——你算老幾。
54.隔著門縫看人——瞧扁啦。
55.爺倆趕集——一大一小。
56.包子有肉——不在摺兒上。
57.柳罐打水——筲﹙音ㄕㄠ,指北方一帶的水桶﹚壞了。
58.畫上的馬——騎不得。
59.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
60.腦袋戴扳指﹙扳指︰古代射箭時戴於大拇指上的指環。﹚——下不去。
61.回屜﹙籠﹚包子——不香啦。
62.擀麵杖吹火——一竅不通。
63.碟子裡扎猛子﹙扎猛子︰游泳時,頭向下鑽入水裡。﹚——看的太淺。
64.罈子裡洗澡——撲通不開。
65.東吳的大將——干擰﹙甘寧﹚。
66.納鞋不用錐子﹙錐子︰用來鑽孔的尖頭工具。﹚——真﹙針﹚好。
67.老太太喝豆汁兒——好稀。
68.老壽星騎驢——沒路﹙鹿﹚啦。
69.公雞戴帽子——官﹙冠﹚上加官﹙冠﹚。
70.牆上掛草蓆——不成話﹙畫﹚。
71.秤鉈掉井裡——扶﹙浮﹚不起來。
72.城牆上掛鏡子——趙﹙照﹚雲。
73.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啦。
74.唐朝的茶碗——老詞﹙瓷﹚。
75.豬八戒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76.豬八戒摔耙子——不伺候﹙猴﹚。
77.梁山的軍師——無﹙吳﹚用。
78.鍋台上的油漆——練﹙煉﹚出來的。
79.臘月生日——動﹙凍﹚手動﹙凍﹚腳的。
80.隔年的核桃——陳人兒﹙仁兒﹚。
81.鼻子眼裡插蔥——裝相﹙像﹚。
82.一個鍋裡吃飯——不分彼此。
83.一只筷子吃飯——獨挑兒。
84.一根繩栓兩蚱螞——跑不了你也飛不了我。
85.三九天吃冰棍﹙冰棒﹚——裡外一齊涼。
86.頂著石頭唱戲——費力不討好。
87.三十晚上熬粥喝——不像過年的樣。
88.三眼槍打兔子——沒準兒。
89.土地爺撲蚱螞——慌了神兒。
90.騎驢看唱本——走著瞧。
91.飛機上彈琴——高調。
92.切菜刀剃頭——危險。
93.六月裡穿皮襖——活受罪。
94.電線桿子當筷子——沒法下嘴。
95.死人穿緞鞋——白糟蹋。
96.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97.房頂上開門——六親不認。
98.耳挖勺﹙耳朵﹚裡炒芝麻——沒多少油水。
99.黃鼠狼下耗子——一代不如一代。
100.罈子裡放砲——想﹙響﹚不開。

曾有一段傳統相聲《俏皮話》專以俏皮話來抓哏取笑,但是裡面提到了蟑螂、臭蟲、蝨子、寄生蟲這一類的俏皮話,反映了舊北京「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污穢環境,也是時代風貌所呈現的另類鏡頭。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相聲“撂地”作藝,招徠觀眾的開場極為重要。在這方面,相聲藝人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創造了多種多樣,搖曳多姿的開頭方式。
  • 相聲“撂地”作藝,招徠觀眾的開場極為重要。在這方面,相聲藝人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創造了多種多樣,搖曳多姿的開頭方式。
    本篇繼續介紹其它開場式:“大實話”、“大瞎話”...等。
  • 1912﹙民國元年﹚以後,北京南城陸續成立了「新世界遊樂場」、「城南遊藝園」,以及「四海昇平」、「青雲閣」、「大觀樓」等雜耍園子。相聲藝人又從“撂地”走回舞台,參加了什樣雜耍的演出。由此,原為適應當時“撂地”作藝而發展的各式“開場小唱”,便隨著歷史的發展銷聲斂跡了。
  • 長期“撂地”作藝,相聲場子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場子比鄰挨肩,藝人之間經常切磋交流,為相聲藝術的繁衍發展,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營養之源。一些優秀的傳統相聲正是博採眾長的結晶;像《大保鑣》、《開粥廠》、《拉洋片》等傳統相聲,最初只有提綱式的草稿,台詞十分粗糙,“墊話”與“正話”之間的銜接也較牽強附會。然而經過歷代的“拆洗”,逐漸成為主題鮮明、捧逗嚴謹的完整段子。
  • 拉洋片,又名“拉大片”、“西洋鏡”或“西湖景”,是清末興起的民間雜耍,經常在天橋或廟會的地場上表演。藝人把各種彩色畫片﹙每張約三尺長、兩尺半寬﹚用繩子栓放在木箱中,箱子中間裝有四、五個凸透鏡。
  • 清末,在天橋場子附近常常有變戲法的。一般是師徒二人合演,為了招徠觀眾,敲鑼打鼓,有時也說些對白。過去北京有句歇後語︰「天橋的戲法——又說又變。」足見變戲法時說白的重要性。
  • 舊時,演唱“數來寶”的都是乞丐,連“下九流”都不包括他們,賣藝的也不承認他們是江湖藝人。他們始而沿街乞討,後來才轉移到天橋及廟會“撂地”做藝。
  • *“什不閑”︰
    清代康熙年間,“什不閑”已在北京流行。李聲振《百戲竹枝詞》中“什不閑”注云︰「鳳陽婦人歌也。設一桁﹙橫木﹚,若椸枷﹙類似衣架﹚然,上鐃、鼓、鉦、鑼各一。歌畢,互擊之以為節,名打“什不閑”。演員五至八人,演唱群曲《四喜》、《八掌》、《架子曲》等,發展過程中逐漸與“蓮花落”合流,成為“蓮花落”的開場群曲。
  • “太平歌詞”是用兩片竹板伴唱的北京民間小曲,是從“蓮花落”的曲調演變而來的。金受申﹙人名﹚《北京風俗曲》中指出︰
    「『蓮花落』與『什不閑』腔調相同,實有分別,一個人手敲竹板唱的為『蓮花落』。幾個人分唱,加上插科打諢的為『什不閑』,又名『拆唱蓮花落』,有時還可以加鑼鼓。」
  • 太平歌詞”裡面有一段《虎不拉訴功》,據說腔調受了北京“夯歌”的影響。“夯歌”也叫作“打夯歌”,是瓦匠頭兒領唱的小曲,邊勞動邊歌唱,自娛娛人。
評論